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博平台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
2017-04-12尹秋颖
□ 尹秋颖
浅析微博平台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
□ 尹秋颖
当前,微博平台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其及时性的特点实现了灾难性新闻的及时报道。但在新闻报道中却不免掺杂着煽情或冗余的信息,过度消费悲伤情绪,博取受众眼球,引发道德伦理等问题,且对于事故的真相和问责等重要信息时常缺失,不免引起受众的反感。
灾难性新闻;微博传播;二次伤害
灾难性事件以其特有的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①而被大众所广泛关注。此类事件所具有的影响力、冲击力和破坏力都会给大众心理带来巨大的震撼,故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灾难一旦发生,受众迫切需要知道事件的进展情况,信息的传播尤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平台以其特有的即时性、便捷性成为大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少传统媒体入驻微博,在微博上进行即时的信息传播和新闻发布。
微博的出现满足了灾难性新闻对及时性的需求,可是在一系列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却时常一味地追求煽情和刺激,博受众眼球,过度消费悲伤情绪,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问责等重要信息却总是缺失或姗姗来迟,不免引起受众的反感。
一、灾难性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在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声,成为自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事件的亲历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工具迅速向外界传递信息,成为报道事件的第一人,但由于影响力的有限,无法对受众产生大规模和持续的影响。
从信息传播的时间来看,自媒体发布最为迅速,几乎可以对事件进行同步报道,而传统媒体的微博官方账号却在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才发布信息。一方面是因为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专业的记者不可能随时都在现场,但事件的经历者身在现场,可以充当临时记者,第一时间传达信息。另一方面,官方的认证微博具有自媒体无法比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担负着舆论引导的作用,对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进行核实,否则一条未经核实的消息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尤其是灾难性事件,报道不当则会引起民众的恐慌,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但在新媒体时代,尤其在微博即时发布消息的功能推动下,使新闻的时效性缩短为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时间意味着新闻的新鲜度,自媒体时常能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先于传统媒体进行报道。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信息发布在时效性上还有待提高,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虽然自媒体发布信息的时间最为及时,可是影响力却相形见绌。自媒体凭借自身几百或者几千的粉丝量,不足以迅速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而传统媒体的微博粉丝量达到千万级别,受众面广泛,具有影响和引导舆论的能力。官方媒体在微博上发布一条灾难性事件的信息,可以迅速吸引受众的目光,并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而自媒体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后就销声匿迹了,无法形成持续的影响力。新闻发布的时间节点或许重要,但一则灾难性事件,受众更期待事件的后续进展,例如整个事件的影响范围、伤亡情况、事故发生的原因等,这些都是自媒体难以获取的信息,但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可以利用强大的媒体资源,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深度和持续的报道。
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自媒体抢先发声,成为事件的最初讲述者,而官方媒体的微博对事件进行专业的报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体现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把握住整个舆论的导向。
二、灾难性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
灾难性事件由于具有震撼性,受众会在短时间内聚焦于此。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会激起受众的关注,迫切希望知道伤亡情况、影响范围以及事件的真相和后续的问责。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都着重于对受害者进行描述,而轻视了事故发生的原因等重要信息。
每当遇到灾难性事件,微博上都会充斥着“蜡烛”这个表情,表达对受害者的哀思。笔者认为,在媒体的报道中,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体现了新闻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样也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灾难性报道的焦点仅仅停留在对受害者的默哀和悼念中,不去反思事故发生的原因,追究责任,就是对事故本身的漠视,也是对逝者和受害者家属的不负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素质不断提升,针对灾难性事件,受众的第一反应是对逝者的缅怀,随后便是对事故真相和问责等信息的需求。媒体的报道如果还是一味沉浸在悲伤的渲染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只会让受众认为是在逃避责任和包庇真相,反而产生对抗性的情绪。安抚逝者,最好的方式不单单是更多“蜡烛”的转发和口头上的默哀,更重要的是对事故真相的挖掘以及对世人的警醒。
三、灾难性新闻信息传播中的道德伦理
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本就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使受众极易在心理上产生悲痛等负面情绪。媒体在报道事件的时候,如果过度消费悲伤,使用煽情的话语,选取极度悲情的照片,吸引受众的眼球,那么虽然这样的报道满足了受众宣泄悲伤和猎奇的心态,却会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尤其对遇难者家属产生二次伤害,引发报道的道德伦理等问题。
在灾难性报道中,有时媒体争相发布遇难者或其家属的照片,且为高清大图,面部没有进行任何模糊处理,无助悲伤的情绪清楚地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在上海踩踏事件中,@头条新闻在题为“新浪新闻出品:窒息的上海滩—未跨过的30分钟”的微博信息中,发布了当日踩踏事故现场一位头发凌乱的女子悲伤哭喊被两人紧紧拉住的照片,细节的特写给受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1月6日是遇难者“头七”,@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遇难者家属痛哭倒地的照片,并做了不同角度的特写,画面极富震撼效果。而@央视新闻的照片选择则相对冷静,多数是对整个事件场景进行宏观的拍摄,对细节的呈现聚焦在一双遗落在事故现场的鞋子上,没有过分渲染悲伤,却很好地传递了灾难事故所产生的影响,即使是遇难者“头七”的照片选择,也只是对哀悼者敬献的鲜花进行特写,以体现对遇难者的哀思之情。
对于微博平台的信息发布而言,受众的注意力是最大的商业价值所在。发布一些极具震撼力的图片,还原真实的事故场景、凸显事件新闻价值的同时,有利于迅速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取较高的点击量,这便是部分媒体对惨烈照片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此外,灾难性新闻具有独特的“悲剧快感”。“悲剧快感”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悲剧快感”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从而引起观者的怜悯和恐惧。在将这样的情绪宣泄后,观者最终归于平静和愉悦。②发布极富渲染力的灾难图片,有利于受众对悲伤情绪的宣泄。
从媒体对于图片的选择中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官方微博会发布较多具有震撼力的照片,从细节着眼,使用一些受害者家属的特写照片,希望能够完整真实地向受众展现事件的全貌,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灾难性事件的惨烈,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从而获取眼球效应和高点击率。而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则倾向于从整体着眼,即使是展现细节的图片,也不过多地将焦点对准人,而是着重对现场事物的描绘,例如遗留在现场的物品,同样可以反映出事故对人们带来的伤痛,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当事人或者遇难者家属的伤害。
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当尊重并保护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权益。在事故中,失去亲人已然是一种心灵的打击,媒体还要用长枪短炮对准这些悲伤的面孔,而且不做任何的模糊处理,不仅侵犯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肖像权和隐私权,而且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有违新闻报道的伦理道德。虽然对新闻工作者而言,真实地还原现场是职责所在,且维护了受众的知情权,可是过多且冗杂的负面情绪的渲染对受众而言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媒体应当平衡好“见证灾难”和“消费灾难”的尺度,尊重逝者与其家属,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四、结语
微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各媒体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灾难性事件进行信息的传播,应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对事故真相的追寻上,而非仅仅停留在遇难者身上。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注意平衡“消费灾难”和“见证灾难”的尺度,避免产生二次伤害,避免陷入道德伦理的争议中。
注释:
①杜芳.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堵”与“疏”[J].新闻爱好者,2010(01):16-17.
②薛国林,叶丹.灾难新闻中图片的选用和编排[J].新闻与写作,2014(11):83-85.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