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寻人性之美
——对电影《香水》的解读
2017-04-12张思忆
□ 张思忆
嗅寻人性之美
——对电影《香水》的解读
□ 张思忆
电影《香水》利用荧屏这一直观载体为人们呈现了一场嗅觉的盛宴,向人们描述了存在于世间的味道,揭示了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无法拒绝味蕾的挑逗。随着影片主人公对少女体香的探寻,世俗美好的面纱也被一层层地揭开,使得人本能的欲望直接裸露在世人面前。主人公最后选择在自己的出生地进行自我灭亡,是对法国18世纪以来建立在启蒙思想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理性文明的弊端的暴露。影片旨在警示人们,纯洁美好的人性是人类拥有幸福的本源。
《香水》;嗅觉;美好;人性;幸福
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的电影《香水》改编自德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肮脏恶臭之地却有着非凡嗅觉的天才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利用自己异常敏锐的嗅觉,偏执地追逐少女体香,不惜以掠夺生命的方式萃取她们的体香,以收集的体香来制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水的故事。他生命的意义就是利用自己的天赋——无人能敌的嗅觉,来配制令所有人臣服的香水,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一、命运的轮回:在创造与毁灭中叙事
《香水》这部影片采用了线性的叙事方式,首先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影片开始于警卫在怒火中烧的市民面前宣读格雷诺耶判决书的情节,之后便按照线性时间顺序一头扎进对累累罪行的格雷诺耶生平的回顾之中。判决书段落的前置不仅为影片埋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段落中市民群情激奋,强烈要求将格雷诺耶正法的情景与此后具体的行刑段落中众人交欢的狂欢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影片正是通过这种强烈对比达到了不动声色地传达出人性之伪善和欲望之荒诞的目的。
(一)身份的二重性
电影叙事中的人物身份是具备二重性的,即角色和行动元。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而行动元则是指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影片的主角格雷诺耶,他的生命历程、性格特点构成了影片叙述的主体内容。格雷诺耶是一个没有气味的人,也就意味着缺乏人类的生理标记之一,从而也就无法在社会中确立起自我,也就是说他几乎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没有存在感,支撑他生命的力量,就是来自于他本能中对气味的探寻和渴望。格雷诺耶对气味的探寻,也就是他对自我认可的过程。为了制造独一无二的香水而疯狂收集少女体香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二十五名花季少女生命的殒落。导演用这种直观、暴力的情节,引导人们思考人之根本。影片中,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主要角色,都必须保持逻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格雷诺耶虽然是一个非正常意义上的个体,但是其人生的发展轨迹是完整的,其内心和行为的表述也是真实的反映。
影片将“气味”幻化成一个人生命的象征,但格雷诺耶却是一个“没有气味”的人,这一因素也就为影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行动元。为了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为了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格雷诺耶踏上了寻找、收集、制造世上独一无二香水的道路。
影片中的“少女”,作为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却被格雷诺耶残忍地杀害,仅仅是为了获取少女独有的香味,让独特的体香成为他香水的基调。福柯曾经精辟地指出过主体对客体具有权利话语的危害性,权力“在技术中具体化,给自己提供介入的物质工具,甚至可能是暴力的”①。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格雷诺耶以暴力的手段获取少女的体香,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香水。
(二)时空的轮回
如果一个故事或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已经被反复实践了无数次,早就化作无意识深深潜藏在每个正常人的意识深处,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叙事模式。
影片以主人公在这个“永远自我创造,永远自我毁灭的狄俄尼索斯的世界”里探寻自我存在为线索,形成了“身份缺失—身份建构—身份焦虑—身份重塑—身份幻灭”的叙事框架②。导演在此传统的叙事模式下,利用后现代的多重编码方式和互文、戏仿的手法,将“气味”作为可多重解码的能指符号,衍生出一个奇幻的叙事空间。在出生的地方死亡,这种生命“轮回”的观念,导演在结局给了我们与开头相颠覆的答案。格雷诺耶第一次在街上遇见那个卖李子的少女,就被她身上那特有的香味所吸引,由于过于急切没有掌握好力度而将少女误杀,也由此开启了他收集少女身体香味的旅途。在影片最后,格雷诺耶用制成的香水释放出了人性最深处的欲望,而此时,场景切回到了刚开始遇到卖李子女孩的那个时间点,此时,格雷诺耶感受到了爱,与之前的体会完全不同,并且与少女有了身心的结合。
影片主人公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环境最差、最肮脏的地方,这里也借用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出生决定今后一生”的哲学论题。这也就解释了成年后的格雷诺耶行为怪异、手段残暴的缘由。从其母亲开始,每一个选择抛弃格雷诺耶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死亡,这也是对人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的行为的一种鞭笞,以警示人们,纯洁美好的人性是人生存的根本,是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源。
二、狂欢的失落:在荒诞与残暴中寻找
格雷诺耶利用“香水”穿透时空,似乎无所不能,这颇似巴赫金的“狂欢化”思想,但具有此独一无二香水的格雷诺耶却最终选择了自我消亡,不得不说是一种“狂欢的失落”。③
