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研究
2017-04-12许燕蒋满英林翠娥
□许燕 蒋满英 林翠娥
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研究
□许燕 蒋满英 林翠娥
微信对生活的渗透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社交与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三方面探讨微信的传播特征,发现微信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正逐渐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代表,改变了社交沟通模式,促进了在线文化圈落的形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微阅读范式。
微信;传播特征;社会文化
仅历经数年,微信就从最初一款简单的通讯APP,成长到今天几乎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最受欢迎的手机软件,从技术应用进化成一种蕴含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象产品。微信作为新一代的融媒工具,富含特有的传播特征和社会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一、微信的传播特征
(一)微信用户的双重角色属性
在传统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起点,控制着传播活动;而受传者是终点,接受传播活动。然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传播过程,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边界开始逐渐变得模糊。就一次特定的传播过程而言,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分;但就整个微信传播体系而言,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往往呈现出互为你我的一种交织状态。①当微信用户浏览朋友圈或订阅号所发出的信息时,他是受传者;而当他将自己看到的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传播内容转发至朋友圈时,他又变成了传播者。因此,微信使用者具有作为主体的传播和接收信息客体的双重性质,往往肩负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角色。
(二)微信传播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在信息爆炸时代,快餐文化成为一种趋势。微博的迅速崛起迎合了这种倾向,但这种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其信息量是有限的。微信则不断整合多种媒体的功能,支持文字、语音、图片和小视频的发送,支持朋友圈、群聊、订阅公众号、摇一摇、搜索附近的人、游戏,甚至是理财、打车、支付等功能。其传播内容更是丰富多样,不仅有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新闻资讯的传播,还涉及购物营销、学习阅读、游戏娱乐等。可以说,微信的出现不仅使媒介特性达到空前的高度融合,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逐步改变信息传播结构和人类行为习惯。
(三)微信传播渠道的私密精准性
微信主要是基于熟人关系链的在线社交。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即时通讯,还是微信群和朋友圈,微信为用户的信息发布提供的是一个相对私人化的场域。与微博的“不对等关注”不同,微信信息的传播需要得到传受双方的许可,建立在互为好友的关系基础上。而且,在微信朋友圈中对于同一照片或状态的评论者之间若非好友关系,相互是看不到对方的评论内容的。因此,无论是从微信交流双方的关系,还是交流的渠道来看,微信传播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正是由于传受双方的这种密切关系,信息传播的主体相互有所了解,微信的信息传播更加精准,其信息质量、传播效果、交互频率均远高于微博。
二、微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时尚文化的符号代表
当下,微信是一种潮流,一项时尚文化,是时尚流行的消费符号。人们可以使用微信免费与家人视频对话;购物时手机扫一扫可以微信支付;轻松按一按,发送语音消息,将语音“文字化”地保留和回溯;穿行于历史悠久的古街巷时,拿出手机就能随时发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旅途心情……这些全新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震撼的。这种便捷、时尚的消费形式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使微信获得一种想象性虚拟价值或形象价值。微信用户也因为这种符号消费行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建立关系,获得了某种形象价值或文化价值,比如年轻、时尚、潮流、前卫等,最终生成品牌的文化认同。
微信是时尚文化的符号代表,有着文化娱乐的特性。如果说最初的发朋友圈、点赞是一种刷存在感的时尚社交文化行为,那衍生出来的“抢红包”,以及后来推出的“消消乐”等各种休闲小游戏都应该属于娱乐行为的范畴。据腾讯数据显示,2016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收发总量为32.7亿次,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了10.1亿次;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②微信红包,尤其是拼手气红包的娱乐性很强:抽取到的红包金额具有不确定性,抢到的红包金额完全是随机决定的,要求群内成员眼疾手快,先抢先得。这种随机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大大吸引了微信用户。在抢夺红包的过程中,参与者获得了消遣和娱乐,满足了其喜欢惊喜和好玩的心理。
(二)社交沟通模式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延伸至网络,其带来的网络社交方式正在改变甚至取代我们的传统社交方式和思想观念。而微信作为互联网时代社交工具中的典型代表,其立体化的沟通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在微信平台上实现了多维度的交叠。
微信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人际交往质量提升。只要手机信号能覆盖的地方就可以使用微信进行交流,即时视频通话使人们的交往活动不再受到现实世界的时间、空间限制。除了即时信息的发送,微信还具有异步信息传送的特点。语音信息和小视频的保留与发送,使得人际交往更具弹性。微信避免了打电话时需要实时回复的强迫感,也不会将对方是否已读的状态进行传送,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查看好友的留言与回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微信在交流的时间与心理空间上更加具有人性化。二是人际交往圈更具凝聚力,人际交往得到拓展。微信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的朋友圈,契合了传统意义建立在血缘、业缘和地缘基础上的人际交往,维系原有的同学、同事、亲戚和朋友之间的熟人关系。③朋友圈的晒图、点赞让彼此了解生活动态,满足交流者之间的心理需求。语音消息、微视频传送等多模态交流让朋友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深入,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强了人际交往圈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微信不仅能有效维系熟人社交的强关系,同时也支持弱关系社交圈的拓展。尽管“摇一摇”“附近的人”等结交陌生好友的方式并没有成为微信朋友圈的主流,但由于其趣味性和随机性,众多微信用户仍然乐于尝试。
