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花文化传播的社会意义与发展价值
——以华州花馍为例

2017-04-12王梁张瑞峰马家豪

视听 2017年4期
关键词:华州花馍寓意

□ 王梁 张瑞峰 马家豪

面花文化传播的社会意义与发展价值
——以华州花馍为例

□ 王梁 张瑞峰 马家豪

面花因其朴实的特质和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在我国北方民间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节庆和民间祭祀之中。本文将重点阐释华州花馍与普通面花的区别,并分析以华州花馍为代表的面花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其礼俗功能,另外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其符号意义和其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特点及其目前的创新与发展。

面花;华州花馍;民俗文化;符号

一、花馍的起源与发展

面花,又称礼馍、花供、面塑,是与古老民俗礼仪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最初,面花与花馍并没有区别,都可以食用,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农业文明的空前鼎盛,人们将面花、面塑制作成动物造型,逐渐被运用于社会交往和民间祭祀。后来,为了增添艺术色彩,人们在制作面花时大量上色,有些地区为了使面花得以长期保存甚至改变了用传统发面制作的特点,因此这时候大多数面花已完全脱离了食用功能,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于是,为了区别可食用性面花和普通观赏性面花,便将可食用性面花称为“花馍”。面花手艺传承到现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面花都已失去了食用功能,而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州花馍不仅完整地保留了花馍可食用的特点,也可以被用于民间祭祀和社会交往。它以发起的白面为原料,捏成不同的形状,出笼后用食黄、食红适当着色,再用各类谷物(如五谷豆类)、红枣、花生等点缀,制作的同时保持了面食自然的香甜,并且对人体无损害,是面花种类中少量具有食用性的面花之一。

面花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民间手艺,作为一种民间祭祀用品和社会交往的物品,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更值得我们研究。面花的文化用途始于祭祀文化,用面粉做成动物代替活物祭祀,是古代中国农业逐渐成熟的标志之一,同时华州花馍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象征,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主观地赋予它意识形态,例如关中地区独有的送礼文化(在不同场合所制作的花馍形态不同,寓意也就不同)。面花文化作为一种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在传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被广泛运用于民间节日及社会交往中,被视为研究秦东文化与虎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华州花馍的礼俗分类及功能演变

面花对于陕西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食物,也是饱含象征意义的礼俗之物。关中农村地区的红白喜事,四时八节,面花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互赠礼品,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被广泛用于人情礼赠、亲缘传承及社会交往中。面花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给接受者时,接受者接受面花、明白其心意并进行人情往来,这一传一受的过程就完成了符号的编码、传播和解码。

(一)华州花馍的符号寓意

华州花馍与当地的民间节日和人生礼仪息息相关,其背后凸显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对我们研究关中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特点、精神结构和华州花馍背后的社会多重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中地区,面花被广泛运用于节日庆典、节日祭祀、婚俗嫁娶以及人生礼仪之中,它与古代的葬礼制度和祭祀、送礼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封建时期人们对于神权的膜拜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古代祭祀文化和丧葬文化则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和神明的敬畏。在古时候的华县(现华州区)地区,祭祀时人们经常用献贴来向神明致敬,用保平馍来驱赶妖魔鬼怪求神明保佑一生平安;丧葬场合一般用封墓口馍,寓意让帮忙搬棺材的人平平安安出发,逝者安然入土;过世三周年时还会使用花贡来缅怀去世之人。而在婚庆场合,人们则用象征财富的组合馍“华州谷卷”,寓意财富路路通,一辈子不愁吃穿。中心馍则为虎头龙身造型,虎头上的“王”字捏成小娃娃形,寓意“孩子为王”,这体现出封建制度对于家庭与子嗣的重视。身上插的配馍为龙凤呈祥(若祝寿则为十二生肖),一般是男方的舅舅或姑姑家送,属婚庆场合中最重的礼。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花馍是有讲究的,春节多用花边馄钝、回礼馍等寓意美好的花馍;中秋节则制作“团龙柱”,寓意阖家团圆。生日场合所送的花馍分为庆生花馍和祝寿花馍两种:庆生花馍一般在小孩出生时送,寓意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去除病魔灾难;祝寿花馍多为寿桃馍”,做成寿桃样,体现出人们对寿星的美好祝福。

由此可看出人们在制作花馍时加入了许多神话想象和封建寓意,都表现出手艺人在制作面花时的心意,在不同的场合即传播环境中,由不同身份的人赠送,接受者进行解码,洞悉其心意收下祝福。这样你来我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也使家庭更加和睦,还传达了美好的祝福,化州花馍因而也被外界誉为“讲礼的花馍”。

(二)华州花馍的社交功能

在封建社会,人们敬畏天命,对“神权”顶礼膜拜,有很多传统风俗和封建习惯,例如人们将面制作成各种形状,加以着色赋予它含义。这种符号含义体现出的正是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这含义丰富的花馍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的美好祝福,人们用花馍传达着思想,进行社会传播。这时,面食便跳脱出本身的食用功能,因人们所赋予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符号产物。例如,过春节的时候,人们会带着马蹄枣糕(又叫“信使馍”)去走亲访友。它是华州花馍中最为讲究的一种,一般带两个去串门,对方留下一个,寓意两方亲戚有来有往、越走越亲;若都留下了则是一种“信号”,警示最近可能会出远门或家里有些事脱不开身,可能无法去对方家串门了,对方也不会生气;倘若两个都没留则是表达与对方断交之意。这种信使馍的使用,是人际交往传播的隐晦符号,可在不伤和气、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表明自身用意,体现了对礼仪的崇尚。

