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电视新闻画面审美的几点思考

2017-04-12苏玫燕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真实性新鲜电视新闻

□ 苏玫燕

关于电视新闻画面审美的几点思考

□ 苏玫燕

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其画面的审美价值来体现。本文分析了决定新闻采编具有审美价值的几个要素,从而使新闻更具有真实性和可看性,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电视新闻;画面审美;真实;新鲜;协调

电视新闻所具有的视听结合、以视为主的特征是它区别于报纸、广播等其他大众传播工具的主要标志,这说明画面是构成电视新闻诸元素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然而,电视观众对电视作品的收看、理解与评价会有较大差异。这是观众在收看电视时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审美结果。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其画面的审美价值来体现。

电视新闻美学要求内容美和形式美完美结合。所谓内容美包括真实性、思想性和新鲜性,形式美则包括画面美、文字美、韵律美和编排美。构图优美、景别适当的电视新闻画面是电视新闻形式美的重要内容,属于艺术范畴,这里不赘述。画面内容是电视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必须具有新闻的真实性、思想性和新鲜性等特性。因此,只有能够体现电视新闻真实性、思想性、新鲜性的电视新闻画面才具有审美价值。

一、真实为美

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或变动着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电视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画面是信息的重要载体,首先必须真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无论传播媒体如何发展,传播手段怎么先进,“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这一点是永恒的社会共识。电视新闻画面直接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真实地再现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真实性构成了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基础。而由于电视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可视性强,真实的报道可以为它带来巨大的优势,失实的报道也为它带来潜在的危机。在现实工作中,有的新闻工作者在采编电视新闻时就比较看重文字的真实性而忽视画面的真实性。尤其是经验报道和人物报道中,常常有明显的“导演”痕迹出现。一些记者为了得到“理想”的画面,有意安排人物活动。比如,在企业车间让企业负责人弯腰与一线工人倾身交谈,背景音却是噪杂的机器声;在办公场所,几名工作人员围在电脑前,对着电脑指指点点,貌似在研究交流工作;在会议室,与会人员脊背挺直,目不斜视,甚至是采访同期声都提前设计好,让采访对象照本宣科,表情僵硬、呆板,画面做作,给观众造成了记者在导演新闻事件的感觉,丧失了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使观众对直接可感的画面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自然也就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个别记者为了提高采访的效率,在采访前就把稿子按照以往的经验提前打印出来,现场让采访对象按照稿件来进行活动,甚至把打印出来的同期声放置摄像机前面,让采访对象照着念出来。采访对象面对摄像机镜头时眼神呆滞、动作刻板,观众看了这样的新闻不仅不会感受到美感,反而会十分反感。

真实的电视新闻画面要靠电视新闻记者去发现、等待、捕捉,而这就要求电视记者既要重视电视新闻画面,又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前确实存在一种“重文轻画”的倾向,很看重文字,却不愿在电视新闻画面上下功夫,不愿等镜头,随便拍些画面充数,浅尝辄止,凑够了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新闻事实的画面没有拍到,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影响了电视新闻可视性优势的发挥,这样的新闻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笔者就不止一次地发现,部分记者在外出采访时只是扛着摄像机集中拍摄一会儿,然后很是理所当然地说“拍的已经有五分钟或十分钟的画面了,镜头足够了,用不完”。有一些老记者甚至自认为经验丰富,拍摄画面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二、三”,三秒暂停,拍摄下一个画面,而下一个画面继续只拍三秒,还甚是洋洋得意,说是回台编辑时能一下子从头串到尾,中间无须停顿,这叫“一遍成”。而真正到回台编辑画面时,要么发现所需的画面没拍上,要么有些镜头需要长一些却掐不出来,要么是一些文字记者稿子写得长一些但摄影记者拍摄的画面不够用,只能把画面来回重复用好几遍。

二、协调为美

在电视新闻的构成中,画面是一种特殊语言,是表现电视新闻主题的基本元素之一。因此,电视新闻画面必须生动准确地表达主题,使画面与主题协调一致,揭示新闻的思想性,实现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