微信在促进网络社交的同时,对现实的人际沟通和交流也发起了挑战,“手机依赖症”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热衷于用微信与外界保持随时联系,一有时间就捧着手机刷朋友圈、聊微信,在网络中来寻求心理满足和归属感。对于青少年来说,若长期沉溺于微信网络社交,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因为难以适应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交往规则而产生一定的社交心理障碍,这对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此外,微信简短、片段化的交流习惯也会使他们很难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我,从而导致在现实社交中出现交流和沟通障碍。
(三)在线文化圈落的形成
微信将线下的个人社交圈搬至线上,使得在现实世界中由于距离、工作等因素原本有些疏离的“熟人”被重新紧密地聚合在一起。以熟人为基础的微信朋友关系总是或多或少地建立在某种共性基础之上,他们通过主动选择,分享和传递自己所关注、所欣赏的信息文本、图片视频,将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文化观、生活观以及知识观的其他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而形成了相应的微信文化场域。当这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场域形成之后,相似文化身份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强同一圈落中个体之间的共鸣。人们会对他人在微信中所传播、分享的知识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不仅囿于阅读,还会通过点赞、转发、评论、交流,产生类似的态度和观点,从而达成意见上的某种共识,获得文化身份和心理的认同感。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无法从微信庞杂的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观点与知识。这时,那些积极活跃、言之有理,掌握一定话语主动权和意见导向的“意见领袖”往往容易受到普遍欢迎,他们所主持的话题或提供的知识议题更能引起用户的兴趣。因此在微信文化圈落中,“意见领袖”实际上承担了信息的“发源地”和舆论汇聚的集散地的作用,为人们在纷繁杂乱的信息海洋里省去了筛选、辨识、选择等琐碎的过程。④
在线文化圈落的形成彰显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动与自觉意识。受众不再是知识传播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来获取自己关注的知识。在此转变过程中,受众对于知识的自觉获取正逐渐取代传统媒介的“灌输”,其个性得到了张扬,其选择的空间与权利也不断扩张。在微信文化圈落中,人们通过阅读分享实现最基本的文化选择与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订阅某个微信公众号,关注其发布的信息,自觉选择希望获取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群聊实现进一步深入讨论,触发灵感、内化体悟,拓展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充分表明,正是微信用户的自觉行为推动着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活跃。
(四)微阅读的盛行
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而微信作为网络社交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其用户的发帖、转帖、点赞、评论等行为将电子阅读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充分延伸,形成了一种新的微阅读范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与传统阅读相比,微信用户的阅读更为多元,更为个性,更具吸引力。其内容阅读内容广泛而又丰富,不仅涉及时事新闻、生活资讯,而且还有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与分享文章等。微信阅读也是读者个性展现的舞台。在订阅公众号时,微信用户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自主决定阅读内容。在共享阅读内容时,微信用户同样是根据自身喜好决定阅读与传播的主题,通过转帖、留言、评论及点赞来传达自身感受。此外,微信阅读呈现的内容多为图文并茂,配有相关音频、视频,更具新意,使阅读不再枯燥。这种集语音、文字、画面为一体的视听多元化阅读形式,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多重感官,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阅读载体的变化衍生出新的阅读范式——微阅读,这是一种轻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短小的文本、迅捷的打开方式,人们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在空闲时间都可以进行阅读。无需要太多的背景铺垫,无需要太多的情感投入,微阅读契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渗透到人们业余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于人人都可为作者,人人皆为读者,微阅读催生出更多的作者,也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微阅读不是一种颠覆,而更像一次推动。⑤它赋予人们阅读的情怀,吸引着更广泛群体的关注和参与。见微知著、显微阐幽,微阅读的形式虽然短、快,但其内涵亦包罗万象、不乏精华。历史需要宏大叙事,但对细微生活的关注同样启迪人们的心智,而这场阅读的革命正始于微信的盛行。
三、结语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科技产品,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多的是塑造一种文化环境形态。它从传播方式的变革开始,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经济、社交、娱乐、生活等各个领域。微信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正逐渐演化成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代表着某种生活方式或社会文化意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状态。
注释:
①李天龙,李小红.微信传播特征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cn
③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传播[J].重庆社会科学,2014(1).
④刘永昶,景岩.新媒体与文化的圈落化生存——解析微信的知识传播特征[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12).
⑤王干.微阅读可以是深阅读吗?[N].人民日报,2015-04-28(14).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是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YG2015156)“微信公众平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繁荣的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井冈山大学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