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端临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探析

2017-04-12王云庆高雪华

史志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史料文献历史

王云庆 高雪华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马端临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探析

王云庆 高雪华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马端临编纂的《文献通考》贯通历代典章制度,明晰历史演变过程,找宋亡之原因,取灭国之经验。他注重史料来源,综合分析,力求全备。他首创辑录体目录,通裁别识,独立不惑。他在编纂文献过程中,谨慎存疑,不妄臆断。马端临专注学术二十余载,兢兢业业,终成《文献通考》。本文从马端临的生平出发,通过列举总结他在编纂《文献通考》时采用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对今天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启示。

马端临 《文献通考》 档案文献编纂 辑录体

马端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他出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卒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是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却又平静安逸,他在树立了与儒家文化相契合的价值观后,又不得不面对元代官员对儒生的鄙弃,他满怀对故国的深情却只能隐居流离,将一腔热血投入治史之中。《文献通考》是马氏父子怀着入世的情怀以出世的状态花费二十年时光编纂的著作。其所引史料之全备,编纂方法之经典,自元初书成之际,就不断得到后世的关注与赞扬。可以说,《文献通考》不仅仅是一本史学著作,同样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档案文献编纂巨著,蕴含着马端临会通古今、变通张弛的编纂思想。

一、马端临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形成的背景

宋元之际,战争频繁。著名史学家马端临便出生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他在二十五岁之前,饱受战争之摧,奸臣之苦,在逃亡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底层人民赋役繁重、流离失所、命如草芥、苦不堪言的悲哀。他在二十五岁之后,又因为南宋遗民的身份,深受种族歧视的迫害和元朝官吏“轻视学舍,厌鄙儒生”的屈辱。尽管马端临在元政权力主汉化后曾受朝廷之邀出任山长或教授,可故国情深却眼见着宋朝覆灭的惨状,马端临最终选择了甘于以遗民身份自居,默默从事学术研究,以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文献通考》正是这样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马端临的学术思想深受其父马廷鸾的影响,《文献通考》也是父子二人的心血之作。马廷鸾出生于南宋后期,曾任史馆校勘、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却因不肯与奸臣贾似道同流合污,受到迫害而心灰意冷,携带家眷隐居十八载专心于学术。他有“天下事尚有可为”的入世情怀,却在“浊世狂澜挽不回”时能甘贫力学,安于寂寞。他收集了大量藏书,极其注重对马端临的教育,以儒家的道德修养为本,给马端临释疑解惑,分析矛盾,引导启发,活跃其思路,开拓其视野。父亲晚年甘于贫寂,专心致书的行为深切影响着马端临,其立场、观点、情感变化,史才史德史识也都被马端临继承。在父亲的熏陶之下,马端临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以通儒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谋求治国安民之术。马端临在治史致书过程中体现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对于今天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而言,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马端临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表现

1.把握历史规律,创新编纂体例。

马廷鸾的“宇宙之为天下裂,岂一朝一夕之故”的思想,对马端临进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端临认识到,历史不断地发展变化,而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客观形势。因此,他特别强调典章制度要因时而宜,批评那些书生不识变之论也。他在编纂档案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追本溯源,触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据此提出:“陶唐以前之官,所治者天事也;虞夏以后之官,所治者民事也。”[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七).职官考·按.中华书局,1986.(P435)从治天事到治民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马端临能够在编纂档案文献时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并能把握时代潮流,知势识变,顺势应变,使得《文献通考》较其他史料更加具有连贯性和进步性。

马端临创立新的提要编辑体例——辑录体,编撰出参考价值很高的专科目录,使得《文献通考》体例焕然一新,篇目破旧立新,集著述之大成者。全书一律以文、献、按的顺序编排。“文”的部分本于经史,参佐会要,擷取百家传记,凸显了一种求实精神,所以用“文”来客观地叙述史事;“献”虽然辑录自奏疏、评论、燕谈和野史,往往是一己之见,不一定客观、准确,有商榷的余地,但争论有助于辨明是非,多视角审视有助于考订得失,所以“献”用于“论事”。马端临的按语往往综合各家之说,说明历史原委,对罗列史实作出小结,表达自己独特见解,是全书的灵魂。为了区别文、献、按三者不同的史学性质和史料价值,马端临又充分利用了书写位置这一要素,将用以叙事的“文”一律顶格书写,论事之“献”中臣僚奏疏低一格写,诸儒议论则低两格写,“按”则多标右于文首,因原书竖排,针对右边若干史料作出小结。这种逐级递减的文例,不但扩大史料容量,融会贯通,集著述大成,而且自成一家之言。全书编排有序,眉目清晰,层级井然,有条不紊。

