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转型路径探析
——以辽宁报业集团《辽沈晚报》为例
2017-04-12李文君宋宣谕
□ 李文君宋宣谕
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转型路径探析
——以辽宁报业集团《辽沈晚报》为例
□ 李文君宋宣谕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重大变革带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格局也随之风起云涌,报纸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各大报业集团也都纷纷寻求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转型之路。本文以辽宁报业集团旗下的代表性都市报《辽沈晚报》为例,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为了打造具有辽沈元素、东北风格的都市报,《辽沈晚报》在办报思维方式、传播内容、组织结构以及融资渠道等方面的转型路径。
《辽沈晚报》;都市报;创新;转型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报纸发行增速减缓,广告收入逐年下滑,年轻一代读报意识淡化,以快餐式、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成为新趋势。传统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各大地方都市报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为了探索出富有东北特色的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模式,辽宁报业集团在报道内容、形式、播报机制、报纸运营等方面都做出了适合自己的转变。
《辽沈晚报》近年来在报道内容上不断加强深度报道,注重内容建设,强化社会正能量,挖掘辽沈元素;在报道形式上,加快结构改革,组建新媒体集团;在报纸运营上,顺应新媒体时代下市场和环境的发展,在辽宁省委宣传部和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重组、股份制改造和新三板挂牌。
一、报道内容改革
都市报的优势在于权威,如何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等新的信息源中凸显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内容制胜是必由之路。
(一)强化深度报道,强调舆论监督
《辽沈晚报》的办报宗旨是“责任媒体、服务民生”,倡导媒体的社会责任,倡导服务广大受众的精神。2014年,《辽沈晚报》成立了话题部和调查部,与社会新闻部一起,不断强化深度报道,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在舆论监督报道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2014年9月9日的《烧水壶和马桶用一块百洁布刷》以及2014年9月25日的《正在消失的日军侵华铁证被遗忘的阜新矿工万人坑》等舆论监督报道的推出,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经《辽沈晚报》的报道后,问题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二)挖掘辽沈元素,强化正能量
《辽沈晚报》的办报风格与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视觉上风格大气,在选取新闻的角度上挖掘辽沈文化,并把当地的作者发动起来。《辽沈晚报》的副刊曾推出《大帅府》《辽宁风情小镇》等,这些都是辽沈媒体中比较独特的内容。这些报道把一些具有辽沈特色的历史讲成生动的故事,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辽沈晚报》始终强调立足民生、为民发声、为困难者助力、为前行者喝彩,大力强化正能量新闻的报道。《辽沈晚报》先后与辽宁福彩、阿里公益基金等福利机构进行合作。2014年,先后推出了“天天正能量”公益基金、“爱的承诺”救助基金等,联合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体。《地铁好少年》《爱心包围三胞胎》等报道感动了很多人的同时也彰显了《辽沈晚报》要做有温度的报道的品牌内涵。
(三)精准服务,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
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的传统报纸的受众。由于个体的动机和需要有所不同,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传播内容十分必要。如何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意识、满足受众差异化的信息需求成为都市报转型成功的关键。
报纸读者结构渐渐出现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正在向网络等新媒体迁移。在2016年,《辽沈晚报》推出了《花样夕阳》老年周刊,侧重服务于老年读者。此外,《辽沈晚报》还推出了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增加了娱乐、体育方面的视频以及直播内容等,有效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
二、组织机构创新
(一)设置奖励分配制度
《辽沈晚报》十分重视报道内容的深入,于是在部门设置上采用了新的考核制度,重视奖励制度的评比,将稿件与薪酬、奖惩挂钩,并对每月的好稿件进行评选。一等奖一般是深度报道的稿件。在这样的制度下,深度报道、背景新闻日渐成为《辽沈晚报》的主打产品。
(二)打造数字新闻部、全媒体播报机制
《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指出,要积极推动多元传播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2007年,《辽沈晚报》为了打造全天候、全平台、全媒体的播报机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从编辑部内部派生出的“数字新闻部”,依托于《辽沈晚报》的平台进行随时发稿,在内容采集和发布上无断点式衔接。在近些年来的“两会”报道上还尝试了在网络平台上的“全媒体直播室”,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全媒体滚动式的新闻播报机制。
随后,顺应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冲击下的环境,《辽沈晚报》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之间展开深度融合和充分整合,创立新媒体平台“辽沈北国网”,与腾讯共建“腾讯·大辽网”,创办东北第一家手机报,并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使读者在各个平台上都能获取新闻资讯,实现全媒体滚动式新闻播报机制。
(三)组建新媒体集团
2010年6月,在辽宁报业传媒集团的组织下,鞍山、铁岭、本溪等7个城市的日报、晚报参与创建了即时通讯平台,实现了区域报业新闻资源的整合。随后,《辽沈晚报》在鞍山、铁岭和本溪地区将《北方晨报》《铁岭晚报》和《本溪晚报》分别改设成《辽沈晚报》鞍山版、铁岭版和本溪版,在版面设置、新闻稿件、运营机制等方面上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以沈阳为主,辐射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等城市群的主流社会不同阶层的主流媒体。
三、融资渠道多元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评选出“中国报业2005年十件大事”,第一件就是“报纸广告经营状态整体下滑”。传统报纸单单只凭广告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已经比较艰难。
2015年6月16日,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在辽宁省委宣传部的大力帮助下,在8个月内成为全国首家经中宣部同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登陆资本市场的省级党报新媒体公司。挂牌新三板这一举措,既有助于完善报业新媒体集团的资本结构、经营能力和股权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也有利于报业新媒体集团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还可以更快地实现人才和技术双驱动,并通过股权激励制度吸引高端人才。
四、结语
尽管《辽沈晚报》现已成为辽宁省唯一日发行量80万份以上、阅读人数350万的独具辽沈特色的省级都市晚报,但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重新吸引那些日渐远离报纸的年轻受众,如何保持自身独特原创性、权威性的优势,如何以媒介融合为契机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如何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摆脱“对市场讲故事,对领导摆姿态,对员工玩概念”的怪圈等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互联网冲击下出现的都市报业转型才刚刚开始,《辽沈晚报》关于转型的探索还需慢慢摸索前行。
1.王敬淇.《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J].商,2016(08):202.
2.于文杰.都市报如何强化深度报道[J].青年记者,2015(32):43-44.
3.徐晓民.精准服务决定转型成败[J].中国报业,2016(15):5.
4.曲波,生奇志.探索报业多元化媒介融合模式——以辽宁报业传媒集团为例[J].新闻战线,2014(11):81-83.
5.童兵.试论中国都市报的第二次创业[J].新闻记者,2005(04):9-11.
6.刘燕.新世纪都市报转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6.
7.石磊.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39.
8.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76-301.
9.孙刚.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为什么登陆资本市场[J].青年记者,2015(24):4.
10.曲波,生奇志.区域报业融合的问题与对策——以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实践为例[J].中国记者,2015(01):118-119.
11.靳建刚.传统报业媒体要转型,借力新三板成为新出路[EB/OL].[2015-07-31].http://www.tmtpost.com/1366855.html
项目名称:本文由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003(Project 2016003 Supported by Graduate Innovation Fund of Jilin University)。
(作者系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