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技术与新闻业态
——关于网络新闻的几点思考

2017-04-12封文凯

视听 2017年9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统媒体媒介

□封文凯

媒介技术与新闻业态
——关于网络新闻的几点思考

□封文凯

回顾过去的十多年间,新的媒介技术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新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人们接受了以网络新闻为代表的全新信息获取模式。本文选取“网络新闻”这一宏观的业态现象,从多个角度尝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媒介技术;新闻业态;网络新闻

在上几个世纪,人们一直依赖的是报纸这样的平面媒体,而后来即使有电视、广播这样的“新”媒介诞生,也很难撼动传统纸媒的主流霸主地位。但情况在今天已经悄然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于无线网络在智能移动设备上接收信息,传统媒体(包含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等)盛行的那种“自上而下”的单一性过强的传播方式被逐渐冷落,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络媒体带来的“由点及面”的传播方式。

虽然新媒体的诞生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但不是说新媒体就是媒体和技术简单组合的产物。新媒体不等于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直接搬上网络,而网络技术也不会自发地产生“新媒体”。现在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传统媒体在积极地尝试媒介转型,但许多媒体的探索只能算作是“媒介转移”而不能算作是“媒介转型”,媒体机构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媒介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什么是所谓的网络新闻?综合多种定义,在较通用、公认的设立标准下,可以将其定义为“集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新闻形式”。网络新闻既能带来机遇,又会带来挑战。一方面,传统新闻内容生产过程受到影响,霸权地位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受众从原来的被动消费者,转变为现在兼具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当然,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变化绝不仅止于此,在具体操作环节(如消息源的选择、新闻素材的编辑等)以及宏观报道取向(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的变迁等)等方面,可能也会给新闻从业人员和受众带来一定的挑战与困境。

对网络新闻的研究,必定充满着很多有挖掘价值的子议题,但就目前新闻业态的宏观现象来看,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切入进行分析。

一、直观——对技术的探讨

首先,新新技术为网络新闻呈现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是互动性的提升。用户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能够做出即时、精准的反馈,如评论、转发、跟帖等。这里不难想到,互动性的提高除了优化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拓宽了消息来源的渠道,修正了新闻素材的偏颇,乃至于决定了新闻内容的生产。

例如,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而移动直播技术运用于网络新闻也理应显得顺理成章。确实,在这种新闻报道模式试水时,获得了受众较多的关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的多数新闻产品中,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就传统直播而言(一般以电视为主),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单向传播”,始终表达的还是某种坚定的立场或意识形态,起到非常关键的“大家长”的角色作用;而将移动直播技术用于新闻的播报,移动化、平台化、社区化的突破虽显而易见,但如果我们有意将移动直播与传统新闻报道框架结合,还需要在“与受众的趣味对接”上多做探索与尝试。

另一方面是网络新闻中媒介叙事的可能性拓展。网络新闻一般会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形式的内容,这与“全景化”新闻有很大的关联性。现今也逐步尝试推广的全景化新闻,强调的是转变媒介叙事的呈现方式,为用户打造一种可感、详细、方便、友好的阅读模式。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就是将原来单一、线性的叙事模式转变为多线、立体的叙事模式。而这样的技术——沉浸式体验(VR、AR等)——也正在我们身边流行。

除此之外,对于技术的探讨,我们还应注意到网络新闻中比较显眼的“超文本”现象,也即“超链接”的使用。超链接本身可以链接至多个方向,它的丰富性一方面可以提供信息检索的便利,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对新闻内容本身的刻画、寻根。但这样“无止境”的超链接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媒体经常会有意识地把一个有目的、有穷尽的用户体验变成可无限扩展的超链接循环。媒体机构常常利用这一点,新闻一波接着一波地推送,滑动到底部就会自动加载更多内容,所以很容易让读者浪费注意力与宝贵的时间。

二、本质——对内容的探讨

首先,常常出现的话题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之争,对此,我们常常有两个思维误区:一是认为网络新闻缺乏“原创内容”,那些刊发出来的报道均是照搬自传统媒体;二是认为网络新闻缺乏“优质内容”,觉得纸媒不死仅仅是因为它可以生产出更加严肃与专业的报道。内容原创的问题,在网络新闻发展的早些时期确实存在,但也并不是完全照搬后者,尤其在今天,随着去中心化思维的逐渐深入,网络新闻的题材类目和报道深度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优质”的问题,可能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才能算作“优质”。网络新闻虽然看似多以丰富具象的表现形式呈现,在主题选择上似乎也更倾向于软性、经验式的题材,但仍然不乏好的作品。

其次是“两个舆论场”的相互博弈。“两个舆论场”,是一种较为粗放的划归方式,一般以网络新闻为“民舆”代表,传统纸媒为“官舆”代表。我们总是不难发现,话语权的失衡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奇怪的现象——一边沸反盈天,一边按兵不动;于是,竭力揭开新闻真相的网络媒体,与对客观事实“假装看不见”的传统媒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舆论场。但也有观点进行反驳。一方面,他们认为即使是网络新闻,在快速高效地传达新闻消息之余,也会掺杂很多不实的信息,形成谣言;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缺席,也有可能是在等待更真实可靠的消息来源或新闻素材。这样的观点的确有价值,也应该被理性接受。但跳开来说,在今天,不论是宣判哪一方的穷途末路都还为时过早——我们应该得到启发的是,在如今的技术环境之下,媒体或失语或狂欢的价值,不在于孰早孰晚,而在于对信息的供给,是否配送精准,是否恪守原则,是否取得意义。

三、新颖——对产品设计的探讨

有的时候,技术的进步其实也带来新的枷锁。这样的“技术挟持”运用在新闻业中也是一样。网络新闻的产品设计,虽然借由较强的亲和力收获了受众的青睐,但我们对于这些看似无害的便利产品的另一面却又鲜有反省。

首先是菜单的选择。曾经有不计其数的人们为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而奋起反抗,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手机、电脑上的菜单,恰恰反映的是在科技面前,我们其实没有选择。新闻产品也是如此,例如新闻客户端,虽然它给用户呈现出许多选项,但菜单的结构早就经过精心设计,无论怎么选择,都逃不出媒体预设的框架。

不仅如此,读者还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接触到的新闻媒体提供了所有可能的选项。当我们低头看手机的时候,可能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国家还有很多被隐藏的弱势群体的存在,也不会看到上层官场中还存在着怎样的暗流涌动。因为这些都不会出现在新闻客户端的菜单选择上。所以,菜单的设立确实可以为读者建立兴趣圈子,但尴尬的是,这样一种以受众为本位的心理观念除了正深入传播者的心里之外,还可能也给受众本身造成了过分自我认同的假象。

其次是网络新闻产品设计对读者心理的掌控。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现在的媒体总是设法让读者相信,“我”才是那个可能为你带来某些重要信息的新闻源,少刷六个小时微信,担心会错过朋友圈的重要讯息;少刷六个小时微博,担心会失去第一个心疼偶像的机会。而事实是,我们不会错过任何暂时没看到的事情,即使是突发性新闻也是如此,因为如今人们获取重大新闻的渠道实在是太多了。

四、结语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新闻。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是一种充满前景的新闻模式,在传播对象和传播技术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等角度也都带来了新的思考。虽然,网络新闻的优势与不足点都还未被一一发掘与解决,但我们也应该想到,所谓的“新”媒介、“新”媒体,也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彼时的电视与广播,也曾是那个时代的新生产物。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于一个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的分析总结,更多的还是在回顾与思考的同时,对传播活动本身有一些启发。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传统媒体媒介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