2.编纂方法多样,辨析史料价值。

马端临在进行档案文献编纂时大量采用了综合分析法,综合诸家之说,层层剖析,追根溯源,既有批驳之论,又有独立见解。他在编纂史料时判断是非,评介分歧,释疑解惑,纠谬正误,明其原委。例如在“五服之制”问题的编纂中,马端临在赞同“有服者皆不可不祭”说法的基础上,参考《礼经》和诸儒注疏之说,提出“不可胶于一说也”。马端临在综合诸家之说时,面面俱到,不偏不倚,对所引诸家之说,层层剖析,有破有立,他首先引用诸家之说,再指出争论双方的论点异同,接着分析双方的错误,说明问题的由来,最后提出自己见解,权衡是非,辨析真伪,取长补短,明察秋毫。

马端临讲求会通因乃之道,在《文献通考》的叙述方式中强调融会贯通,其二十四考及其子目录皆分别按时代顺序编排史料,一气呵成,一目了然。在所引史料中强调通古今,对史实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编纂思想中强调圣人不违时,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违时务者为圣贤。在比较异同时强调参稽互查,互通有无方能辨历史真伪。

同时,他在编纂档案文献时善于比较,择善而从。例如对于孝廉问题的收录,他不但从各时期进行“孝廉”的比较,将有“实行”的孝廉和无“实行”的孝廉区别对待,同时将孝廉产生、演变、名存实亡的过程展现出来,在比较中发现分歧,必求其故,从而使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显现特点,轮廓清晰,底蕴洞见。

马端临的比较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文献典籍入手,比较同一事物不同记载。再则以历史事件为纲,比较其演变过程和特征。最后从比较中发掘历史底蕴脉络。马端临的比较法在鉴定史料、对校、本校、他校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文献通考》正是马氏父子二人,运用比较法完成的著作。在我们对史料进行编纂时,各个朝代统治思想的变易与差异,政治权力的或起或落,经济重心的突出或隐微,都需要通过比较法进行鉴别和记录。

3.注重史料来源,保持史料完整。

马端临在编纂《文献通考》时以史为鉴,讲求考证。所引史料无比丰富,节目明备,去取精审,保存了丰富完整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大篇幅地引用一些重要史料,避免断章取义之嫌,保存了史料的完整性,他在《文献通考》中引用的文献都来源于宋末元初刻本,尤其着重在史志目录和公私藏书目录取材。他在《自序》中说:“采摭诸书以成之者也,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着不录。”[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华书局,1986.(P3)除了将《崇文总目》和四种国史艺文志的评释以及晁、陈二家的解题都收录其中以外,还将高似孙的《子略》以及周氏《涉笔》等一些专科目录也加以引用,有些地方还按有马端临的按语,虽不撰解题,却成为一部目录学资料最丰富的参考目录,因此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这不但是对古代文献的珍贵留存,更是为以后佐证历史事件,编著历史著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他所收集援引的大量史料,都一一进行了核实,竭力保持其本来面目,不妄自去取删润,充分保持了史料的原始记录性。在进行编纂工作的二十年中,一旦发现新的“考订尤详”的材料,便立刻给予补充,精益求精。在收集整理引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注意分寸,重视特例。尤其注意刻画历史细节,标示史传要领,善于选材举例。面对时间跨度大,网罗众说的纷纭史料,他精心梳理,细致排比,纲举目张,叙述详尽,考订精当,才形成了这本集大成者的《文献通考》。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以杜佑的《通典》为基础进行的弥补疏失,力求全备之作。面对杜佑节目之间未为明备,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遗憾之处,他纠谬正误,还其真相,澄清许多历史问题。大量借助专论以补充史料。例如在叙述财用方面时,马端临收集了叶适的《财总论一》及《财总论二》,将这两篇专论全文编排于《文献通考》之中,为《国用考》做了补充。同时融汇诸家之说以取长补短,例如对于郊天之礼的问题,在杜佑“一遵郑注”的基础上以杨复的《祭礼》做补充,使不完备之说得以完备,疏失之处得以弥补。同时,对中国史书上的许多空白点,马端临进行了多次考证并将其弥补于《文献通考》之中。对于许多不受重视,记录不甚完备的史料,搜索佐证,注疏诠释,拾遗补缺,求其全备。使许多历史事件的记录,由空白而“稍备”,填补了大量历史空白。