电视新闻画面要达到与主题协调一致,必须要有能够反映主题的、确切的信息和内涵,也就是说,画面要有价值。生动感人的画面能够对深化主题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而要拍摄到有价值的画面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和修养不仅体现在文字上,更体现在对画面的处理上,体现在能迅速、敏捷地捕捉到最富有表现力、最具有感染力的画面细节上。例如,英雄事迹报告会上,我们经常见到记者捕捉到的是观众情不自禁流下泪水的画面;秋收时,常常拍摄的则是农民朋友喜获丰收后满足、喜悦的笑脸。笔者有一次和同事一起下乡拍摄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艰苦创业,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发家致富的电视新闻时,拍下了这样一组镜头:村党支部书记挽着裤管儿、头戴草帽,奔波在田间地头。他的个人形象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他脚下是他带领群众新修的柏油路,村里有他带动村民致富后大家筹钱共建的篮球场、电脑室、图书室,村民们在此娱乐、休闲、学习,科技氛围与乡土气息的画面在此,使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画面中,一位为带领群众致富饱尝酸甜苦辣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得到了真实生动的体现。

相反,画面若空洞、呆板,与主题分离,则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丢掉了电视新闻的优势。长期以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画面、解说两张皮的现像,就是画面与主题不协调的顽症。无论画面构图如何讲究,技巧如何高超,这类新闻都无法使观众产生美感。在电视新闻工作者积极走向新闻现场的今天,画面与主题不协调又表现出一种新的形态。比如经常会出现的“涂脂抹粉下农田,西装革履进矿山”等现象,出镜记者的服装、言谈举止与所反映的新闻主题的背景不协调,也就干扰了画面对新闻主题的表现,形成了极不协调的反差,这同样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大忌。对此,笔者所在的新闻单位要求记者不准穿短裤、短裙外出采访,不许戴耳环等首饰出镜,鞋子后跟高度不能超过五厘米等等。

三、新鲜为美

电视新闻的画面应该具有新鲜性。电视新闻画面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即时间新和内容新。时间新,也就是说画面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有的记者为了省事,在动态报道中大量使用以前的影像资料,有时就出现了“冬穿夏衣”等不合时宜、没有时效性的画面,当然谈不上新鲜,更谈不上美。画面内容新,主要体现在它的个性上。具有个性的画面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们的感官反应,形成较强的感染力,深刻地表达电视新闻的主题,唤起观众的审美情趣。笔者和同事有一次在拍摄一位老干部发挥余热、每天清晨利用晨练的时间捡拾路边垃圾,一边锻炼一边干活的新闻时,没有按常规只是拍摄他捡拾垃圾的镜头,而是从他每天奔波路上磨破的八双鞋子入手,用新鲜的、极具个性的画面,向观众讲述了这位老同志和这八双鞋的故事,并配合大量的路人、邻居同期声,展现了这位老干部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但目前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中还存在“千画一面”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工农业生产新闻和会议报道中,拍工业就是车间、机器,拍农业就是浇水、锄地,拍会议就是人头展览,画面没有任何特点和个性。如果把这些镜头换到另外的同类消息上,不知情的观众根本无法分辨出来。这样的电视新闻由于不讲究画面的个性,没有新鲜感,观众看了味同嚼蜡,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也不具有审美价值。

可视性是电视新闻的优势所在,因此电视新闻记者“摄像意识”的强弱、“图像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完全可以从他的若干作品中体现出来。优秀的电视新闻片不但具有丰富的视觉语言,而且蕴藏着一种情感,一缕思绪,给人留下许多暇想。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增强“摄像意识”,熟练掌握“图像语言”的运用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它“尽在不言中”的优势,才能用手中的摄像机去观察社会,表现生活,记录时代。

1.刘影,王芳.电视新闻编辑中的美学意识[J].记者摇篮,2003(4).

2.张木亭.电视新闻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J].新闻爱好者,2006(10).

(作者单位:商丘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真实性新鲜电视新闻
小编来说“新鲜”事
新鲜汇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鲜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广告的真实性
新年好新鲜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