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谣言的形成机制与治理

2017-04-12王芳

视听 2017年9期
关键词:谣言舆论微信

□王芳

微信谣言的形成机制与治理

□王芳

2016年,中山大学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微信谣言仍有较高的传播量。面对微信谣言的危害,加强治理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现实面前,微信谣言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仍能看出人们的意见表达和心理需求。本文首先对谣言进行认识,然后分析微信谣言的形成机制,最后提出治理办法。

微信谣言;冷思考;共情效应

2016年4月,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对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的微信谣言进行研究,并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五大热门谣言的平均阅读量超过2000万次,多个公众号都进行了转发。笔者在中文期刊搜索页输入“微信谣言”,查到了一些研究微信谣言的文章。其中对微信谣言的特点与危害研究比较多,从行文角度来看,对微信谣言异口同声喊“打”。这并不利于舆论学科的建设。谣言是舆论的一种畸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其传播途径发生改变,传播方式也有了一定变化。治理谣言,首先要正确认识谣言。

一、谣言≠妖言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很早以前就存在。但是我国对谣言进行研究和重视却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后。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

谣言,在英语国家被称为“rumor”,翻译成中文后也有的将其叫做“流言”。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Shibutani,T)认为,谣言就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奥尔波特(Allport,G)和波斯特曼(Postman,L)认为,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证实其确切性”的阐述或诠释。①卡普费雷(Jean-Noel Kapferer)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到: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准确性,并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桑斯坦(Cass R·Sunstein)在其著作《谣言》里提到,谣言就是“一种言论,这些言论声称某些人、群体、事件和组织机构发生了某些事情。这些言论尚未被证明真伪,却从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②

我国学者刘建明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事件,它不是带有中性的消息,而是带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向舆论。简言之,它是一种无根之言。③周裕琼在《当代中国的网络谣言研究》中提出,谣言是未经官方证实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对现实世界的假设,或人们在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性说法,帮助人们解读当前模糊而重要的情境。④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谣言的界定存在一定偏差,但他们一致认同谣言具有“未经证实”的特点。

那么谣言是否就一定是妖言惑众呢?法国研究者弗·勒莫认为,“流言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根子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础是使人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映。”⑤据此,陈力丹教授谈到,应当把流言(他认为流言和谣言很难划分)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当事的公众也许多少是无意识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依据流言的内容和传布情况,较为准确地把握舆论。⑥综合以上所述,谣言是没有经过证实的阐述或解释,但是谣言也是一种意见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并不是无一点积极作用。谣言不等于妖言。

二、微信谣言产生的机制分析

(一)硬件条件的基础作用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能即时提供信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随着平台建设升级,微信功能增多: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绑银行卡,收藏功能,绑定邮箱,滴滴打车,微信支付等。移动互联的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使手机上网更加便捷和经济。从近几年的互联网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手机上网人数在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⑦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⑧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平台建设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奠定了人们通过网络及时、方便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基础。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谣言一般都是在私下、非官方渠道传播。在网络技术发展以前,谣言传播往往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微信平台尽管也有非自然人的公号,但是相对于自然人的公号而言,后者占比远高于前者。同时,作为个体在微信上的传播而言,绝大部分人的交流和传播半径仍然以亲人、闺蜜、朋友、同学、同事为主,其所构建的朋友圈跟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圈类似,以“我”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开去,“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⑨换言之,微信平台很大程度上以人际交流为主,这跟谣言传播的惯用方式吻合,容易成为滋生谣言的平台。

(二)社会环境的刺激作用

舆论的构成要件研究表明,舆论客体是其必不可少的因素。换言之,没有了舆论的对象,舆论也就很难形成。舆论客体就是舆论的对象,宏观的如社会的变动,微观的如社会活动家的活动、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流行的现象和观念、社会热点问题等。⑩韩运荣认为,舆论客体就是社会问题。从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的数量性质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三类:私人性问题、专业性问题、公共性问题。⑪可见,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是空穴来风。谣言是舆论的一种变异,也都有明确的对象。