4.破除迷信权威,独成一家之言。

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马端临以杜佑的《通典》为基础,主要参考了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尊重每一位治史者,但对于司马迁、朱熹等大家言论的失误,从不因权威而盲从。例如在《周礼·族师》中言及春秋祭酺,郑玄对酺的注释处于两难之间,“未知此酺者蝝螟之酺欤?人鬼之步欤?”[1](元)脱脱.宋史·志(卷五十六).礼六·校勘记.中华书局,1976.(P2523)未置可否。马端临通过列举不同的文献,将酺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进行对比,提出酺神之说。他对待郑玄的言论如此,对待其余各家学说亦如此。

马端临对于文献的编纂拥有统一的是非标准,不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独立不惑,成一家之言。不违时宜,不从流俗。他力排众议,充分肯定变法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宋儒对王安石变法的谩骂斥责,他着眼于农民之利为新法多加辩护,特别指出免役法是“救时之良策”。从客观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利弊,大量记载了当时世人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同时,选录了王安石自我辩白的话,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5.编纂谨慎存疑,言论字字求证。

面对许多档案文献中颇多存疑,当考之处,马氏父子力争以信传信,以疑传疑。在纷纭众多的史料中,存在着大量名实不符、是非颠倒、过程不明、纤悉无考、证据不足、前后矛盾、记载分歧等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据此,马端临提出要多书当考,字字求解,事事求证。他认为首先应在文献汇编中指出疑点,避免谬论流传,贻误四方。采取存疑的方法,或书“当考”,或书“殊不可晓”,或书“未喻”,或书当俟高明者“质之”,或提出问题所在,引起注意。同时展示不同的思考路数,启发引导,质疑问难。对如何释疑,马端临或展示蛛丝马迹,或提出参考文献,或陈述自己见解,多富有启发性。取舍的态度十分审慎:“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凡有可疑,未见允当之处,则加按语考证修订。

马端临认为,凡是分歧较大,疑点突出,莫衷一是的史料,要宁缺毋滥。凡遇孤证,即使对于《唐登科记》这种可信度极高的史料,也不能贸然据以下定论。需要通过按语在旁边注释。值得注意的是,马端临虽极其注重考证,但无繁琐之弊,文字简明,思路清晰,不蔓不枝,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这种对于档案文献编纂的语言把握,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马端临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启示

1.义理所在,当惟其明白者取之。

马端临以通儒为自己毕生的志向,“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华书局,1986.(P3)。他认为,所以疑古,志在求实,是我们在进行档案文献编纂时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文献编纂者,他一直以来坚持认真钻研,戒骄戒躁,精益求精,不断学习,掌握要领,比较异同,分析矛盾,说明原委。

“行履端纯,词章雅丽,家传鼎鼐之谱,幼翻馆阁之储,知前代之典章,识当世之体要,以所见闻,著为成书,名曰《文献通考》。”[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抄白.中华书局,1986.(P11)马端临的亲身实践说明,对于档案文献编纂者来说,做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知识获取。只有知前代之典章,识当世之体要,才能运用自己的见闻,编纂出优秀的档案文献。马端临认为:“必能备究古今之事情,然后可以断其议论之是非,法制之得失。”[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五)·封建考十六.中华书局,1986.(P2182)作为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知识加以了解,更要熟悉古今之事,才能更好地进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与此同时,他提出,档案文献编纂最重要原则是“然义理所在,当惟其明白者取之”,只有道理明白的文献史料才能引录,道理不明白则绝不可采用,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编纂的档案时,才能更好地进行档案工作。

2.诚考据之资,断史料取舍。

马端临穷其二十年时间,专心治史。《文献通考》的完成,对于我们进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取材而言,应力求全备,保持材料完整性,同时要注意材料出处,争取第一手史料。取材宁繁勿略,论述涉及方方面面,不拘于一时一事。在进行档案文献编纂时,要推陈出新,因时而异,顺应时代的发展。例如在杜佑的生活环境中,士大夫占据主导地位,造成杜佑在《通典》中对礼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而马端临改革编纂体系,压缩礼所占篇目,而扩充了其他方面的史料记载,《文献通考》对封建社会面貌的考察更加全面、细致,有关封建国家的各项经济制度、礼乐制度、政权机构、民族关系、地理沿革、意识形态乃至历代帝王纪元、各种自然现象,都有详细通载,几乎涉及封建社会结构的全部主要内容。他进一步完善了典制体通史的编纂形式,对于孤证、纤悉无考、证据不足等问题,强调事事求证,多书当考。对于篇目的审核,马端临认为调整应极为严格,顺应历史发展的脉络,不盲目遵从权威,要勇于进行篇目创新。在进行编纂工作时,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注意分寸,重视特例,议论目的明确,有破有立。

