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2017-04-12李秀

视听 2017年9期
关键词:突转安生伏笔

□李秀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李秀

在当下泛滥成灾的青春电影中,曾国祥导演的《七月与安生》以一种异军突起的姿态存在着。它的切入点并非是男欢女爱与少年怀春,而是几乎摒弃了传统青春电影的叙事格局。《七月与安生》无论是影片的结构、人物的刻画、叙事的手法等方面都是大部分国产青春电影难以匹敌的。本文从多方面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

国产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成功之处

电影《七月与安生》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电影气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青春佳作。本文从影片的叙事方式、人物的刻画、配乐等方面详细分析《七月与安生》的成功之处。

一、双线程

《七月与安生》中的时间和空间是经过处理的时间和空间,它不像传统的青春疼痛电影那样一气呵成地展开叙事,而是另辟蹊跷地采用了双线程的叙事方式。第一条线是现在,安生和家明在地铁偶遇,家明向安生问候七月,并提起七月在网上写的一本小说《七月与安生》。第二条线是过去的回忆片段。七月和安生是最好的朋友,从13岁开始相识、相知、相爱、相杀,最后相互和解。影片层层剥笋式的叙述让观众深陷其中。

二、埋伏笔

影片《七月与安生》是导演在同题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影片在伏笔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起到了给观众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把故事的发展片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作用。

(一)以旁白为伏笔

影片刚开始时的旁白:“十三岁到十五岁是安生和七月形影不离的三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在书里读到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那个人一辈子不会离开,但是安生说一辈子太长,她只想活到27岁。”这为影片后面安生和七月的性格互换埋下伏笔。

(二)以物为伏笔

在山上的庙里,安生与七月的男朋友家明擦出了爱的火花,家明身上所佩戴的玉佩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三)以行为为伏笔

影片开始时,七月和安生一起砸报警器的玻璃,犹豫不决的是安生,砸下去的是七月,这同样为后来两人的性格互换埋下了伏笔。

(四)以人物姓名为伏笔

影片中,两位女主人公姓名的选择也独具匠心,一个叫七月,一个叫安生,潜意识里传达出两位女主人公性格的互补。然而两位主人公的性格与各自的名字正好相反。七月本是一个骄阳似火的月份,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然而电影中的七月却是恬静如水,乖巧安静的女生。影片中主人公名字的选择为影片结尾两位主人公性格的互换埋下了伏笔。

三、人物的选择和刻画

《七月与安生》由周冬雨和马思纯主演。片中周冬雨诠释了多重身份,匿名作家、售楼小姐、酒吧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学生、幕后母亲等等。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恰到好处,既不矫揉造作也不生硬,有张有弛,拿捏得十分到位。例如,在餐厅的那一幕,安生为了省一瓶酒钱去向酒吧里的陌生人陪笑灌自己的酒,并兴冲冲地告诉七月自己的求生技能,想不到被七月反问一句“你不觉得自己这样很贱吗”。从刚开始的逞强到不快,再到强势与闺蜜产生争执,再到对闺蜜感到失望,接下来是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流泪承受着一切的酸楚……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了几个情绪的变化,然而这几个情绪是如此的真挚,表情的衔接是如此的自然,演员的表情和动作真实到让观众不曾怀疑,戳中观众的泪点。

马思纯的演技在本片中的爆发更为出人意料。其实内敛乖巧的七月更不好演,尤其是影片的后半段,七月得知安生和家明住在一起,压抑已久的情绪一次性地爆发出来,演绎得非常真实,使观众对这个命途多舛的七月产生深深的同情。马思纯在卫生间的那场哭戏对于情感与力度以及不同情境不同方式的拿捏非常之精准,可以说马思纯对七月的演绎真的是展现了自己的演技巅峰。

四、结局的突转

从剧作叙事的角度来讲,本片故事结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局的突转,或者说是结局的非预期性,即故事的结尾不是按照我们正常的思路结束的。一般电影结局的突转,往往是一些突发的冲突和事件。可是《七月与安生》结局的突转不是突发的冲突和事件。《七月与安生》结局的突转在于故事的结局有三种,导演能想出三种结局并把它完美地呈现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三种结局尽管是突然发生,但是却有它的内在依据,它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表面上信手拈来,背后却有它内在的契机和依据。

