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互诉:水墨动画《牧笛》的传统声画美学观
2017-04-12张晶晶
□张晶晶
情思互诉:水墨动画《牧笛》的传统声画美学观
□张晶晶
水墨动画《牧笛》是中国民族动画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声画语言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本文通过分析影片声画同构的成就,阐述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价值和现代传承,指出当今民族水墨动画在声画创作上要注重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结合音视频新技术手段,创造出蕴含民族精神和美学观念的创新影像作品。
水墨动画;声音;画面;传统美学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的成功,为声音与动画影像的结合树立了典范,在动画艺术领域奠定了声画协作的视听创作传统。随着动画艺术的发展,影像与声音的结合在技术、内容和创意上愈发多元融合,呈现多种旨趣的美学形态。中国动画艺术以其鲜明的声画语言和独特的美学风貌享誉世界,是中国艺术传统形式内涵的集中表现,彰显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196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影片《牧笛》就是一部凝聚中国艺术传统美学精神的代表作,本文以影片《牧笛》为视听文本,深入分析声画同构的表现形式,透视影片传达和蕴含的深刻传统美学思想,以此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创新表现路径,为民族动画声画造型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文与图:冲淡平和的美学旨趣
“淡”“和”思想分别源于儒、道两家哲论,淡和思想是北宋儒家理学鼻祖周敦颐从礼乐观出发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审美观。他指出:乐的作用是平天下之情,使人不起欲念,故乐声应“淡而和”,以起到宣畅和心的作用,使天地和,万物顺。以平和淡和为美的思想遍及儒家、道家、阴阳家、佛学、玄学等各家学说,要求“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以道制欲”,情感表达要中正合礼,讲求人的行为要合天地之准则,因此,以冲淡平和为美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影片《牧笛》从剧作和画面形式上强烈地体现出冲淡平和的传统美学精神。影片讲述牧童骑牛林间,午歇于树,不久进入梦乡,梦中水牛不见,四处寻找,循入深野旷古,偶遇一个风景迷人的清幽之地,水牛玩耍其中,不愿移步返程,牧童折竹制笛,吹奏起动人的乐曲,牛儿循曲折返,牧童欣喜。梦醒后,牧童牵着水牛迎着夕阳归去。与国外动画剧本偏重逻辑、矛盾冲突、事件对比等不同的是,《牧笛》的故事似是一首田园诗,故事整体呈现一种“意合性”结构,即偏重心理,略于形式,以情写景,以牧童的思绪情感为脉络来开合故事结构。
影片的美术风格独树一帜,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绘制而成,其中牧童和水牛的形象由国画大师李可染创成,“长安画派”的山水画家万济众担任背景设计。《牧笛》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画中的高山、飞流、树木等物象均以水墨晕染而成。影片中的山水景物用色上着重淡墨轻岚,不事浓墨重彩;景物的比例布局上,抛弃塑造高峻纵深之感的高远和深远视角,转而诉诸平远画法来铺设景物的空远辽阔。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在其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道出三种视角下的色调差异,“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指出平远铺展的墨色有明有暗,意境冲和缥缈。影片的背景山水绘制充分考虑了南北山水的差异,在构思观念、透视关系和意境追求上以平远视角来展开,与草木葱茏、烟雨迷茫、云水一色的夏日江南相应相和,营造出清新水润、平淡冲和、极目无限的田园美趣。
二、声与乐:清音虚静,意于形外
中国哲学史上,老子和庄子的“虚静”说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还是庄子的“虚则静、静则动”①,都是主张以静为本。“虚静”说赋予文艺创作和理论极大的想象力,后世音乐、文学、书法等领域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美,力图创造精微淡远的意境。这一美学倾向表现在水墨动画的声音中就是对语言音响的虚化运用。
文中的“声”特指影片的音响,即除了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整部影片没有一句语言对白,环境声也只有蝉鸣、流水、水牛鸣叫及瀑布喷涌声。这种淡化对白和环境音响的做法在中国水墨动画片创作中相当常见,如《小蝌蚪找妈妈》《鹿铃》《山水情》等动画片均遵循此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录音技术水平所限,语音录制不够清晰,无法展示出语音的细节,如语气、音色的变化等。同时音效素材较为匮乏,无法还原出丰富多层的真实空间声响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水墨动画独特的声音设计方式。虚化语言音响,实际上是虚化真实,将观众抽离出对客观物质世界常态经验的联想,引入对虚幻意识世界的臆想。在影视声音系统中,语言和音效是写实主义的核心元素。充足的语言对话和环境动作音响能赋予影像强烈的真实感,让观众如置其境。但如以此方式进入水墨动画的影像中,则与水墨画虚空精微、意境皆在言外的审美诉求相悖。在水墨动画中,简化或淡化真实音响,使用相对静寂的声音处理,是为了营造出深远辽阔的空间意象。
音乐是影片声音的主体,贯穿于全片,承担起重要的叙事作用。人声语言被表情各异、优美动听的音乐替代,故事的推进、场景转换以及角色对话等均以乐音的形态表述。而《牧笛》清丽脱俗的民族旋律不仅与画面天衣无缝地结合,对水墨画的韵律和意境把握精当洽和,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脱离影片主体,依然可以成为可独立欣赏的音乐作品。画面初入之时,蝉声阵阵,绿柳垂堤,牧童骑着水牛,吹着牧笛,由远而近。主旋律优美舒展,引人入胜,充满浓郁的江南气息。这一牧笛曲是作曲家的点题之作,也是全片配乐的主导动机,多次伴随牧童的吹奏情景出现,或以变奏的形式移步换景。在旋律创作上,作曲家为了还原出地道的江南音乐韵味,运用江南丝竹音乐典型的变奏加花作曲技法来展开旋律。音乐温婉连绵,含蓄典雅。在配器上,作曲家紧紧抓住画面的意境和格调,力求简练轻雅,以民族乐器曲笛作为主奏乐器。曲笛是江南地区音乐的代表性乐器,它的音色温润清亮、通透明澈,具有水润之气,搭配小型民族乐队和少量西洋乐器呈现细密柔和的声音。主旋律音乐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在影片尾部再现,将短片引入高潮。故事意在用音乐艺术化的言语点明影片的核心思想——人与天地万物融合统一。
三、意与情:传统哲学观的意蕴
