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议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的框架建构
2017-04-12陈田雨
□ 陈田雨
香港回归20周年议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的框架建构
□ 陈田雨
香港回归20周年是我国对外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契机,对外媒体对该事件做出了相关报道。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香港回归20周年的文字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概貌特征、议题框架、说服框架、风格框架四方面对涉港报道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挖掘我国对外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内在逻辑。
香港回归;对外媒体;报道框架;《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海外版》承担着向海外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职责使命。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这家对外媒体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香港形象?本文在人民网检索网站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检索目标,以“香港”为关键词,以2017年6月26日至7月3日为日期范围进行检索,剔除相关度较低的报道,共得到62篇涉港文字报道。本文将得到的全部文字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报道文本呈现的框架特征。基于框架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对象,本文从概貌特征、议题框架、说服手段和风格框架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
一、概貌特征:涉港议题设置显著,以华人报道为特色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央党委机关报,在体现浓厚“海”味的同时也要体现浓厚的“党”味。香港回归20周年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议题,自然需要被提升至新闻报道的显著位置。《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香港回归20周年议题的报道呈现出显著性、多样性的特点。
专题策划上,《人民日报海外版》设置了多个特别栏目。例如,自6月9日起,推出“港人治港”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香港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与经验;自6月12日起,推出“紫荆绽放·真情二十”系列报道,对香港回归20周年相关庆祝活动进行报道;自6月26日起,推出香港回归20周年特稿。除此之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时评栏目“望海楼”也陆续推出相关评论。
另外,华人议题在涉港报道中也有所涉及。华人受众向来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主要受众群之一,因而较其他媒体而言,华人议题在该媒体的报道中占据着不小的比例。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相关报道中,华人议题同样有所涉及,例如《香港回归纪念日到来之际——全球华人同庆紫荆花开二十年(侨界关注)》《全球华人话香港回归20年同是华夏子孙共为中国自豪》等都关注到了海外华人群体。
二、议题框架:以四大议题为主,强调中央的支撑
“议程设置”在媒体的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乃至行为。媒体通过反复报道某类议题,强化该议题在公众认知中的重要程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样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在现实生活中“择取”其认为重要的事实或企图对受众认知施加影响的事实进行深加工,然后在其逻辑结构中巧妙地进行叙事设置,最终以“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向受众呈现。
这62篇涉港文字报道的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七类,包括:
a.领导人议程:主要描述国家或地区领导人在相关事件中的言行。
b.成就展现:表现香港回归20周年取得的重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成就。
第二天,林中伟即派公司的林某强去找程某,顺利谈妥了合作的事情。林某强以个人名义借用市建公司的建筑资质参与投标,并且顺利中标,标的额6000多万元。
c.民众意见:呈现内地或香港的普通民众、专家学者对相关事件的态度观点。
d.血脉议题:主要表现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及二者不可分割的血脉情感。
e.庆祝活动:描述全世界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活动。
f.中央的支撑:主要体现内地、中央对香港发展的支撑与关怀。
g.一国两制:呈现“一国两制”制度的优越性及合理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议题虽然多元,但也相对集中。剔除领导人议程的报道之后,“成就展现”“血脉议题”“庆祝活动”“民众意见”成为四大主要议题。其中,前三者都是明显的正面议题,而“民众意见”则以相对隐性的方式呈现两地普通民众及专家学者对香港回归20周年的祝福、对香港发展成就的认可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期待。
并且,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系列报道中,“中央的支撑”这一议题的地位较以往更加凸显,例如《殷殷关怀暖香江高瞻远瞩展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香港发展纪实》《中央始终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望海楼)》等通讯或评论都是这一议题的体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国家领导人发表的“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讲话的呼应;另一方面为了表现中央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支撑,以达到稳定人心、鼓舞人心的效果。
三、说服框架:以“鼓舞助力”“赞颂成就”及“回应质疑”为主要方式
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下,对外媒体承担着稳定人心、维护大局的职责使命。对外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香港故事,传播好香港声音,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职责使命,因而在这62篇新闻报道中,正面引导成为其基本基调。
那么《人民日报海外版》又是如何进行正面引导说服的?基于相关报道的主题内容,本文划分了三大说服框架,主要包括:
a.鼓舞助力:通过情绪感染来达到憧憬未来、振奋人心的效果。
b.赞颂成就:展现香港回归以来的发展成就。
c.回应质疑:对支持“港独”、质疑“一国两制”等言行进行批判回应。
剔除无明显劝服意图的新闻报道文本,“鼓舞助力”以及“赞颂成就”是说服框架中的两个主要方式,占比达52%,主要通过展现香港回归2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理性说服或情感说服。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的香港回归20周年特稿中,《一国两制谱华章》《繁荣发展惠民生》《合作共享创双赢》等文章均通过赞颂成就、鼓舞助力进行受众说服,使海外华人、华侨等受众群体对内地与香港未来的发展及合作共赢充满期待。
而“回应质疑”则以诉诸理性的方式,通过逻辑推理、漏洞质疑来达到说服引导的目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时评栏目“望江楼”的相关评论基本都是对当下存在的部分质疑言论的回应。例如《“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望海楼)》就针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合理性进行评论。
四、风格框架: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相结合,体现宣传式的温情叙事框架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对外媒体的舆论引导,不能同以往一样依靠传统的宣传话语模式,而应该寓引导于“故事”之中,优化信息结构,以更加隐性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将某种传播观念渗透在故事之中,通过人文关怀与叙事逻辑的双重完善,增强话语劝服效果。《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诉诸理性及诉诸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新闻叙事。
基于相关报道的语言表达,本文划分了三种风格框架。其一是诉诸理性,即以理性方式陈述,通过罗列事实、摆明道理传播自身意图;其二是诉诸情感,即以情感逻辑展开,通过煽情、打动人心传播自身意图;其三是陈述,即平铺直叙。《人民日报海外版》基本综合了前两个风格框架进行叙事。
一般来说,一篇报道的风格框架与其采用的报道体裁有较大的相关性。本文统计了62篇涉港报道的体裁。其中,“通讯”“特稿”基本采用诉诸情感的风格框架,通过唤醒受众历史记忆、调动受众爱国情怀来完成叙事;“评论”一般采用诉诸理性的风格框架,主要是为了回应问题;而“消息”则基本采用“陈述”的风格框架,主要是基本新闻信息的罗列或者重大事件活动的通稿,无明显的叙事风格,基本为平铺直叙。
当然,无论是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情感,《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基本采用宣传式的温情叙事框架,通过平民化的语言、情感化的方式完成叙事,极少采用具有强烈官方话语色彩、政治味浓厚的语言。在这其中,部分报道尝试通过以小见大、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进行叙事。例如《我骄傲,我是“回归宝宝”》通过一名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的叙述来展现香港回归2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香港、内陆两地人们的情感连接。再如《那一夜,无人入眠》,通过一位亲历香港回归的新闻记者的陈述,来重构香港回归的历史记忆,讲述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联系,调动受众情感。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