APP下载

5W视角下我国“非遗”类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2017-04-12马扬乐赵盼盼

视听 2017年9期
关键词:非遗纪录片文化遗产

□马扬乐 赵盼盼

5W视角下我国“非遗”类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马扬乐 赵盼盼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且类别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以真实记录、真实呈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本文以“5W理论”入手,从传播源头、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及传播效果五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非遗”类纪录片制定全面的发展策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5W理论

一、“非遗”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在当时,并没有任何关于拍摄纪录片的经验或理论,甚至刚处于中国电影业的起步阶段,但它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京剧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名义上,它同样属于的“非遗”类纪录片。

我国早期的“非遗”纪录片是作为思想宣传而存在,重视解说词,重视思想教化,由于技术水平和拍摄条件受限,这种画面加解说的叙事方式和创作思想大都固定且单一,如今看来,不免觉得解说词冗长乏味,镜头特效单调枯燥。近年来,随着创作水平和拍摄技术的提高,记录手法日新月异,“非遗”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得以大幅提升。比如,央视网推出的50集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10集系列纪录片《中国记忆》,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30集系列纪录片《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6集系列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等等,大力推动了“非遗”纪录片事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播了我国各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遗”类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5W理论”由拉斯韦尔1948年在其文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该理论讲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重要要素,即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本文将从这五个传播要素着手,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发展和传播进行探讨。

(一)从传播源头来看,扩大传播群体,调整人员结构

一直以来,我国“非遗”纪录片的创作大都源自于央视或者是省级电视台,在地理位置或资源配置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下,由地方电视台制作的“非遗”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一方面,虽然说由央视或省级电视台创作纪录片的水平毋庸置疑,但从拍摄成本来看,每次拍摄出一部纪录片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却不容小觑。每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前期都需要有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和策划,中期需要大量设备的配备和运输,甚至为了节目最后的播出效果,后期还需要对拍摄素材进行大量的取舍,同时还要加入导演个人或群体的编排思想。在这番耗资耗力的周折下,本应该结出“西瓜”般大的果实,却很可能只得出“芝麻”般的结果。笔者认为,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更高效便捷地完成“非遗”纪录片的拍摄,政府必须动员各地区地方电视台、地方媒体,调动地方工作人员的能动性,解决地方媒体资金、人员配置的困难,扩大传播群体,各方媒体相互协助或者独立完成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减少人力物力,争取用更短时间的同时,快、准、稳地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护。

另一方面,从拍摄时间上来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记录已经刻不容缓。我国“非遗”种类众多且大多流传于民间,一些传统技艺即将灭绝,若单单只靠省级电视台对其进行记录和传播,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众多的“非遗”也并不能被同时记录。省级媒体的工作人员要进入民间进行调查和取证,与当地群众进行交流的期间,可能会存在着语言、思想等各种障碍,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一定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前期工作,更不能全面、完善地记录文化遗产。种种原因表明,“非遗”纪录片的完成需要各方的配合,不能想象着单凭一己之力便可以一蹴而就,必须扩大传播群体,支持地方媒体和群众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鼓励群众重视“非遗”的社会价值,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此外,从制作人员的构造上看,由官方媒体制作的“非遗”纪录片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纪录片的风格仍然中规中矩,不敢打破以往的叙事结构和创作思路,继续按照以往的风格进行编排,制作的作品并无创新之处,我国“非遗”记录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非遗”纪录片创作中,我们必须优化人员结构,为拍摄团队补充新鲜血液,除了由省级媒体或地方媒体制作的纪录片以外,政府更应该鼓励和提倡高校学子去记录和传播文化遗产,要开展更多“非遗”类纪录片的比赛和展示活动,并投入资金奖励优秀创作团队,支持活动的运行,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传播群体的范围,优化了创作人员的结构,使拍摄者的范围不再单一,同时能让更多的学子主动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从传播内容看,增加叙事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内容的趣味性

在叙事方式上,我国早期的“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属于纯粹的客观记录。比如,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长坂坡》《金钱豹》等一系列影片,《定军山》中只是将演员的几段表演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记录片的叙事方式比较单一,并不掺杂任何其他的叙事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有所增加,比如,增加了以解说词的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性,同时,重视对老艺人的采访和拍摄,对和“非遗”有关的人物进行跟踪拍摄,通过人物镜头的表现力增加主题深度。例如,2013年,8集系列纪录片《京剧》先后在中央台播出,详尽地讲述了关于京剧的历史演进过程,整部纪录片用正叙、倒叙、插叙的叙事方式相结合,每一集都用不同的时间主线,讲述和京剧有关的不同的故事,处处散发着京剧为国家所带来的仪式美感,对于京剧今后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此外,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笔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在叙事方式上又有了新的变化,片中多运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导演将多个故事拆分再连接,为情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活灵活现地演绎出了中国各地美食的文化特色。