每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总是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基础之中,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②中国艺术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特有的意境无不浸润着中国哲学思想精神。影片《牧笛》写意散文诗的剧作结构,水墨画形式的视觉创意,声音空间的留白乐思,声画整体呈现的意境追求,均是创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思想观念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影片声画的审美选择深受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音与画的内容和形式表达“文质彬彬”,中和节制。画面中的牧童在表演上无大喜大悲之态,人物动作自然质朴,与牛儿之间的情感交流细腻含蓄,背景山水舒展旷远,无色调情绪的巨大变化。音乐上,虽然节奏有疏密张弛的变化,但动态对比并不强烈,没有戏剧性的松紧对比,即使到影片的高潮部分,音乐也只是在情感峰谷的适度范围内波动,体现出孔子学说中“尽善尽美,乐而不淫”的思想,即“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而不应该是无节制、动物性的情感”。③影片创作者们自觉地把这种审美原则融入作品中。
与此同时,影片也蕴藏着道家思想的哲思。道家学派中关于道气、自然、有无、动静、虚实等思想概念衍生在影片的声音与画面上即是意境的营造。“情与景会、意与象通”,“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由此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④情是艺术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景是一切目之所及的景象,交融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与宇宙世界的合二为一。影片画面重在写景,景中言情,以大量全景式云水迷漫、秀润旷远的山水描绘,来寄寓对天地自然向往和崇敬的情怀,流露出庄子崇尚自然,以自然纯真为美,“法天贵真”的道家思想。声音上,简化语言和音效的做法,意在去繁音,创造声音空间的留白,反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审美倾向。影片的音乐是声音空间的主体,在叙事中也表现出以天为本的思想。虽然音乐紧随画景,生动刻画角色的心理和动作变化,烘托诙谐俏皮或欢快愉悦的气氛,但重心还是对环境景物的刻画和表现,牧童、水牛和鸟蝶的形态描绘含蓄清婉,与烟云旷远的背景相融,以纯朴恬淡的音乐来概括描述天地生灵的和谐至美,将个人情感纳入到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中,反映出创作者对“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音乐审美境界的追求。
四、技与理:传承与创新
20世纪60年开创的中国水墨动画具有深厚的内在文化基础,它不是艺术家个人偶然的创作行为,而是民族群体集体观念下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水墨绘画和音乐艺术与新科学技术的结合。
现代民族影视动画的发展,应在实践中“由技进道”向思维和精神提升。声音上,应从运用“器”音到妙用“器”音,产生弦外之音的意蕴。画面上,应从“形似”到“神似”,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进而形成意境。伴随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动画影视的声画制作技术飞速跨越,声音上,数字音频工作站不仅能够赋予听觉空间清晰细致、丰富立体的声音,还能创造出虚幻缥缈、富有意境的声音。画面上,三维虚拟建模、材质渲染和动作捕捉等技术的应用,使水墨动画在意境表现上有了突破。在新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下,水墨动画继承和创新的深度不可忽视。传承和创新不能止于对语言形式的探索,而应该传承发展其蕴含的独特美学内涵,让创作更具有艺术意蕴,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以《牧笛》为代表的水墨动画在声画设计上所表现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画、书法和音乐十分重视的美学观念,也是中国古典哲学观的再现。意境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将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相融铸的产物。《牧笛》的声画设计将意境渗透在整个视听空间中,乐中言画,画藏乐韵,情和景契合无间。观者在欣赏时,不仅能感于其动人的艺术形象,还能仔细品味其深藏的儒道哲学意蕴。在水墨动画之外,中国影坛上也出现了一些继承和借鉴民族美学传统的影片,如《城南旧事》《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影片中的声音和画面韵味深长,将诗情、画意和音韵融汇在一起,视听空间共同构建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特色。在文化流变的激浪中,只有从思维和精神上紧握方向,才能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和创造性的思维,让中国民族影视动画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生生不息。
五、结语
水墨动画《牧笛》的声画美学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价值诉求,也创造出中国民族影视动画独树一帜的声画组合形式。当代民族动画影视的发展应注重声音和画面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在技术创新的辅助下,通过黄钟律吕和墨彩笔线的具象形态传递中国艺术的“神、意、韵”,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蕴含民族思想的动画影视作品。
注释:
①蒋菁,管建华,钱茸主编.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8.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3.
③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50.
④王龙.有意味的形式——论山水画的意境生成[J].新美术,2016(05).
1.杨惠珺.童趣的追忆自然的回归——关于二维水墨动画的东方审美韵味和趣味性[J].电影文学,2009(19).
2.王立德.基于中国美学精神的当代器物研究[J].包装工程,2015(16).
3.龚倩.浅析中国水墨动画的意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3).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