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教师如何把握 “游戏”与 “教学”的关系
2017-04-12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吴冬梅
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吴冬梅
浅析幼儿教师如何把握 “游戏”与 “教学”的关系
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吴冬梅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都有其本质特征。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发的、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活动。它不受外力约束,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强调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游戏的本质在于,它是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即将内部已有经验自发活动外化出来,以已知去同化外部现象,它注重幼儿的兴趣、表现过程以及愉悦情绪的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一、及时更新观念,坚定教育信念
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让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找到生命和存在的意义,鼓励和激发人的灵魂和心智。学前教育的本质更是顺应幼儿的天性,让幼儿热爱生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明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还可以怎样做会更好?
游戏与教学不是矛盾对立面,是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和谐统一的整体。幼儿教师不应盲目去追求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的思考与专业判断,更不能非此即彼,因噎废食,盲目地追求低结构教学而否定高结构教学。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这是大家已取得的共识。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幼儿单方面的自发游戏,办幼儿园就成了把一群孩子圈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让他们自发生成游戏,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顺应天性自然发展。幼儿教师既要充分认识游戏的重要性,不轻易干预儿童的游戏,同时不能全盘否定国情现状下的集体教学的价值,更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让自己退化成简单的程序员。
二、理清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游戏与教学不同程度上的结合,并非全然的“教”或 “不教”,往往只是表现在幼儿游戏与教师教学的比例不同,实现幼儿游戏与教师教学优化整合之道在于 “一切由时间、地点和条件所决定”。正如裴雷格勒斯认为幼儿游戏并非极端地分为 “游戏或非游戏”,而是 “更多的游戏和更少的游戏”。以此类推,教师教学也并非极端地分为 “教学或非教学”,而是 “更多的教学和更少的教学”。也就是说,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是动态的过程,是在 “游戏与非游戏的动态移动”和 “教学与非教学的动态移动”。
那么,在这条动态轴上,根据游戏与教学移动所占的比例不同,它们的关系也会有所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纯游戏。纯游戏指的是幼儿自主发起进行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没有任何的指导。例如几个孩子在角色区玩过家家,男孩当爸爸,女孩当妈妈,大家凭生活经验合作照顾小宝宝。
二是低结构化教学。低结构化教学以幼儿游戏为主,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会适时介入指导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幼儿自主探究科学实验,屡次失败后经教师引导,重新调整实验材料及步骤,再次操作后取得实验成功。
三是高结构化教学。高结构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教学中,游戏服务于教学,教师借助游戏帮助幼儿理解运用从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使教学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功能。例如音乐集体活动中的音乐游戏,幼儿在教师设计的游戏中不断模仿、理解、运用、创作,循序渐进地学习新内容,并将新内容赋予个性特色。
四是纯教学。纯教学指的是只有教学没有游戏,师幼互动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幼儿听,一问一答。例如典型的讲述故事活动。
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在游戏与教学的动态轴上,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理清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优化整合两者的基础,才能在实践中根据社会需求、教育资源、各类活动需要、幼儿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判断游戏与教学在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三、深入研究幼儿,具有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
作为幼儿教师该如何去把握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幼儿自由创造游戏,什么时候该在游戏中适时介入给予点拨与指导,这是值得思考和不断反思、积累的专业技术和教学智慧。一日活动皆课程,幼儿园里随机的、非正规的教学活动太多,幼儿教师必须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该教的时候就要教,不教,教育契机稍纵即逝;而在不该教的时候的教,才是干扰孩子。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是要实现幼儿现有的水平向可能达到的水平发展,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而定,以促进提高幼儿潜在发展水平为目的。例如,幼儿对轻黏土感兴趣,可用轻黏土立体参考作品吸引幼儿,使他们渴望使用轻黏土展现立体艺术,解决他们的美术能力从平面向立体过渡的问题。
因此,要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幼儿有足够的了解,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品质等各方面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幼儿游戏的环境,提供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教学时机,对教育规律要有精准的把握,对教育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要掌握好适时进入与退出的技术,在幼儿需要帮助时,要有敏锐的直觉决定是否对幼儿活动进行干预及怎样干预,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
再者,教师需不断地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活动内容,并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探索活动中去,在过程中领悟与幼儿互动的精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并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商共议,互相分享知识,以此整理巩固幼儿获得的经验,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最后,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依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进行相应的教学。为了使幼儿各有所得,学有所乐,教师可以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在布置区域环境时,提供不同层次水平的操作材料;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准备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问题等。
四、苦练内功,明确角色定位
对特定游戏与教学情景下教育行为的把握,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依靠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依靠教师群体的相互协作、对话和共同建构。教师只有苦练内功,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深入地理论学习,积极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才能在教学中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情景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另外,在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时,教师还需明确不同教育活动自身的角色定位,包括游戏活动的指导者与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角色一:游戏活动的指导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具备内在动机、适应内部需要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展前,需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分析幼儿的探究需求,以此确定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等要素的游戏条件,包括幼儿游戏的空间、时间、材料。关于游戏空间,教师应该合理地规划室内外游戏活动的场地,保证幼儿游戏空间的开阔且独立,可分区间隔。关于游戏时间,教师必须保证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幼儿自主游戏时间。关于游戏材料,教师应该要提供多样性、层次性、适宜性的材料,特别是低结构的材料,同时需发挥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融入教学的内容。
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支持幼儿自主自由地开展游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适时介入和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和疑惑,使游戏进一步开展。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这能够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不断深入理解游戏活动中的经验,获得全身心的发展,并享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角色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过程等,做到心中有计划,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活动方案的制定需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问,并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及各环节的衔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心中无幼儿,一味地按照预设计划执行,不理睬现场教学状况,而应该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不断根据幼儿的反应随时调整活动,并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如分组交流、个人探究等,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将游戏因素融入教学活动中,即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巩固经验。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游戏并非只是一种工具,它强调游戏的本体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幼儿天性——“玩”的游戏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教学游戏时,需要考虑选择适宜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游戏的主题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匹配,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而在开展中教师应与幼儿保持平等的、积极的、开放的互动模式,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并发挥最大化的价值。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