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者匠心:快时代下“慢新闻”的发展研究
2017-04-12赵盼盼马扬乐
□赵盼盼 马扬乐
慢者匠心:快时代下“慢新闻”的发展研究
□赵盼盼 马扬乐
伴随网络通讯技术和移动智能化的发展,受众的阅读心理和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快新闻时代”的到来成为当前媒介环境下的新特征。本文选择新媒体环境下的“慢新闻”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慢新闻的发展脉络、发展现状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说明“慢新闻”在当前快资讯时代的重要性,探讨“慢新闻”的特点和传播价值,揭示并使人们重视“慢新闻”的发展。
快时代;慢新闻;发展研究
在“快新闻”占据网络平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事件更新加快,舆论热点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中搜寻自己的位置,却被新的新闻热点推着快速前行,往往一个新闻事件的真相还没结果,又一个舆论热点占领了我们的谈论空间。在这种海量信息更新不迭的大环境下,发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和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就显得难能可贵。而慢新闻,就是要颠覆碎片式快新闻,给受众提供了一种深层次思考,慢下来阅读,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慢新闻”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一)什么是“慢新闻”
“慢新闻”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2007年2月英国政治文化刊物《前景》上,参照“慢食运动”而来。亨利·R·卢斯于1920年代创办《时代》周刊时,就说过“天下新闻有两种,一是快新闻,另一是慢新闻,《时代》要走的就是慢新闻路线”。在信息冗余的环境下,“快”的价值已经大大衰减,与快新闻追求速度的特点相比,慢新闻并不追求新闻的速度和时效性,而在于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不只是关注事件本身,更加注重对新闻背后故事的充分报道,以深刻和精确来打动读者。因此,“慢新闻”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方调查,完整、深刻地揭示出原因、结果、趋势和影响,以故事讲述的手法,唤起受众的反思与同情。慢新闻体现了“重视内容,做有深度的内容提供者”,深度报道、调查式报道等都属于慢新闻的一种。
(二)“慢新闻”的发展现状
《纽约时报》前任总编辑艾布拉姆森曾发起“慢写运动”,以每篇十万元的稿酬,资助记者撰写每篇至少两万字左右的新闻报道。创刊于2011年的英国杂志《延迟满足》,它的母公司名称就叫“慢新闻公司”,这本杂志号称是“最后一个报道即时新闻”的媒体。美国记者保罗·萨洛佩克正花7年时间,从2013年的东非步行到2020年的南美,以“慢新闻”的方式探索传媒报道的可能性……
慢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方式,目前还处于理论大于实践的阶段。《人民日报》“环球走笔”栏目在6月26日发表的《“慢新闻”缘何有机会火起来》中提到,“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数字内容前沿大会上,素以抢抓突发新闻见长的英国广播公司提出将推出‘慢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在当今信息几乎一秒就能传遍全球的时代,新闻不再是追逐越快越好,而是挖掘越深越好。新闻只有慢起来,报道才可能真实、专注、深入,才可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分析、更全面的视角。
二、快时代下“慢新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达55.9%。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海量信息所形成的强大数据流正在填充着我们的生活,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快新闻”时代下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渴望以及新闻背后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广,对于“慢新闻”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快时代下“慢新闻”面临的挑战
1.受众的阅读心理和需求的改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的阅读心理和需求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依赖使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纷纷寻求转型之路。特别是近年来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各类新闻类APP竞争媒介市场,受众从单一的受者转身传者,传授本位的变迁,给新闻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导致新闻从业者“出走”现象频发。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心理和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单单接收了解新闻信息,而是在工作生活的重压下更多地通过网络寻求放松和娱乐,更喜欢简单明了不做过多思考的内容,“快”时代生活的泛娱乐化给慢阅读造成了障碍,也给“慢新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2.“慢”生产对新闻记者的高要求
今天我们或许信息的渠道很多,很多媒体记者在选题和选材上也多半是跟着别人的议题走,缺乏深入采访的能力,对网上获取的信息也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慢新闻”的生产对于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记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写作功底,还要有深入基层捕捉素材、亲历现场发掘真相的细心和耐心。如《新京报》记者为了完成一项独家报道,在内蒙古驻扎了50多天;《南都周刊》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深度采访,呈现了五万多字的相关报道。对于媒体而言,要做好一个慢新闻报道也意味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但一篇好的慢新闻远比当下快新闻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二)快时代下“慢新闻”的机遇
