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动互联时代中国商业电影内容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7-04-12李函栩石思嘉
□李函栩 石思嘉
关于移动互联时代中国商业电影内容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李函栩 石思嘉
截至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总规模达到3852.7亿元,同比增长158.2%,手机和移动设备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入口。面对互联网经济带来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潜力,“互联网+内容产业”也深刻地改变着视听传媒产业。本文基于现代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对中国商业电影的内容产业发展现象及问题进行概括与总结,就其如何健康发展进行相关思考并提出建议。
商业电影;电影内容产业;移动互联;大数据
内容产业即包括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它将内容和信息作为产品,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和盈利,使购买者获得精神上的娱乐和享受。①商业电影作为重要的内容产业,它既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环境,同时也会不断随着大众精神需求和传播渠道的改变而发生演变和进化。在极度依赖比特世界的今天,如何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的信息内容更好地进行产业化运作,成为内容产业的重要议题。
一方面中国影视行业多年的积淀和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使立于文化前沿的电影行业成为了文化大军迅猛发展的排头兵;另一方面逐渐从山寨化走向商业化的产业革命也随时冲击着传统电影行业的市场观、内容观、文化观。②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得内容产业不断进行融合,传播速度和传播渠道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国电影是否能建立起“德艺双馨”的内容产业格局,还是在市场与艺术的博弈中渐行渐远?笔者希望能通过分析,探讨在移动互联这一时代语境下,中国商业电影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梳理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在移动互联的全媒体时代,中国商业电影存在的市场现象及问题
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的全媒体时代使中国电影产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喜人姿态,高传播率和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以及丰富的宣传互动形式,使得中国电影的产量、票房和观影人次持续增长。在消费文化和狂欢式娱乐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的角色也不再单一,互联网与传统电影产业的融合使商业电影也承担了市场实践、文化导向、明星效应等众多功能。看似一片繁荣与祥和的风光表面背后,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也面临着新的选择和发展问题。我们可以从产业和创作两方面来梳理和思考近年来我国商业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依托大数据的同时,电影产业也面临着相对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BAT对于电影市场的逐渐布局和渗透,互联网大数据对受众的精准分析逐渐渗透到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精准定位越加符合受众的预判和口味,成功降低了影片的制作风险,提高了产业的投资效率和投资价值。然而,电影是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和精神层面的引领性远非通过理性的数据分析就能触摸并前瞻的。以《小时代》系列影片为例,该系列片作为青春系的IP电影,经历了互联网数据为指导的精准制作和营销流程,成为一边受到争议一边收获高票房的典范。盲目的拜金主义、苍白而混乱的人物关系、虚无的享乐主义在影片中泛滥,其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始终掩盖不了该片在艺术和电影本身上的缺陷和匮乏。大数据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但并不能取代创作行为,只单纯满足于市场需求的电影发展势态,会使电影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光晕”。
(二)互联网营销当道,影片以媒介的娱乐消费定生死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营销在电影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新媒体传播以其特有的高传播率和互动率,迅速在影片放映前期定下了影片票房高低好坏的基调。一些所谓的大片过度消费新媒体资源,而一些真正苦心经营的影片却最终以冷淡票房收关,从而造成“叫座不叫好”“叫好却不叫座”等乱象出现。
一方面,影片的制作成本大幅度向电影产业链下游的宣发沉淀,前期制作成本大量缩减,致使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无论在院线还是网络上都难觅踪迹。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搞噱头、造话题、买口碑,更使得网络营销形成了一系列不良之风。2014年《小时代3》系列影片依靠其后期强大的营销手段和粉丝经济,致使最终票房突破4亿,但其在豆瓣影片评分仅为3.9分;而同期上映的口碑电影《亲爱的》《归来》等影片却票房惨淡。再者,过分看重影片类型的话题性致使影片类型同质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近年来,青春系列的IP电影大行其道,单是院线上映的青春系列影片就多达11部,而影片质量却一度遭到质疑。电影营销的基础仍然是“内容为王”,是辅佐于影片本身的助推器。企图只利用互联网营销占据市场,终将导致我国的文化市场成为商业和利益的傀儡。
二、互联网环境下,电影内容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互联网盗版严重,侵权责任的确认及追究困难
我国国内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也是中国电影一直以来受人诟病之处。国内专门针对互联网知识产权的法律还存在很多的真空地带,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也很难保护好电影公司的利益。③网络侵权的主体具有隐蔽性,每一个用户都具有相应的虚拟身份,因此,权利人想要找到相应的侵权主体的可行性和可能性相对较小;同时,传播广、扩散快的病毒式侵权效应也让追责变得十分被动。2015年夺得两亿票房的《港囧》,在上映不到三天,就有疑似盗录的清晰版视频资源开始在网络上疯传。一部电影前脚刚在影院放完,后脚就被盗录者传播到网络上,对电影制作方的商业侵害显而易见。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健全网络电影市场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影院与实体影院并存的电影市场环境。④加强技术保护,加大传统电影行业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融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共同来建立健康的网络电影市场,让传统院线和互联网电影环境实现共生繁荣。
(二)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价体系,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评价体系并不科学,唯票房论、唯奖项论的倾向十分明显。电影产业是文化、商业和技术高度融合的产业内容,也是以创新和传播文化为导向的产业内容。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健康的市场环境对于商业电影这一内容产业来说尤为重要。对于一部影片的优劣评价,应该建立更完善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上至专业的学院派评价,下至受众真正的口碑、心声,让我国的电影产业在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
(三)正确把控和平衡市场与文艺的关系,构筑健康多元的电影市场环境
在当下电影产业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处理好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就必须搞清楚市场的功能及其自身限制。商业电影作为一项内容产业,必然是艺术与商业共生共荣的状态。而现下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严重的内容向市场倾斜的状态,要明确市场对内容生产的导向作用,就要完善电影发行机制,建立标准的院线制度,建立差异化、体系化的院线体制,尽量调整院线过于追求大投入回报的大片排片模式,这才是提高电影德艺双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现下粗放式增长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蔡娇丽.文化产业理论相关综述[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4).
②于欢.正确发挥市场驱动推动文化艺术繁荣——中国电影产业变革时期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05):128-131.
③④季彦栋.关于互联网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均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