“非遗”纪录片可以从声音、画面两个方面最直观反映出作品水平,成功的“非遗”纪录片一定会在配音和配乐上下功夫,不管是同期声,还是画外解说词,不管是固定镜头,还是移动镜头,都是为了给观众以精神享受,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比如,今年一月份播出的人文自然类纪录片《航拍中国》受到观众的推崇,此片运用无人机的拍摄方式俯拍出一幅幅的美景,场面宏大,气势如虹,高昂的配乐与整部影片风格搭配一致,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我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充满趣味性和美感的作品,观众无不称赞。所以,我们要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今后在创作“非遗”纪录片的时候,同样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文化遗产所存在的价值,挖掘其内在精髓,找到文化本身存在的独特魅力,增加影片的趣味性,令观众耳目一新。

(三)从传播渠道看,巧妙运用社交媒体,融入“互联网+”

20世纪之前,“非遗”纪录片的数量有限,同时“非遗”纪录片的传播只能依赖于传统媒体,人们最多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统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同样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传播力度不大。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活在一个处处都与互联网接轨的时代,人们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所以观众的注意力资源变得弥足珍贵,如何引起观众的关注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年轻人是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从网络上获取并传播信息,“非遗”纪录片要从他们身上把握未来,便要巧妙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增强“非遗”纪录片对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此外,“非遗”记录片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承非遗文化,要注重将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相结合,构建强有力的传播环境。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微一端”占据了人们娱乐活动中的大部分时间,“非遗”纪录片的传播要想分散并获取人们的注意力,那么也要借助“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视频、APP客户端来达到传播目的。由此以来,纵向传播渠道的增加,从原来的传统媒体时代叠加进入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时代,随着“非遗”纪录片投放平台的增多,传播范围更广,尤其是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若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传播,“非遗”纪录片终将更加引人注目。

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纵向传播的同时,横向传播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当互联网平台上投放“非遗”纪录片的内容和资源之后,网友们可以在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QQ、APP客户端等平台上进行观看,并且一键转发给亲朋好友,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大众传播活动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在社交活动中得以裂变式的传播,聚焦人气,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例如,由BBC拍摄的三集纪录片《中国春节》以中国新年为主题,淋漓尽致地讲述了我国的各种传统民俗。此部纪录片在2015年12月开始拍摄,于2016年2月在英国首播,2016年12月在国内各大网络平台播放,正逢春节时期,在短时间内风靡于各大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等处处是关于它的话题。这种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的完美结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快速地扩大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从受众和传播效果看,以年轻观众群体为主,完善反馈机制

首先,从受众的选择来说,“非遗”记录片的传播对象比较宽泛,其中有一部分是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观众群体,而其他部分是以网络媒体为主的年轻观众群体,比如“上班族”“学生族”等等,而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已经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笔者认为,年轻人是网络媒体上的“原生居民”,而且他们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带有强大的影响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因此,“非遗”纪录片的受众要以年轻观众群体为主,“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思路要了解年轻人的审美风格,紧跟时代潮流,立足于更长远的发展。

再者,“非遗”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离不开观众对它的评价和解析,我们重视“非遗”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就要重视受众对影片的反馈和回应。当“非遗”纪录片在各种网络平台播出后,要及时对它的播放情况或点击率进行总结,对观众的评价和转发进行分类,监测传播效果,了解观众群体的心理需求,精心打造出符合观众群体口味的“非遗”纪录片。同时,为了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回应,我们要及时和观众进行互动,比如,当电视或者网络媒体播放我们的“非遗”纪录片时,我们可以用扫二维码拆红包的方式,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或者使观众填写评论和意见。这种扫码领红包的互动形式不仅令观众主动欣赏了“非遗”纪录片的内容,同时也将观众的建议反馈给制作团队,让导演或编剧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为接下来的工作积累更多经验,创作出更高水准的“非遗”纪录片。

三、结语

总之,伴随着互联网的影响,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非遗”纪录片要有“辞旧迎新”的态度,敢于摒弃传统思想中政治教化的目的,接受新的发展模式。要拓宽传播渠道,找准目标,以年轻群体为主要传播对象,营造轻松愉悦的影片氛围,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得到精神满足,用这种无形的力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OL].

http://www.chinaich.com.cn/search.asp

2.马晓亮.利用纪录片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董云平.“互联网+”开启古老传承新时代[N].黑龙江日报,2015-12-22.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非遗纪录片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遗产保护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