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推手》为例探析华语影片的对外传播与翻译

2017-04-12王昌杰

视听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玛莎华语跨文化

□ 王昌杰

以《推手》为例探析华语影片的对外传播与翻译

□ 王昌杰

随着国内“电影走出去工程”的提出与实施,业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华语影片的国际化发展,如何通过影片及翻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赏析国语影片成为当前华语电影能否“走出去”的关键。文章以李安电影《推手》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分析影片中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与汇通,解读其字幕翻译策略,以期为华语影片走出国门打开思路。

华语影片;《推手》;对外传播;翻译;跨文化视角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输入与输出比例严重失衡,国内影片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屡屡受挫。纵观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数据,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思维逻辑难懂,而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懂。可见,华语影片的剧情与翻译严重阻碍了其海外传播的步伐。究其根源在于跨文化语境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折扣,以致西方观众在欣赏国语电影时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那么,如何处理文化的差异与汇通是我国影片今后对外传播与翻译关注的焦点。跨文化研究正是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将其应用于指导影片中的文化传释与翻译可有效地解决我国电影推向海外市场的困境。

一、差异与汇通:影片中的文化传释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的工具。在跨文化传播中,每部影片都试图给观众传达一种认知、一种文化价值理念,但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人在囧途之泰囧》等影片票房在国内皆是年度冠军,在海外却是惨不忍睹。事实上,这些影片并未从国际视野考虑中西文化,而是扎根于一种文化,结果在国内市场具有吸引力,在其它地方吸引力减退,其文化结构差异使观众很难认同彼此的价值观、信仰、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李安创作并执导的电影《推手》却从文化层面实现了中西沟通的渠道,影片荣获台湾新闻局第一届剧本甄选第一名,获得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男主角、女配角三项奖项和最佳导演奖等七项提名奖,还获得了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下面以该片为案例探析影片中的文化传释现象,期望为国语影片今后应对海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提供思路。

首先,在剧作主题上,李安选取了具有文化普遍性的话题“家庭”为切入点,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抓住了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其次,在故事情节上,基于中西合璧的家庭展开,让文化、伦理、观念在家庭生活中冲突变化,具体体现为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经孔孟儒学的发展,以敬老养老为核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长辈,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然而,西方的孝文化出自于《圣经》,上帝耶稣给人类颁布了十条诫命,第五条规定要孝顺父母,但其是在敬上帝的基础上进行的孝道,“孝”更多地表现为宗教文化。现实生活中西方子女同样尊敬父母,但是并不代表要照顾和赡养父母,他们彼此处于相对平等和独立的关系。影片中留美博士朱晓生毕业后定居美国,与当地自由作家玛莎结婚生子,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然而,晓生自幼由父亲抚养长大,又是家中独子,为尽孝道,父亲一退休,他就毅然将其接到美国养老。当父亲走失后,他气愤地对妻子说:“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份,为什么你不能接受?”直至最后,晓生去警局接父亲回家的那一幕令人潸然泪下。晓生道:“爸,我们搬了新房子,比现在大很多……我的家就是您的家……这些年,我背井离乡读书工作,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家,我希望有一天,把您接来美国,让您过几年好日子。”这些都诠释了中国的“孝”和养老模式。相比之下,玛莎一直希望父亲搬走,要么折中的办法就是换间大房子,各自有独立的空间,互不干扰。截然不同的孝文化和养老意识必然引起文化碰撞、融合与适应。最后,在表现手法上,李安借助镜头语言传达了朱父和儿媳玛莎之间的冲突。景深镜头下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父气定神闲地打着太极、舒缓沉着地练习书法,玛莎却是心烦意乱地敲击键盘、时而手捏发泄球缓解焦躁情绪;朱父自娱自乐地欣赏国粹京剧,玛莎径直走到面前示意他带上耳机;两人在饭桌各自吃着中西餐,玛莎眼中对老人透出不理解的神情……虽然没有言语交流,镜头画面更直白地刻画出气氛的不和谐。当然,这从侧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独立、自由,崇尚个人空间。因此,朱父的“闯入”在玛莎看来侵犯了她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以致她无法专心创作;加之西方父母和成年子女间处于独立关系,玛莎不明白朱父为什么要和她们共同生活。东方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群体主义意识,强调个人归属于家庭和集体,追求“团圆美满”和“热闹祥和”的意境。同时,国人素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所以,朱父愿意移居到美国与子孙一家同住、享受天伦之乐。他的观念里家庭空间是大家共有的场所,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全然不知已经对玛莎造成了困扰。片名“推手”则运用了象征手法,其本意是指一种双人对练的太极拳道,但贯穿其中的道家阴阳平衡思想蕴含了太极大师朱父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在饮食生活中,他强调阴阳调和、荤素搭配原则。在身体机理方面,他通过中医的阴阳学说解释人体脏腑和气血的异常,体现了太极中练“气”以达到身体平衡的宗旨。在处理家人关系时,他采取“以柔克刚”的方式,努力寻求家人间的一种平衡状态。片中美国儿媳玛莎对父亲的出现感到不适、不满甚至对抗,父亲却是对她诸多包容和隐忍,从未正面起过冲突。但是在共处的过程中,父亲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到来无形中扰乱了儿子一家原有的平衡,虽感无奈,但他仍顺应道家万物和谐的价值取向,带着对儿子、儿媳的祝福默默离开,选择独自居住在中国城。这样,和下一代家庭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与儿媳的关系也得到了和解,相互之间多了一份宽容与理解。显然,“推手”这一象征符号给出了化解家庭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在电影中,“推手”的场景也一直贯穿其中,镜头语言透过朱父进退有时、刚柔并济的太极招式传递了东方文化的精神。

