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纪录片《一带一路》看如何提高文化自信,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2017-04-12刘梦晴

视听 2017年11期
关键词:纪录片一带一带一路

□ 刘梦晴

从纪录片《一带一路》看如何提高文化自信,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 刘梦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我国因此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无时不刻不在显现。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用真实的眼光去刻画一个时代的影像,被公认为电子时代高文化品格的代表。它的真实性和深刻纪实性以及对多种文化形态的包容性,都是其他宣传形式所难以替代的,因此,纪录片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承载了提升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使命,从而达到一个国家所需的国际传播的目标。敢于在世界上发声,敢于以中国目的为出发点,本质意义上就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

纪录片;“一带一路”;文化自信;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一、引言

纵览中国有真正文字资料记载的5000多年的历史,引以为豪的朝代一定不能越过大汉和盛唐。若要没有西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的谋略,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又怎会传来驼铃声声,大漠的袅袅孤烟又怎会让旅人知晓回家的方向?若要没有大唐的开放与包容,又怎会开创万邦来贺的盛况?中国的茶叶和垂质绝美的丝绸让远在西域的外邦人民知晓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是多么富饶与强大。也正是因为古丝绸之路繁荣的商贸往来,让遥远的国度之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文化的输出才在这条驼队用血泪踏出的历史道路上传播远扬。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繁盛的国家,引得万国来华,甘愿称臣。那个时代,也是令如今的我们都引以为傲的盛世王朝。放眼历史,最重要的在于着眼现实与未来。本文以纪录片《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分析纪录片镜头下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所影响的国家形象问题。

二、纪录片《一带一路》的镜头语言中国家形象的构建

“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具备强大软实力的国家往往会吸引更多外界关注的目光,良好的国际形象必然在关键时刻助力国家战略结构,其国际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所承载的意义,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吸引力与认同感,尽量减少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阻力是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必须要去完成的工作。而中国要想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软实力,对外,就必须继续加大优秀文化产业输出;对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不断挖掘内在宝贵的文化资源,将本身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推向世界,从而为吸引更多目光的关注备下筹码。例如,2016年是享誉世界的莎士比亚和我国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去世400周年,国家为此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纪念这两位为世界戏曲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戏曲大师。国家更为深刻的目的是唤起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把汤显祖推向世界,让“只知莎翁不晓汤公”的世人明晓还有这么一位写过“临川四梦”的“中国莎士比亚”的存在。文化输出的根本在于文化的自信,只要国家有实力,文化够优秀,那么就敢于在世界面前发声,自豪于本国固有的传统,并将之输送至全球,让全球为之关注,从而逐步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片与符号,这就是厚重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根据中国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发布的消息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国际话语权缺失,信息传播后劲不足,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是造成西强我弱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是众多文化产品中能够实现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媒介之一,尤其是历史文化类文献纪录片,因其对内可以实现文化凝聚、教化育人,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功能,它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以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般的讲述助力国家对外宣传的宏观战略构想,塑造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高民族文化黄金软实力,从而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具有相当强的国际传播能力。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环境下,纪录片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历史来说,最大的魅力源于不停地探索。考古最大的吸引就在于迷雾之中不断地发现,而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价值就是记录与再现。古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进行交融,促进了世界历史文明的不断前进,纪录片用记录写实角度加以表现,是对中华文明的保护与发扬,是一种传承和光大,可以让后人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看到一个属于本土文化的辉煌,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历史的负责,对历史的严谨考证,对未来的一个交代,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价值。从一定意义来说,纪录片所承载的就是一种文化。在大量的纪录片作品中,有很多带着文化烙印的优秀作品,比如历时六年拍摄完成的《敦煌》、中日1980年合拍的《丝绸之路》、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河西走廊》等,它们看似在讲述古来经商贸易的沧海桑田,实际上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壮阔的中国古代灿烂悠久文化的巨幅画卷,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对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