1.新媒体的劣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各类自媒体平台、移动新闻App的发展使得传受一体的现象凸显。我们每天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接收到的信息很多,但真正需要的很少,往往短短几十字或者几百字的文章配上几张图片就成了一篇新闻,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新闻质量参差不齐。过分追求新闻速度,使得新闻事件在后续的报道中发生二次反转甚至三次反转,舆论导向也随着新闻的报道发生不确定性的改变,在这样的新闻环境下,受众对于网上的新闻往往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给媒体的信息可信度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价值的贬值、“流水线”新闻的泛滥、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快新闻”信息筛选机制的不完善等现象给“慢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2.传统媒体深耕“慢新闻”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显而易见,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也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入驻各大移动新闻App等以寻求网络环境下的一席之地。2016年12月,重庆晚报“慢新闻”APP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传媒中心正式上线,这是国内第一款慢新闻APP,旨在用“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匠人之心”打造新闻产品,在慢中求深,慢中求新,以此“引导深阅读,探寻新价值”。据《2017年五月份媒体企鹅号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市场化媒体企鹅号排行榜总榜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新闻APP慢新闻排名第七,APP下载量已突破50万。跟新媒体比速度传统媒体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新闻的后续挖掘和新闻“深耕”上,传统媒体的优势或许更加明显。因此,在快阅读时代认真做慢新闻或是传统媒体的制胜之道。
三、“慢新闻”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慢新闻”的坚守与创新
媒体的核心力在于生产优质的内容,追求真实是优质内容的基本要素,大数据时代,收集新闻素材对于记者来说并不困难,需要做的是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深入探讨事件本身,引导社会舆论。在求快求新的环境下,我们不缺快新闻,简单的一个“快”字根本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甚至是超越本新闻更多的信息,这恰恰是“慢新闻”具备的能力。慢新闻想要发展就要坚守住新闻道德、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同时选好角度,避免同质化,沉下心来慢工出细活。慢新闻的发展也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推广“慢新闻”。
(二)注重“慢新闻”的知识性和审美性
由于自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者的知识高度参差不齐,我们今天看到的新闻大多是简单地介绍一下新闻事件或是引用一些历史话题,这与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逐步提高的知识层次和审美性产生一定的背离。因此,慢新闻要注重以大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慢新闻生产也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历史性,满足受众对于新闻文本的审美要求。新闻的意义并不在于报道当下的事件,而是通过新闻报道来传递更长久的新闻价值,在这一点上,新闻的知识性和审美性尤为重要。转瞬即逝的信息太多,人们不会记住匆匆打造的浅层次快新闻,只有精心打磨沉淀出新闻价值的报道才会引起大的反响和舆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时代记录才是“慢新闻”的意义所在。
(三)争取青年受众,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新媒体的用户中青年这个年龄段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争取青年受众是“慢新闻”长久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了解年轻人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和阅读方式对于做好慢新闻也很重要。在当今快新闻时代,以新媒体为主导的“自媒体”以简洁的发布形式和低门槛的使用权吸引了大量的受众,消解了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被分解,但由于自媒体的智能化、审核机制不完善等导致的媒介环境的混乱也随之而来。“慢新闻”是满足受众需要的一种有效方式,媒体要发挥“把关人”的职能,不因为追求时效而做出跟风报道、虚假报道,以“慢新闻”的方式作出有深度、有角度、有厚度的报道,方能实现媒介人文价值的最大化,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媒体责任。
四、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变得更为便捷和迅速,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新闻信息难辨真假、“流水线”般粗制滥造的“头条”、受众群体性遗忘现象等使得受众更加渴望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这样瞬息万变的舆论场中,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自媒体用户还是新闻网站编辑,都要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当下,都需要探寻新闻生产和舆论引导的新途径。而“慢新闻”正是快新闻时代的一股清流,做好慢新闻,更多去关注事件本身,认真做好每一个新闻,不因为新闻时效性而丢失了最基本的新闻原则。新闻记者也要有能深入基层、亲历现场的能力,认真追溯新闻的本源,在快节奏的新闻之中保持追问的姿态和斗志;新闻媒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引导舆论,实现媒介人文价值的最大化。快的节奏中我们更需要慢的坚守,关注新鲜新闻的同时也要去打捞那些未完的新闻,这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新媒体时代每个人的责任。
1.李希光.从即时享乐到延时享乐:网络时代的慢新闻写作[J].新闻与写作,2017(3).
2.罗曼,张春泉.“慢新闻”:传统媒体的应对之道[J].编辑之友,2015(1).
3.林玮.慢新闻:概念界定、实践模式与生活美学指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1).
4.周太山.在“快阅读”语境下做好“慢新闻”——对当前都市报内容生产策略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5(8).
5.傅剑锋.奢侈品慢新闻创新力——传统媒体选题与发展的独特之道[J].中国记者,2011(5).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