影片从格雷诺耶被捕之后,广场上所进行的罪行宣判场景开始描述。每当宣判官读出一项刑罚,人们激动的吼声便像浪潮一般袭来。在此狂欢的宣泄中,似乎是来到了巴赫金所论述的“狂欢广场”。在狂欢广场上,狂欢的主要仪式,就是戏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的脱冕,通过戏谑的加冕和脱冕,来实现对所有僵化秩序的颠覆,从而使人们进入一种狂欢式感受世界的自由生命状态。④此处,电影将民众的“道德”类比为“狂欢国王”,并以民众的呐喊为其“加冕”。
电影的第二次“狂欢广场”,是最后的广场行刑。这一“狂欢广场”由最后制成的“香水”来串联,首先是用香水驯服了狱卒,接着是行刑官和教皇,直到最后的“狂欢”出现,所有的人都无意识地扑向那喷洒了香水的手绢,人们内心的情欲也被香水味所释放出来,庄严的行刑场变成了众人发泄内心情欲的地方。格雷诺耶此时终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了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作为“香水”的创造者的意义。
三、自我的追寻:在执着与迷茫中救赎
在电影中,人们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以及他为什么不说这两个部分,比他清晰说出来的东西更为重要,正是在那些看似清晰的道理下面才真正蕴藏着真理。电影精神分析法研究发现,童年生活在电影作者心里留下了烙印,以及在作品中的人物行为里发掘出了与性欲有关的潜在动机,以至于电影观众的美感体验中都能注意到欲望的投射和性的兴奋。
(一)迷失的时代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潮一直影响着整个欧洲。影片《香水》中所大肆宣扬的香水和少女,其意义就在于寻回被工业社会所异化的人性,不是用科学,也不是用理性来唤醒人性,而是用直观的、暴力的画面来刺激人性的觉醒。
电影《香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的美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处处都体现出了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无形地压抑着人们的一切欲望。影片最后,在“狂欢广场”上,情欲的肆无忌惮被香水点燃。格雷诺耶选择在生命的最后,利用自己倾其所有制造的香水,来帮助人们释放心底最原始的欲望,并且努力营造了一个平和的环境。
(二)执着的追寻
一出生就被母亲丢弃在腥臭的鱼肉堆里的格雷诺耶,自小便受到周围的种种排挤、欺压和伤害,他在婴儿期的心理发育是极度不健全的。那个没有任何气味的山洞,就如同子宫一样,带给他宁静和安全。以至于在山洞中格雷诺耶对于自己没有气味而感到恐慌,他认为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唯一砝码就是“气味”。所以,他再次踏上了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道路,开始了制造世上独一无二的香水的旅程。
在香水这一嗅觉主导的世界里,格雷诺耶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配制出花样繁多的香水。然而就个人精神世界而言,格雷诺耶又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四、嗅寻的美好:在渴望和占有中追爱
电影《香水》借用电影这一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人的嗅觉的丰富体验,并传达和引发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对人性的思考。
(一)嗅寻美
影片中,格雷诺耶一生都在追寻一种香味——纯洁的少女香味,这让他自己本身也具有了“美”的象征意义——顽强的生命力。片中,格雷诺耶不仅是一个“美”的追寻者,他本身就是具有生命力的“美”的象征。当格雷诺耶的拥有者抛弃格雷诺耶时,马上就会死亡:他的第一声啼哭,就将自己的母亲送上了断头台;加拉尔夫人把他卖给皮革店商后,立马被劫杀;皮革商和香水师也有着同样的命运,在格雷诺耶离开之后,便迎来了死亡。
(二)追寻爱
电影《香水》中的格雷诺耶一生都没有感受到人世间的爱,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被抛弃的命运,连最基本的母爱他都没有感受过。在收容所里的第一天,小伙伴们就想置他于死地,即使大家有着同样悲惨的出身,可是这也没有让他感受到来自小伙伴们的友爱。在皮革厂和香水作坊,他仅仅只是个赚钱的工具。在去寻找留存人体香味的旅途中,他遇到了一处没有任何味道的山洞,在这里的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味道,这让他感到恐慌。这段情节是极富象征意味的,他有着极其敏感的嗅觉,能分辨世上任何一种味道,却唯独嗅不到那专属于自己的味道,也许影片正是要告诉人们,格雷诺耶可以辨别世上的一切事物,却唯独对自己无能为力。
“狂欢广场”上的那一幕,格雷诺耶将手绢扔到人群之中,香水的魔力不断传播,此刻的刑场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唯一的身份就是“人”,是重获本性的“人”。民众赞美、崇拜的并不是杀人凶手格雷诺耶,而是他挥洒的香水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纯粹的美,圣洁的爱。之所以会有“狂欢广场”的画面,是因为他们嗅到了香水所散发出来的“爱意”,出现了最本源的人性的表现,是香水征服了在场的民众,化解了人类之间的妒忌、仇恨与敌意。但是,象征着纯洁、美好的“香水”的获得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二十五位花季少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正是她们本身的纯洁,才最终能配制出独此一瓶的“香水”。
美好的事物此时显得那么的无情,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去爱与被爱。美的诞生可以是在恶臭之地,用自身散发的芳香来进行名为“爱”的传播。
五、结语
影片中,当格雷诺耶选择在自己出生地结束生命时,众人全都无意识地对格雷诺耶进行膜拜,然后分食。这一切行为无非就是最原始“人性”的展露:对美好事物,人们有着无意识的追求与掠夺的本心。影片以此来警示人们,人类富饶和幸福的本源是最纯粹的人性,为了生命能得到更好的延续,人们应该呵护好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净土,那最美好的人性。
注释:
①高宣扬.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系谱学[A].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C].冯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②聂华,虞龙发.后现代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叙事线索与哲学沉思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4).
③向一优,田密.狂欢的失落:电影《香水》的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4(24).
④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