舆论强度理论表明,舆论强度(S)跟社会心理承受力(U)呈正相关。社会心理承受力(U)跟公众的关注热烈程度(T)与社会结构性压力(P)的乘积正相关。社会心理承受力就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群体、个人承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程度。⑫行为主义论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不管引发行为的原因多么复杂,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的变化。⑬他认为刺激是行为产生的原因。公众的关注热烈程度是指公众对某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总称为刺激性公共事务——所投入的关心程度。⑭而社会结构性压力则是指某些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如经济滑坡、物价上涨、自然灾害、治安问题或政治、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对社会上一部分人或全部人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⑮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公众关注的热烈程度越大,社会结构性压力越大,人们的心理承受力也就越大。一旦这种承受力超过其承受的能力,人们就会产生紧张、焦虑,从而促成舆论的形成与持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深水区,社会转型中的问题不断呈现出来。这一阶段,社会总体是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势必带来一定的变动,这样就会增加人们的紧张感,激发他们思索和发声。新时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相对应的新政策、新措施也都在慢慢制定和完善中。阳光政府的推行,让人们越来越能接触到一些公共事务的信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深入,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中越来越重视舆论的作用。因此,在一些社会问题面前,人们愿意积极发声。但由于掌握信息有限,自身媒介素养较差,表达能力欠缺等因素,公众在意见表达上出现了无意失实的情况,造成部分微信谣言出现。

(三)社会公众的主导作用

跟舆论一样,谣言的形成也离不开舆论主体。任何一个谣言究其源头,都有一个起点,都有一个传播链条。从以上舆论强度的介绍中我们发现,在舆论的形成中,心理承受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跟社会公众息息相关。换言之,如果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超过社会心理承受力,包括谣言在内的舆论可能会大大减少。

中山大学最近发布的《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显示,在报告抓取的谣言样本中,有22.2%的谣言出现了诱导分享,即要求读者转发分享等字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道德捆绑类诱导分享,即强调为了爱心转发,或者“不转不是中国人”;此外,迷信类的诱导分享也占有较大比例,即声称转发后有好运或者不转发会遭厄运等等。⑯从中可以发现,人们在传播微信谣言时,不一定是真的相信谣言,有时候可能也是为了承担社会公民的责任。比如,一个身份证遗失被捡到的消息,最近几年都在朋友圈热传。在此传播过程中,部分传播者对此消息无法核实,但抱着“急人所急”的心态,先转发再说。在他们看来,就算事后发现是谣言,其所带来的危害与事实为真所付出的代价相比,后者所承担的代价要大得多。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搭载迷信便车进行传播的谣言而言,很大一部分都是商业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将信息与迷信进行勾连的商业行为。对于此类信息,公众在微信平台转发、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实现自净,其转发的动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相信,而是因为自己的一个良好祝愿,或者因为转发给自己的人与自己的私人关系,碍于面子才不得已为之。

中山大学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微信朋友圈,政治、经济类的谣言占比较高,虽然这类信息失实,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从中仍能发现公众参与公共问题的意识在增加。而传播比较热的五大谣言中(分别为:《请一定转给你身边的女生看,这是最新骗局!》《中南海1号档案解密,老毕后悔完了》《这7种肉,医生已禁,比砒霜还毒》《家里的这两种液体一旦合体,马上死亡!速速扩散!》《为姚贝娜、傅彪治病的名医终于站出来讲真话了!和你息息相关》⑰),其中四个都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关注的焦点在于人们的健康与安全,虽然有夸大、失实的成分,但也提醒了人们要提高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社会公众传播这类谣言,其出发点并无恶意,甚至还带着点善意,有的微信谣言也许还带着点探风的意味。

三、微信谣言的治理

微信谣言终归是谣言,是不实的信息。不管其主观是否为恶,其客观上或多或少总会带有负面作用。因此,对于微信谣言必须加以规范化管理。

(一)态度冷静

陈力丹教授认为,应当把流言(他认为流言跟谣言难以划分)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感倾向。当事的公众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依据流言的内容和传布情况,较为准确地把握舆论。⑱

习近平在《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⑲

微信谣言是网络舆论的一种,其中也暗含着人民的意见和心声。对于微信谣言,我们既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威胁和危险,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机会与机遇,没必要谈谣色变。从传播动机和实际的危害效果等方面建立微信谣言分类制度,对于有意为之、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微信谣言要敢于治理,勇于治理。