一种结局是安生向家明描述的结局:七月生了家明的孩子后,将孩子留给了安生,让安生把孩子带大,自己去追寻自由。第二个结局是七月生下了家明的女儿,但是因为大出血去世了。安生一个人抚养着七月的孩子,七月死了,安生仿佛以某种方式延续着她的生命继续活下去,她既是安生也是七月。这与故事的开头安生说“一辈子太长,我只想活到27岁”相呼应。这样的结局让人心痛又倍感无奈。影片的第三个结局是七月找到了安生,两人重修于好。安生嫁给了老赵,从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而七月仍然四处漂泊。从影片的三个结局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剧作的技巧也是人生的多种可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七月继续追寻自己的自由不再被爱情束缚是真,七月生下家明的孩子是真,七月回来看安生与安生重修于好是真。在影片的结尾处,导演想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无论七月是活着还是去世还是选择漂泊他乡,最终七月成为另一个安生,安生成为另一个七月,七月和安生在交汇时放出光芒,从此七月和安生便形影不离。

五、配乐和旁白

音乐是除镜头语言外最能营造气氛也最能奠定影片基调的表现手段。片中极具感染力的分分合合与人物心理状态相符合。影片在歌曲的选择上也有独到之处,片中离别的画面加上自始至终非常煽情的音乐让观众不禁潸然泪下。当安生选择出去漂泊时,响起的是许巍的《方向》,音乐中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安生现在的处境十分吻合,其实安生心里清楚她选择的方向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为了七月她愿意背井离乡,愿意牺牲自己的爱情成全七月,愿意自己一个人去外面独自漂泊承受一切的苦难。安生为七月所做的一切让观众不禁感到心疼,心疼安生那么的懂事,那么的珍惜自己和七月之间的友情,她爱七月胜过爱自己。

除了音乐,电影之中的旁白也极具感染力,其最明显的功能是传递叙事信息,组织影片复杂的时间结构,并且为影片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例如两个小女孩在树林里踩对方的影子时,旁白是“十三岁到十五岁是安生和七月形影不离的三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在书里读到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那个人一辈子不会离开,但是安生说一辈子太长,她只想活到27岁”。七月送走安生后,躺在床上流泪时,旁白道:“那一天,七月哭了很久,她没有告诉家明,她不是伤心安生的离开,而是对自己感到失望,失望自己没办法爱安生和爱自己一样多。”这段旁白的插入不仅为后面七月因为家明而与安生发生矛盾作了铺垫,同时也渲染了氛围,使观众感叹造化弄人,心疼七月也心疼安生。

六、转场技巧的巧妙应用

转场是一部电影客观存在的事实。就《七月和安生》来讲,由于影片中利用的是双线程,既有过去时空又有现在时空,影片中存在着现在和过去两个时空的镜头转场,因为时空不同,这些镜头的转场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而《七月与安生》的镜头转场既体现了两个时空的区别,同时又使两个时空衔接得非常的自然,如行云流水让观众感觉不到转场的存在。例如,影片中的第一次转场是通过安生写的《七月与安生》那本小说中的第一章,通过旁白读出书里的内容:“在十三岁那年,七月第一次遇到安生。”通过声音和画面(书里的内容),使镜头很自然地过渡到七月和安生十三岁那年。

七、小结

《七月与安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演员价值,表演日常化、生活化,弱化舞台感和表演痕迹,无论是突出女性角色,还是影片的叙事方式,都是很多国产青春电影难以匹敌的地方。电影《七月与安生》展现了一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气质,显然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青春佳作。

1.庆山.告别薇安[M].杭州:万卷出版公司,2014.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突转安生伏笔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基于“双生花”视域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自我表达研究
同一体的两面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于无声处的“突转”与“发现”
退路
试论情感的突转与延伸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