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研究
——以恩施少数民族自治州为例
2017-04-12谭红莲严思宇
□谭红莲 严思宇
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研究
——以恩施少数民族自治州为例
□谭红莲 严思宇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该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大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内,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也有其特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遇。本文结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自身情况,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根据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情感理想、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维护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长期的民族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存在的,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少数民族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共生美学观”和“原生态美学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里最大的特色之一,该州有着丰富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引起重视,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被列入恩施自治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31项,其中包含6项民间音乐(丝弦锣鼓、薅草锣鼓、喜花鼓、灯歌·龙船调、鹤峰围鼓、巴东峡江号子),9项民间舞蹈(地盘子、恩施耍耍、建始闹灵歌、土家八宝铜铃舞、宣恩耍耍、肉连响、土家摆手舞、土家地龙灯、土家撒叶二嗬),5项传统戏曲(南剧、堂戏、恩施灯戏、柳子戏、傩愿戏),3项曲艺(恩施扬琴、利川小曲、满堂音),2项民间手工技艺(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5项民俗(土家女儿会、恩施社节、恩施坛傩、牛王节、土家族哭嫁)和1项民间知识(千禧民历)。
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现状
自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正式引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的保护和发展成为政府、媒体、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传播与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繁荣,对人类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恩施少数民族自治州通过一系列传播方式和传承手段,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开展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政府通过组织和策划系列活动,不断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出人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的社会氛围。例如,2015年恩施土家女儿会系列活动之一的“女儿会篝火晚会”在女儿城举行,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演员们演唱了土家族的《敬酒歌》《直尕思得》《大峡谷》《新龙船调》《歇不得》等歌曲,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此类活动使受众能真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坚实的基础,需要完善的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做支撑。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地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恩施本地区的地方品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目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确定的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包括了31个项目,涉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俗和民间知识等7个领域,种类繁多。
(三)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机构机制
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应由专门的机构进行保障,如恩施州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对该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起到较好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恩施自治州实际,政府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了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确定了保护和管理的方法。
(四)积极参与外界交流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本地区文化的水平。2016年9月21日,恩施的土家汉子组合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民歌大赛决赛中获得多人组合组二等奖。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倾力打造、国家一级编导姚晓明编排的群舞《摆手的幺妹等等我》在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中也载誉而归。
三、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在传媒业的广泛应用,把人类社会推入了视觉文化传播的新时代,而视觉文化传播主要靠新媒体,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能扩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价值,是该地区的特色。笔者建议应根据该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来对其进行保护,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它的繁荣。
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媒体的强势平台关注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它较好地传播传承,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但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传播方面做得不足。在咸丰的民间艺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许多本地人对咸丰南剧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当地有南剧的表演中心。在对恩施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校园调查中,许多人不知道当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不清楚当地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这些现状表明,恩施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到位,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迅速扩大影响,可以采用视觉传播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新媒体来对其进行传播。
运用现代传播媒介体现与表达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让新媒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向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有效传播,通过媒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于现代公众的视野中,从而能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注入现代媒介的传播元素,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现代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通过媒体的传播引发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并为其继承问题出谋划策。
在运用新媒体保护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比如说土家织锦技艺,从传统手工艺的创意发展角度来看,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原材料上面寻找可以代替的资源,在保留传统技艺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技术和工艺上的创新,大胆做好创意设计;二是要走现代营销的道路,把土家织锦推向市场,这样才会通过经济的带动来促进土家织锦的传承和发展。再比如说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9项民间舞蹈,由于人们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来感受民间舞蹈的魅力,那么民间舞蹈的发展就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来对其进行传播。
总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地区宝贵的财富,它们的保护和发展亟需引起重视,我们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和手段来发展和繁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白慧颖.知识经济与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本文为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咸丰南剧的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1051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