微信只是谣言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对谣言传播有助推作用,但不是谣言产生的根源。微信谣言治理既要采用以前的经验,也要结合微信传播的新特点,方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应注意在微信谣言治理中避免辟谣失范。

(二)方法得当

针对早几年网络上谣言纷飞、乌烟瘴气的情况,中央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对谣言的治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信谣,不传谣”的观念已经在取得共识。但是信息传递的沙漏模式,加之社会公众往往处在信息的末端,所获信息量有限,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他们在一些事物面前出现失实言论。因此,对谣言的治理应该规范化。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并通过相关途径对其条款进行解读和解释,强化微信公众的法律法制意识,让法律、法规成为微信公众信息传播的指南针和导航仪。

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发声。舆情是舆论形成、发展的整个动态过程,通过相关技术对舆情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舆论的动向,还可以通过舆论互动及时补全信息,在完善信息的基础上完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为及时化解谣言奠定基础。“快播案”让我们看到了官方及时的信息公布对澄清谬误、引导舆论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加强微商信息传播的规范化管理。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各类企业越来越重视网络营销。在各种主流互联网营销渠道中,即时聊天工具营销推广的使用率最高,达65.5%。在各种移动营销推广方式中,微信营销推广使用率最高,为75.5%。同时,网民也越来越习惯网络购物。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67亿,占网民比例为63.8%,较2015年底增长12.9%。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1亿,占手机网民的63.4%,年增长率为29.8%。⑳微商的发展,商场竞争从线下转向线上。一些微商为了自身及相关方利益,不惜在微信上传播虚假消息攻击对方,或者制造谣言,美化自己的产品。

第四,培养网络舆论领袖,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相对于政府部门,网络舆论领袖跟网民接触、沟通更频繁,并且往往被冠以“非官方”的身份。这样的角色容易取得网民的信任和理解,从其口中传出的言论会被看成比较客观和公正。微信技术伴随网络技术而生,加强微信谣言治理,还需要重视网络舆论领袖的培养,特别是微信圈中V、小V的培养,对微信谣言的治理会带来提升作用。网民媒介素养提升也是微信辟谣的一个重要内容。全社会应该组织适当的媒介素养学习,提高公民对媒介的使用、利用和辨别能力,从而造就他们识破微信谣言的“慧眼”。

(三)情感融进

从目前微信谣言的传播方式来看,共情因子成为其看中的砝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心理治疗中发现,来访者在没有任何指导语的情况下自由表达自己的困惑时,经常以自我作为话题的中心。㉑这就告诉我们,人际传播特点为主的微信传播平台,微信使用者在议题关注、态度和意见的表达上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对话题和观点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搭载“道德”“迷信”便车的谣言,可以让微信使用者在转发中竖起道德标杆,完成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引来微信好友的关注,所以才得以广泛转发、传播。从中可见,共情效应成为微信谣言传播的动因之一。如果在辟谣中加入共情效应的研究,提高辟谣的技巧,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所谓共情,就是指同理心,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共情是深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要实现与来访者共情,需要经过五个阶段:积极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准确回应与引发领悟。谣言治理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就是传谣者是否相信。辟谣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打压、删帖,更应该仔细倾听,参透谣言传播的动机,正视谣言反映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辟谣过程中信息的表达方式与态度的诚恳。

注释:

①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89.

②④孙翔飞.2016年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32.

③刘建明等.舆论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3.

⑤⑥⑱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3.

⑦⑧⑳CNN 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w oshipm.com/it/578938.htm l,2017-01-22.

⑨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1-42.

⑩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3.

⑪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45.

⑫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30—31.

⑬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5.

⑭⑮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30.

⑯⑰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五大谣言点击均超2000万[EB/OL].http://new 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4/02/c_135245239.htm,2016-04-02.

⑲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2016-04-25.

㉑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8.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为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微文化背景下新闻舆论引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6C0500)”成果之一,2017年株洲市社科研究课题“信息时代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课题编号:ZZSK1715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谣言舆论微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微信
谣言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谣言大揭秘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