二、跨文化视域下电影字幕的翻译

电影对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字幕翻译又兼有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和限制,这决定了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策略。跨文化视角重在比较文化,求同存异,既要寻求源语与目标语的最佳契合点,又要注重文化的传播。以下就《推手》中的字幕翻译为例,解读文化层面的“求同存异”策略。

(一)《推手》字幕翻译中的“求同”策略

“求同”就是找出共同点,消除文化隔阂,使译文尽可能接近目的语文化,拉近译语与读者的关系。

例1:

陈太太:回去做散财童子,每个人三大件五小件的。

译文:I felt like Santa Claus giving so many gifts.

此处“散财童子”同“善财童子”,源于佛教。该童子出生时,伴随着诸多珍宝降临,故取名为“善财”。但善财却视钱财为粪土,一心行善向佛,终成正果。译者从读者角度出发,追溯到西方也有类似的人物形象—圣诞老人,其原型是一位名叫“圣尼古拉”的主教,因乐善好施、关爱孩子而家喻户晓。两者的共同点是乐于慷慨解囊,分发财(礼)物。因此,译文运用“Santa Claus”构建“散财童子”的文化意象,基本上达到了原文读者的效应。

例2:

陈太太:……草本阴阳五形、打针吃药复健,全部试过了,就差点没到庙里求个鬼画符把它贴上。

译文:…herbal remedies,shots,medicine.I've tried everything but getting a spell cast on me.

这里陈太太提到她的右臂自去年起就常常因为拿重一点的东西突然不听使唤,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方法都无济于事,唯独没到庙里求符了。在中国,“符”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召神驱鬼、治病消灾的奇特文书,符上文字曲折难辨,似书,又似图,人们称之为“鬼画符”,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家修炼的重要法术。所以作为一种信仰文化,陈太太除了遵循道教医学中的本草、针灸、汤液等疗法,还祈愿借助道教的神秘文化“到庙里求一道符”根除病痛。但西方观众并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经过换位思考,我们发现西方“女巫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巫”以精通咒语与魔法著称,西方传统上的女巫总是与学问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医药方面的学问,人们认为女巫是用传统草药战胜恶魔、治病救命的魔法师。因此,cast a spell传神地译出了原文中道符的文化内涵。

(二)《推手》字幕翻译中的“存异”策略

“存异”重视文化差异,强调保留异国情调,使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扩大读者文化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例3:

朱先生:这地球上的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于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猪鸡是显性的。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不足。

译文:On this Earth,there are two kinds of food.Cereal and vegetables are'yin'and meat is'yang'.You must eat both to be balanced and to be healthy.

影片中朱先生对洋儿媳玛莎光吃蔬菜、不吃肉感到不解。他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说明食物依然分为隐(阴)性和显(阳)性,人体摄入的饮食要保持阴阳平衡,才能确保健康。译文把不同的食物归类为‘yin’和‘yang’,目的是让国外读者领会阴阳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各个方面,反映万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基本原理。诸如此类的文化空缺词语电影里还有太极(Tai Chi)、功夫(Kung Fu)以及中国传统医学“气”(Qi)等都是音译,现已广泛被西方观众接受,既保留了异质成分,又极大地丰富了译入语词汇。

三、结语

跨文化研究从多元文化角度剖析了华语电影《推手》的成功之路,影片关注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客观地对待文化差异,重在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以太极推手为题材,围绕中外结合的家庭展开,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凸显推手“以静制动、刚柔并济”的技法暗喻了应对中西文化冲突之道。无论是在剧作还是在翻译上该影片都注重文化层面的求同存异,再现了作者传意、读者释意的过程,实现了双赢的跨文化传播。这一理论视角为我国当下众多影视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中国电影“走出去”要打破单一文化壁垒,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保持民族文化本色,并在故事主题、情节、表现手法及语言层面兼顾中西方受众,才能真正走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

1.张慧.《推手》的中西文化主题阐释[J].电影文学,2017(7).

2.柯晓兰,刘玉平.李安早期电影的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11(2).

3.崔新广.李安电影中家庭的文化意义[J].电影文学,2007(23).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度科研项目“中国影视海外传播之译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7SB0252)成果。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外国语部讲师)

猜你喜欢

玛莎华语跨文化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小玛莎和大黑熊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