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微信传播分析
2017-04-12岳红燕
岳红燕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研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新媒体时代下的微信传播分析
岳红燕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研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上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进行交流和信息分享。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迅速、影响广泛,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交往。本文对微信传播方式、微信传播特点、微信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微信健康发展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微信传播 强关系 问题 对策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软件,用户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进行交流和信息分享。微信发展之迅速、影响范围之广泛令人咋舌,可以说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已经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方式,交流习惯。
一、微信传播的基本模式
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微信传播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微信好友之间的信息传播
用户通过微信添加好友,实现好友之间的信息传播。微信用户通过手机原有的通讯录、QQ好友添加朋友,再者是通过摇一摇或扫二维码来添加。前者是一种强关系的平行转移,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和QQ好友是用户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都是关系相对较亲密的人,这些角色在地域分布、文化程度、观念认知等方面与用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后者是一种虚拟的弱关系,这些好友对用户来说是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由于对这些人群缺乏信任感,因此微信朋友圈中以强关系为主。微信好友之间进行点对点的双向信息传播,这一模式与短信较为相似,但是微信有“群聊”功能,众多群成员可以同时参与信息交流。
(二)朋友圈分享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时发表文字、图片、视频,分享给微信好友,好友可以通过点赞和评论的方式参与互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可以进行保护隐私的设置,用户有权利决定哪些好友观看其所发表的内容。
(三)公众号的信息推送
微信公众号是由组织或者个人进行申请,建立的自媒体,并通过后台管理进行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给关注的人群,它将信息定时推送给用户,方便用户了解信息。政府部门、企业相继开通公众号,使其规模迅速扩大。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信息发布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微信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传播高效精准
微信是比较熟悉的人进行聊天的工具,微信好友之间是一种强关系,相互之间的关注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种关系。因此,信息传播更加具有针对性,建“群”实际也是一种分组,因此即使是“群聊”,所探讨的话题,即传播的信息也是与各位群成员息息相关,使得信息精准推送。这种信息传播的特征与微博截然不同,微博上公布的信息,关注的人都可以看见,而微信好友只有经过用户准许,才能获取信息。因此这种信息传播具有私密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二)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特别明显,传统媒体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是信息传播活动的控制者,接受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是信息传播活动的终结者。作为新兴媒介,微信传播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概念模糊,在整个信息传播体系中,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就是说用户具有信息传播主体和信息接受客体的双重身份。这也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人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的信息传播总体特征。正是因为用户有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所以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性。
微信的互动性,与短信特别相似,都是一种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又对短信做了延伸,除了能建“群”,可以进行多人同时聊天,形成多点互动的格局以外,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丰富,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增加了用户的使用兴趣和真实感,让用户有了更深的参与互动欲望。
(三)内容和功能多样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微信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讯软件,微信所传播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娱乐类、阅读类、交易类、新闻类等。同时,用户通过微信可以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支付、购物、打车、买票、转账,成为线上线下互动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具有限时性,如广播电视播出时间固定、场所固定,微信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方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播信息或接受信息,充分利用了用户的琐碎时间,满足了“快餐式”生活的需求。微信传播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多样化,覆盖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信息传播私密性
微信发布的信息和与好友的互动交流具有隐蔽性,这一点不同于微博,微信好友基本是用户最为亲密的人,所交流的信息也是私密性比较强的话语,这就促使它的信息分享范围被限制,弱化了信息的传播力度。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个人发表的信息,朋友甲和朋友乙都能看到,但是只有甲和乙也是朋友关系,才能看到彼此对这个人做出的评论,也就是交流。这种特殊的设置,和现实中的交际关系是彼此呼应,不会使用户的交际圈混乱和跨界,具有极强的私密性,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定向性。
三、微信传播存在的问题
微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已经不可小觑,在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信息真假难辨,传播迅速
由于微信传播具有私密性,用户在朋友圈中,相对较为“自由”,甚至对一些事件妄加评论,任意转发。微信用户对朋友圈中的人有一种信任感,对所发信息可能会缺乏理性的思辨,盲目进行转发,微信用户又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同时,微信朋友圈会出现交叉现象,这就会使一些不良信息呈几何式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虽然网络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传播链条较为单一,微信上则很难辨别信息源,难以最快速度的处理事件。
(二)恶意营销,网络诈骗产生
微信具有大量的与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功能,人们能在微信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商品买卖,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交易成本,同时又方便、快捷。微信影响范围巨大,给商家带来了机遇,一些商家开始在微信上发布一些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这就出现了广告在用户朋友圈中泛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舒适度。同时,用户很难辨别这些广告信息的真假,容易上当受骗。另外,有些人安全意识较低,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功能认识添加陌生人,会给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
四、促使微信传播健康发展的对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其存在一定的负面性就因噎废食,微信的迅速发展并普及有其必然性,是时代的选择。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对其负面性进行有效的解决改进。
(一)完善法律法规
微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具有两面性,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异军突起更是带来一系列立法方面的新问题,急需相关部门对现行律法查缺补漏,确保有法可依。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之加以约束和管理,不能让其成为法外之地。如可以考虑实行微信实名制、对微信上的谣言散布者加大惩处力度等,建立一个文明健康的微信信息传播空间。
(二)完善监督体系
微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建立微信监管的长效机制,及时的关注舆论的动态,一旦发现具有不良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预警,保证在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有效防止微信传播平台上某些断章取义的误读和不良情绪的扩散。
(三)提高微信用户素养
要重视对微信用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通过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微信用户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和水平,避免出现非理性的行为,提升微信用户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其具有更高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为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做出贡献。
微信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创新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交往体验,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可以说是一场社交革命。如何化解微信传播的负面影响,发挥出微信的最大应用潜力,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李天龙,李小红.微信传播特征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03).
[2]张瑜.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探究[J].新闻知识,2014(02).
[3]陈志环.网络时代微信传播的危机与治理[J].新疆社科论坛,2016(02).
[4]徐漪.微信传播的模式、功能与疏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1).
[5]方志,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教导刊,2012(02).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06
A
2096-0751(2017)05-0002-03
岳红燕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研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