在不同场合,不同人之间送什么面花也极为讲究,然而这种区分与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旧时人们对于权力的等级划分,以及男女之间的性别划分,这都是过去三纲五常的体现。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在农村等一些较落后地区,这一习惯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另外,在古时候的华县地区,人们在家庭中比较重视舅系宗族的地位,一般女方出嫁舅家是一定要随大礼的,也就是所谓的“舅家为大”。这也是关中地区的一个文化特点。这些花馍文化整合起来,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立体而又完整的古华县人民形象及关中地区的社会体系。华州花馍的研究为华县文化、关中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材料,也为我们研究地方文化开拓了一条道路。正如王娟女士所说,“民俗是民众的历史,是民众的学问、是民众的思想、是民众的性格。”

三、花馍传播的社会意义

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发展、演进是相结合的,面花从诞生到繁荣再到如今的没落,都体现出社会的变迁与传统面花文化的关系。最初,农业文明发展迅速,植根于农耕经济的面花的社会形象也在不断更迭变化,从最初的食用品发展为社交用品并逐渐走进宫廷礼仪和神圣的祭祀文化当中,面花手艺也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花手艺逐渐衰退,面花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更是逐渐被忽略以致消失,因此我们在传承面花手艺的同时,要注重发掘其传播的社会意义。研究面花文化,旨在研究隐藏在面花文化外表下中华文化的演变脉络。

人是群体性动物,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地生活于社会中。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必然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必须要使交流双方产生相同的情感认知,而面花的出现便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作为一种传播符号,表达了来往双方内心对于对方的祝福,而且手工制作更能体现心意,这种意象化的表达也体现了华县人民丰富的想象与含蓄的表达方式。

从面花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面花所具有的寓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赋予的内容越多,面花所表达的意义则越崇高,赠送的对象地位越高,重要性也越明显。如华州花馍中的馍盘将许多花馍组合起来,再把每个组合相组合,一般有7-9层,一层12个馍为一个组合,再用一个圆柱体把每一层摞起来就是一个馍盘,大约一个馍盘有108个花馍。从这种等级的分布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于等级辈分的严格划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在面花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面花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面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体现,是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缩影,它对中华传统文化及礼仪的研究起到标本的作用。现代社会,寻常百姓生活中依旧需要这味调剂品。在如今的华州区,花馍是家庭凝聚力与人情交际往来的体现,为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增添了一份乐趣与温暖。传播学中,美国学者鲍伦曾经提到电话的发展对家庭产生了“离心作用”,它促进了家庭成员远距离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设想,然而人们的内心距离并没有因此被拉近,中华文化中的“家和”概念越来越淡薄。面花文化是民间社交模式的智慧结晶,研究面花文化有利于影响当代人的生活理念,尽管它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但我们都应该促进这种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将这种民间艺术和电子媒介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营销思路,进行新的技术开发与探索。

笔者在对华州花馍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地人目前最大的困扰是面花的保存。因其制作的特殊性,面花作为工艺品,保存比较困难。由于华州花馍坚持保留其自身的食用性,因此它与山东地区的面花有所不同。山东面花为了实现面花的长期保存,改变了传统的用发面制作的特点,导致其原有的食用性逐渐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华州的面花更应该以“花馍”著称,而这也是华州区面花手艺人及民俗专家一直坚持的理念。但是这也使得华州花馍的保存具有短暂性,面花的展览也因时间限制损耗较大,无法扩大市场规模。

除此之外,面花的传播影响范围有限,与关东地区的皮影与戏曲的广泛传播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与当地的手艺人只重制作而忽略了传播有关。尽管央视、地方媒体都对华州花馍进行过报道,但篇幅比重并不大,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我们最初搜集面花相关资料时也深有体会,与面花相关的一手文献资料少之又少,并且大多笼统而不详尽,这也削弱了人们对面花的了解程度。如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如何借助电子媒介的力量实现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转型迫在眉睫。如今,虽然华州区已经建立初步的营销网络,但向外销售的面花由于时间、距离等问题食用性大大下降,其特色无法体现,因此,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对面花手艺进行新的探索。

总体来说,传统文化或民间手艺的没落与当代人的忽视有关,快节奏的生活让快餐文化成为常态。“互联网+”时代,如何使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完整保存和传承并实现转型,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对传统民俗的研究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解析中国的社会体系,同时对研究华夏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对华州花馍的创新与活态保护以及传承,对目前社会的意义都将是我们致力探索与例证的方向。

1.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曾文琦.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第二辑):面花面塑[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

4.丁艳霞,朱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民俗文化传播和发展研究[J].今传媒,2014(10).

5.南志刚.亲情·祈福·生命——华州面花艺术的社会功能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本文系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89。

猜你喜欢

华州花馍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盛放的寓意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花馍(大家拍世界)
王华州案:无罪辩护跨越29年
花馍迎春
模仿老鹰的乌鸦
安武县地望与南北石窟寺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