3.经世致用,以史为鉴。

编纂档案文献最终是要将档案史料运用于实践。马氏两代对南宋灭亡怀有深刻的自省与遗憾,他们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政治志向,转化为著书立言的工作。入世的情怀让他们在进行档案文献编纂时注重同情黎民疾苦,痛斥奸臣作乱。出世的状态却能让他们跳脱自身时代的局限,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脉络,见微知著,秉笔直书,收集大量丰富史料,耐心整理精心编纂。马端临谋求治国安民之术,劝农力本致富实,使流民归业,垦辟荒田,轻徭薄赋,赈饥济困,以爱民重农为根本准则。探讨会通因乃之道,融会贯通,通古今之变。提出圣人不违时,潜心探索历代典章制度发生的来龙去脉,找出规律,掌握历史经验教训。其会通古今的思想,较之杜佑的“将施有政”的思想更为进步。

结语

历代典章经制一脉相承,不容割裂,殷因夏,周因殷。正如元之公文驿传本周制,魏晋修谱牒档案源夏规。《文献通考》系统记载了中国典章制度的通史,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文献通考》的旨趣在于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乃之道,讲究变通张弛之故,完成明备精审之著。在思想上,他重视民生,轻徭薄役,肯定变法,赈饥济困。在文体上,他承前启后,重点突出,弥补缺失,层次井然。《文献通考》是私人修史,较之由国家主导的修史有了更多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同时,他又是一部为总结宋亡原因,渴望找出历史规律,会通古今的著作。正是因为马端临亲身经历了大宋王朝的灭亡与元朝初期的民族歧视。后人在字里行间,似乎都能看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乱世悲凉。《文献通考》视野广阔,议论雄劲,笔锋犀利,潇洒自如,就事论事。在众多史书中脱颖而出,其文体文风,亦一枝独秀。无论是丰富的史料还是精辟的议论,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建设性,为中国史学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因此《文献通考》的深度与广度,超越许多典章经制之作,是一部异彩纷呈的文献巨著。

马端临融史料学、历史考据学、目录学方法为一体,首创辑录体目录的编纂方法,成为《文献通考》的独特风格。他重视会通之道,从编纂手法到编纂思想,都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献资料的融会贯通。在他力求全备,重视考据的坚持之下,《文献通考》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为历史考证学起到先导作用。马端临从史料细节,观察历史演变过程,窥探到历史发展真相,识势而不违时,并将其运用到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马端临作为一名档案文献编纂者,能通古今之变,细察史料真伪的结果。《文献通考》是他人生理想的寄托,是马氏父子二人入世的情怀,是档案文献编纂领域熠熠生辉的光彩,更是历史的幸运。

诚然,马端临作为一名儒家学者,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无法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三纲五常为真理,深受天人感应的影响,未能完全摆脱封建迷信的束缚。他以“物异”代替祥灾,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还是笼统地承认祥灾说。他认为“晋之创业不以道,而垂统非其人,故天命不佑。”[1]文献通考(卷二七一).封建考十二·按.中华书局.(P2149)利用天命解释历史,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他把智愚作为评判职业差别的标准,没有认识到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看法也不甚明朗,未能找出事件内在的联系。

但总体而言,马端临和其所著的《文献通考》仍不失为济世之儒,有用之学。正如清朝乾隆皇帝,在戊辰十二月重刻《文献通考》序文时曾评价道:“朕惟会通古今,该洽载籍,荟萃源流,综统同异,莫善于《通考》之书”[2]文献通考·御制重刻文献通考序.中华书局.(P1)。马端临在档案文献编纂过程中所体现的编纂思想,展示的编纂方法,创新的编纂体例,使得《文献通考》在纷繁的历史文献中脱颖而出,羽翼经史,裨益治道,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受到学界认可。

(责编:樊誉)

On Ma Duanlin's Thought of Archival Literature Compiling

Wang Yunqing Gao Xuehua

Ma Duanlin's"Weng Xian Tong Kao"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codes and regulations, which clarifies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finds the cause that Song been destroyed,and takes the experience of eliminating the country.He focused on historical sources,comprehensive analysis,and pursued comprehensiveness.He initiated volume catalog,compiled others'viewpoints.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his literature,he was cautious and doubtful,and he did not assume that he was wrong.His academic focus on more than twenty years, work diligently,and eventually become a"Weng Xian Tong Kao."This paper begins with Ma Duanlin's life and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he used in compiling the"Weng Xian Tong Kao"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pilation work of archival documents.

Ma Duanlin "Weng Xian Tong Kao" Archival Document Compilation Volume Catalog

王云庆(1964—),男,山东定陶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图书档案学、文化遗产学。

高雪华(199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图书档案学。

本文为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考古与历史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档案学思想评述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史料文献历史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