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与梁启超新闻思想之比较

2017-04-12陈宇迪

视听 2017年9期
关键词:办报康有为梁启超

□陈宇迪

康有为与梁启超新闻思想之比较

□陈宇迪

康有为、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人、思想家、维新改革家,从万木草堂到戊戌变法,康梁作为草堂师徒享誉新闻业界,他们的新闻思想都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两者独特而复杂的师生关系,注定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中会有对康有为的继承与相通之处。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新文化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者所处时期、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等的分析,归纳和梳理两者的报刊实践及办刊言论,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党报的思想及理论、报刊的言论自由三个维度剖析和比较两者新闻思想方面的异同。

康有为;梁启超;新闻思想

康有为是我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者之一,掀起了中国人自己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领头雁”。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学生,也是中国舆论的“执牛耳者”,终身致力于政治改良与国民思想启蒙。康有为、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人,从万木草堂到戊戌变法,康梁作为草堂师徒享誉新闻业界,他们的新闻思想都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个人生活经历及新闻传播思想上看,师生二人相似之处不少。从所处社会阶段看,虽然相差十五年,但两人都历经晚清的战事频仍和民国的动荡混战,身处中国内忧外患的时期。从报刊实践角度看,康梁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康有为从创办《万国公报》开始到《不忍》杂志的复刊,其报业活动持续23年之久;梁启超在报界初露锋芒,是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总计27年。毋庸置疑,康梁独特而复杂的师生关系,在新闻思想中必然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自的后期阶段,伴随着社会发展状况的变迁、师徒二人的关系发展也是波折复杂。加之所处时期、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造就了二者新闻思想方面的诸多差异。那么,相同之处有哪些?差异又从何而来?我们综合运用“新文化史学”的研究手段,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党报的思想及理论、报刊的言论与自由三个维度,来分别剖析和比较两者新闻思想方面的异同。

一、报刊的目的与功能

康有为是为自强救国而办报。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办报的动机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为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政治目的。康有为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改良派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支持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的政治主张。

从《万国公报》开始,在康有为亲自领导下创办起来的报刊,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等改良派报刊,都是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这一时期创办的报纸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政论,重视宣传。政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新闻,这也是政治性报纸的重要特点。如在《强学报》创刊号上,康有为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强学会序》。他在文中指出,庞然大物骆驼、大象、骡子、马和牛,形体比人大几倍,然而却被人宰割,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弱”和“愚”。中国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一倍于欧洲,“可谓庞然大魁巨矣,而吞割于日本”,究其原因在于“散而不群,愚而不学之过”。因此,中国要摆脱愚弱的状态,必须自强,要自强就必须学习和团结,“学则强,群则强,累亿万兆皆智人,则强莫与京”。为达“合什百亿兆人共学”之目的,就必须创办《强学报》。文章用词意赅言简,感情沉挚,激发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纵观1895年以来,康有为创办和指挥的报纸、杂志无一不是为政治宣传服务的。他的办报动机和报业活动,主观上是他实现自己救世理想、宣传政治思想的举措之一。

而梁启超则认为,办报创刊旨在开化风气、启益民智、通传情况、助推变法。与康有为相较,梁启超“报馆有益于国事”的理念始终秉持,对于办报助推变法这一政治目的仍然保留。具体来说,梁以为中国的政治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艰辛重重,民智未启是关键原因之一。而报纸正是开化风气、开启民智、改造思想、助推政治改良的重要工具。同时,“报馆者,国家之耳目,国民之喉舌也”,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是报纸具备的两项基本职能。因此,从功能层面讲,无论之于政府还是之于国民,报刊的政治功能是愈发突出、不可小觑的。

康有为以为报纸是为了政治宣传所服务,宣传政治思想,以唤醒和激发民众所潜藏的爱国情怀和意志。不同的是梁启超以为“民”是愚笨的,是需要启智和宣教的。因此,在同公众的关系方面,报纸更多发挥的是教化和组织作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在报刊目的与功能这一方面上,可以看到梁启超是在康有为政治目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和具化完善,更多地注重和发挥了报刊的为民性、教育性、服务性,是当时对于报刊功能、定位的一次具有转折性、关键性的发展。

二、党报的思想与理论

康有为的党报思想与我们所熟知的、他的“宣上德而通下情”的官报思想明显不同。党报思想上,他主要是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为了本党的利益而提出。他指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政党也,甲午东败乃始倡之于京师,曰强学会。戊戍拓而大之,为保国会。己亥开之于海外则曰保皇会,丙午诏定立宪,则易名为帝国宪政会,其遍行之内地十五省,则名为政闻社。经十七年而后有今政党之光明出现也。”而且,康有为所组织的强学会、保国会、保皇会、帝国宪政会、政闻社等均一致被其视为政党,透过他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可以发现,康有为是把办报作为其政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他的党报思想。其主要内核涉及三个方面:

其一,报纸在政党活动中有重要作用。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立足于举会“当以报先通其耳目”的认识,创办《万国公报》,也是第一份政党报刊。自此以后,康有为结合形势,每成立一个新的组织,都将办报事业同时并举。无论是强学会1895年的章程中,还是1897年成立圣学会之时;无论是1900年建立保皇会,还是1906年建立中华帝国宪政会,他始终坚持把办报作为其政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本会主义”理念强烈,党报要成为政党的喉舌。康有为的办报活动始终是与政治相伴相随的。从起先的强学会到后面的宪政会,报纸始终是他用以宣传政党纲领和主张的工具。在《强学会章程》中,他强调“今之刊报,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详新闻,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臣细毕登,会中事务附焉”。同时,“求中国自强之学”也是强学会的宗旨,故报纸“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臣细毕登”。除此之外,康有为1906年在《国民宪政会简要章程》中进一步指出:“吾会报馆十余,遍于海内外,以此实力发本会主义,更当筹款增设各报于各省,此为推广会事着。”这里的“本会主义”即指“君主立宪”。综上可见,康有为的党报思想特征之一即坚持“本会主义”。

其三,服从政党的统一领导是对党报的基本要求。康有为指出,报纸作为政党的宣传工具,需要适应和匹配政党的需要,步调一致,为政所用,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1906年制订的《国民宪政会简要章程》规定:“以上章程为吾党第一大事,凡《维新报》《文兴报》《新中国报》《华东报》《总汇报》《新民丛报》《国事报》,一律立登勿迟”就是这一理念的印证。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在一系列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留存中所体现出的党报理论,对其老师所持观点有所继承却也有所不同。

第一,报馆是政府的耳目喉舌。这一点与康有为的“本会主义”是相继相承的。梁启超曾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对报馆职责进行了两层的定义:一是政府的监督者,二是国民的向导者。对于这方面师徒二人是一致的,均认为报纸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是宣传学会、团体政治主张、推动清政府改革强而有力的手段,并让他们的报馆充当政府的耳目喉舌。

第二,重视报刊的宣教功能。梁启超在《中外纪闻》《万国公报》《时务报》《强学报》等一系列的办报实践中,始终怀着极强的政治目的。除此之外,一批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都是其推行变法维新的有力阵地。这一方面,康梁大同小异,梁是对康的固守和继承。但梁以为在面对国困与国难时,需要民众的意识觉醒,树立和认同君主立宪思想,他曾指出:“所谓向导国民者何也?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在梁启超的定位中,报纸也自然成为宣传改良派政治主张,对民众进行感染和教化的阵地。

第三,实用主义贯穿始终。古往今来,我国传统文人在思考和行为方式中都奉行实用主义,这点在梁启超的政党报刊思想中也有深刻体现,1896年他在《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进行了具体阐释。其题目所谓“有益于国事”也直接反映和体现了他创刊办报的初衷。同时,梁启超还提出“去塞求通”的理论,认为宣传新思想,去塞求通,是报纸在救国救民方面的实际效用之一,这一观点是此前康有为所忽视和没有提及的,是梁启超对于党报思想的创新发展和完善。

三、报刊的言论与自由

提及报刊的言论与自由,康梁的共性是均热衷倡导报刊言论自由。除此之外,不得不肯定的是,他们为新闻报刊行业的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还是做出了很多努力的。比如: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使其下决心除言禁,发布上谕允许官绅士民有出版报刊的自由。但是,师徒二人均深知,要实现报刊的新闻自由,前提是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与自主。但在实际的办报活动中选择党政报刊的道路,就意味着不可能完全保持政治的独立、经济的自主。

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新闻史上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两位杰出报人,因为独特而复杂的师生关系,其新闻实践和思想理念中,关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党报的思想与理论以及报刊的言论自由三个主要方面,既有一脉相承的相同之处,又有不乏互相辩驳、发展创新之处。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新闻思想,对于当时的新闻、报刊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其后乃至于我们今天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理念也影响深远。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4.崔志海.梁启超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康有为.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梁启超.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9.徐新平.康有为的新闻思想[J].新闻三味,2006(7).

10.蔡国兆.梁启超新闻思想试析[J].新闻大学,2000(3).

11.邱丹丹.梁启超思想的内在理路及成因(1898-1906年)——变与常的交织[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王小海.试论梁启超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认知与批判[D].武汉大学,2005.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习近平新闻观的主要内容与时代特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2017B204)。

猜你喜欢

办报康有为梁启超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梁启超的开场白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