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公民新闻发展探究
2017-04-12张堃
□张堃
新媒体时代下公民新闻发展探究
□张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由于具备时效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也改变了新闻传播的生态模式。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产生的公民新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将对公民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公民新闻;互联网;新媒体;公民记者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特别是进入web2.0时代以后,新闻的传播模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一方面,由于其时效性和便捷性,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可以方便快速地接受信息,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相比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具备交互性这一特点,也能够使个人用户和网络上的其他网民之间实现意见上的表达与交流。在这种背景和UGC模式即用户生产新闻的模式下,公民新闻应运而生。
一、公民新闻的概念
公民新闻又称为参与式新闻,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外博客新闻的兴起,公民新闻逐渐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定义。①根据《自媒体》一书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对“公民新闻”的描述,我们可以暂且可以把“公民新闻”理解为由非新闻专业的公民搜集并通过个人通讯工具发布的信息。这些非专业的新闻记者被称为“公民记者”。
二、公民新闻的特点
(一)内容的多样性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方式更多的是从媒体到受众,这种由点到面的、单向性的报道模式由于缺少来自受众的反馈,被报道的新闻更多的是记者站在自身立场上认定的重要事件。这就导致了有时候被报道的事件并不是大众真正所关心或者感兴趣的。此外,传统媒体由于受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限制,新闻工作者不可能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的新媒体给所有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发布消息、成为记者的机会,用户可以搜集他们认为重要的或者感兴趣的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到网上。这些用户来自于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认知,这增大了新闻报道所覆盖的地域跨度和内容广度,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内容的多样性。这种UGC模式也使得专业媒体开始和公民新闻合作。2005年,BBC成立了专门负责从公民记者那里发现新闻线索的UGChub。公民新闻的多样性促进了新闻报道的发展。
(二)信息的及时性 传统媒体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新闻事件由发生到报道之间,需要记者的采访、编辑等一系列过程。社交媒体由于其背后网络技术的支持,实现了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可以被现场的用户用单反相机等工具记录下来并发布到网上。这种与新闻事件发生几乎同步的报道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在近几年的一些突发事件中,公民记者对于最新消息的报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中,在地震发生后的不到一分钟内,就有公民记者上传地震视频到天涯社区。随后,新浪在地震当天16:15发起征集地震视频的主题活动,参与活动的公民记者人数在不到一天时间内达到13170人。到5月31日活动结束前,单个视频浏览量均超过十万次。这些对汶川灾区情况报道的视频,满足了受众对事件情况进行了解的需求,在新闻报道及时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对民主的推动 进入web2.0时代,由于具备交互性的特点,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一方面,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专业媒体担负着舆论监督的重担。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民群众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国家事务和政府官员进行舆论监督。这极大地分担了专业媒体舆论监督的担子。此外,由于分布广泛,公民能够涉及社会多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强化了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降低了大众发声的门槛,网民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表达对一些事件的态度,并且可以同其他网民共同讨论对事件的观点。在国家的反腐过程中,微博反腐也成为反腐的一个有效途径。由微博提供线索,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模式已经成为现在反腐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公民新闻的缺陷
虽然公民新闻具有内容多样性、传播及时性等优势,但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同样不可忽视。
(一)缺乏媒介素养 由于公民记者群体是由非专业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一般网民组成,所以其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新闻传播方面的专业教育或培训,缺乏专业的新闻传播基本素养。这导致了一些非科班出身的公民记者在传播新闻消息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在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中,作者罗尔在其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中使用“白血病”“儿童”等能够博取读者同情心的字眼,再加上转发就可以捐款一元,这篇文章在发布后就迅速得到了大量用户的关注与转发。随后从事媒体相关行业的和菜头发表文章质疑《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指出文章中并未出现诊断书、诊疗费缺口证明等问题。随后该事件的反转证明了和菜头质疑的合理性。
当用户在阅读文章后点击“转发”按键的那一刻,角色就由受众转变成为公民记者。和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相比,公民记者这一不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素养的角色在面对新闻事件时,缺乏事实核查的技能,缺乏批判性解读新闻信息的思维,这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传播假新闻的现象,会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二)内容媚俗化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公民记者可以通过发布文章、新闻来获得点击率,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以此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从而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公民记者为了获得高点击率,谋求利益,发布能够博取眼球的新闻,这已成为这些公民记者所追求的目标。为了吸引网民的注意力,一些公民记者甚至发布一些假新闻或者低俗、媚俗的新闻。从2010年的“小月月”事件用低俗的形象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到2016年初在网络流传一时的《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了》被证实为假新闻,一些低素质的网民用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扰乱并污染着网络空间。
(三)舆论审判“媒介审判”是指媒体对一些案件进行有判断的报道从而实现未审先判的一种现象。“媒介审判”干扰了正常的司法程序,是媒体超越司法程序、职能错位的一种表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网民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所报道出来的司法案件进行主观的判断,发表对案件的意见。当众多网民对于一件案件有共同的态度或倾向时,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形成对司法部门的压力,从而影响正常的司法审判。这就是现在网络上出现的“舆论审判”。
2006年的“唐慧案”中,原告唐慧因采取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过激行为进行上访而被劳教。由于唐慧是“弱者”的印象深入网民人心,再加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新闻一出,网络舆情一边倒地偏向了唐慧一边。迫于舆论压力,湖南省劳教委撤销了对唐慧劳动教养处罚的决定。由公民记者形成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对正常的司法程序产生干扰。
四、公民记者缺陷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公民记者媒介素养 我国新闻业起步比较晚,对公民新闻素质的培养还不够。移动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成为公民记者的机会和平台,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缺乏新闻传播素养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公民记者在网络空间中难以辨别真假信息,或者难以自律发布媚俗性新闻,污染网络环境的行为。新闻传播行业较发达的英国,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就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媒介素养课已经成为正式的教学科目,并且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阶段。②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公民自身的新闻传播素质,辨别网络信息,增强在网络环境中行为的自律性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完善法律法规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出现一些之前从未出现过的、违反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甚至侵犯他人利益的传播行为。因此出台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记者的传播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法律,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建设还很不健全,颁布相关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明确公民记者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净化网络空间,对规范网络传播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张赐琪.公民新闻的产生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5).
②杨淑娟.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系英格兰诺里奇东安格利亚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