近年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地将一些古老的地理名词重新推向世界舞台,比如敦煌(古称“瓜州”)、张掖等,并在这些地方不断举行各类活动以再次提高它们的知名度。一个国家将一座城推向世界的同时也就相当于将本国推向世界,是另一种文化的输出。

其次,提起纪录片,行内经常会说“纪录片所记录的就是今天的历史”。作为信息的载体,文献记录的方式为后人聚焦了许多重大题材,对史料的补充来说弥足珍贵。有太多珍贵的历史瞬间是从影像记录中获取的,如若没有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就不可能有如此直观的影像展示,光凭文字的描述是绝对难以重现真实的昨天的。所以,让世人警醒地着眼当下,展望未来,重视时代的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任何产业链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创新让这个时代变得不那么死板,市场多元化的冲击使得拍摄纪录片带有了一丝利润的考虑。一部成功纪录片的播出往往会带动某一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远方的家》系列就很好地推动了全国旅游业的发展,让国民更多地知晓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这么多旖旎的风光。丹麦国家级的宣传纪录片就通过这样的视角为丹麦的国家形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丹麦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所以,一部纪录片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份没有温度的影像,它所带来的价值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陆上丝绸之路起于东方的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国,将中华大地上的物华天宝带到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香料、瓜果、宝石等途径河西走廊带回中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开辟,成型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依附广州、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为再现当年的繁荣,《一带一路》摄制组采用沿线纪实的拍摄方式,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涉及沿线30多个国家及20多个国内省市自治区。采访50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以及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以沿线普通小人身上发生的小故事构筑“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文化交流与进程,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从而烘托整体大战略的雄伟布局。整个纪录片共分成《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筑梦丝路》六个篇章,带领观众重新领略那条曾经焕发夺目光彩的驼铃道商道,最终重新构建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与想象。拒不完全统计,纪录片中人物故事出现的次数达到80多个,共计200多分钟,占据总时长320多分钟的6集纪录片的三分之二,篇幅之大可见一斑。

以纪录片的形式见证21世纪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丰硕成果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开拓。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内容资源不断丰富,播出渠道不断拓展,海外合作不断增加,《一带一路》纪录片本身也是一次成功的对外交流合作的产物。以纪录片为核心,搭建纪录片资源和对外播出渠道,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在国家纪录片资源共享、节目互换、联合拍摄、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将中国推向国际,同时也将国外优秀文化技术引进国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中国的形象不再简单地依托历史人文地理,而是将沿线各国紧密联合起来,创造出迎合当今世界的“绿色、环保、团结、和谐”的成果。比如片中《共同命运》中展示西班牙保留传统的中国造纸技术为诗人制作诗集、郑和下西洋中很多技术其实来源于阿拉伯等,这些事实的展现很好地说明中西方文化的相同之处,很多时候其实是“一奶同胞”,这个时候恰如其分地抛出当前国家发展、民心互通、和谐发展这些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热点话题,强调共同意识。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国家,中国国力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丝绸之路的兴废,影响着沿路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当近代近贫积弱的中国在被历史选择与淘汰中艰难跋涉之时,兴盛的丝绸之路落寞了。显而易见,国与国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历史变迁的规律无不时刻警醒世人万物所存在的内在规律。

三、结语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这一倡议是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造福沿路各国人民。同年十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携手,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实质意义上是一次“互通”的过程。互联互通之后会实现货币融通、人文融通、民心相通,挣得局面就是互利共赢,国家繁荣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进程。《一带一路》中先知默罕默德的一句话非常让人震撼:“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正是因为这句话,让多少西方求知者不远万里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将中国的文明撒播欧亚各国,又将多少西域文化引进国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通”。纪录片恰恰符合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的要求,以清风徐来般的“讲故事”“聊家常”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纵深的国际视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扩大文化对外输出。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荣,李振华,曹侃,张新生.电视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以陕西电视台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7).

3.刘亭.讲好中国故事——从纪录片《河西走廊》看“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高慧燃.当代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6.茹艳,兰晰.纪录片《一带一路》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基于框架理论的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7(3).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猜你喜欢

纪录片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纪录片之页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