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电报如何提升新闻写作能力

2017-04-12罗伟鹏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画面感广电新闻报道

□ 罗伟鹏

浅谈广电报如何提升新闻写作能力

□ 罗伟鹏

广电媒体的资源溢出让广电报一度风光。随着新媒体冲击,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下滑,广电报也因此失去资源依托,其新闻写作方面的“短板”日渐凸显。本文认为,要增强新闻写作能力,可以从提高新闻报道的画面感入手;提高修养与拓展格局更是“治本之策”。

广电报;画面感;新闻写作

广电报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时过境迁,广电报“内容+渠道”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形态极大地改变了当下媒体竞争的格局,作为在这样“新常态”下生存与发展的广电报,我们又有哪些可以深挖的优势继续吸引受众?作为一名广电报的从业者,在日常采编工作中应该从哪方面入手,让广电报的内容焕发其独有的光彩和独特的价值?

一、新闻写作:广电报的弱项

通常而言,平面媒体更适合发挥文字铺陈的优势,尤其在深度报道中尽情散发文字的冲击力;广电媒体由于有了声光画的直接呈现,在现场直击报道方面更得心应手。广电报作为广电媒体旗下的平面媒体,恰好可以兼取两家之长——用文字报道曲尽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增添报道的画面感给受众以更直观的信息传达。然而长久以来,新闻写作能力一直是广电报记者、编辑的弱项。我们常常听说所谓“名记者”“大编辑”往往出自主流时政类报纸,而鲜有来自广电报的。广电报在以往主要是依靠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向读者提供电视频道的版面信息和剧集简介,以此为核心聚拢受众。表面上,这是利用了作为广电媒体旗下的平面媒体的信息优势;深层次里,却是因为广电媒体的强势地位而产生的附加效应。换句话说,广电报是资源导向、而非能力导向的报纸。广电媒体的资源溢出让广电报一度风光。然而到了今天,广电媒体已经不再是受众的唯一选择,万人空巷的盛况已经过去,它们的附加效应当然也就微乎其微。失去了资源依托,广电报需要在能力培育上下功夫。广电报在内容上应大幅削减照搬电视频道内容的比例,改之以电视内容的延伸为主,例如热播电视剧的台前幕后、演员们的采访、综艺节目的探班、养生食疗的菜谱、城市里的美食地图、电视老观众的日常趣事等等,基本上以轻松、娱乐的资讯类、知识类、实用类内容为主,这考验广电报记者、编辑的原创能力,归根结底,考验其新闻写作能力。

二、方法论:从增强新闻报道的画面感入手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继续和延伸。写作就是做事实的搬运工,将现场展现给受众。它主要是指将采访中采集的素材,加工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作品,然后通过新闻工具传播出去。①新闻写作本质上就是用文字营造、还原新闻画面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增强新闻写作能力,可以从提高新闻报道的画面感入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用比喻

文字抽象,画面具象。读者读了文字,要去理解,要靠想象力转换成能理解的画面。所以,传达者如果表达得越生动,画面感越强,听众就越省力,文字和受众的隔阂就越小。在明确广电报的内容定位和读者定位后,我们就要在这个大范围内开动脑筋,如何把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更快地到达读者脑海里并且在最短的时间里被理解?善用比喻、多用比喻就是一个有效的路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十四个字就把一幅庐山瀑布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比喻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使用,把瀑布的气势、形状、色彩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比喻的妙用。在广电报中,假如我们要写一篇人物专访,我们可以说“他的眼神深邃而清澈,犹如一汪清潭”,这个比喻好像采访对象就坐在面前看着读者;要写一篇美食手记,我们说“餐馆里干净整洁,宛如走进了老舍笔下的《茶馆》”,这个比喻借用文学名著构建的大众化画面想象,为读者展示环境。总而言之,多用比喻、善用比喻是构建新闻报道画面感最快最直接的途径。

(二)遣词造语

语言是抽象的,但它们却能表达具象的画面,深刻领悟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广电报记者安身立命之本;通俗地说,利用遣词造语的本领给读者营造画面感是我们必备的专业素养。见到一幅极美的画面,我们就渴望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传递给读者;这个从画面到文字、再从文字到画面的信息传递过程如何做到不失真,就极为考究我们的遣词造语能力。来到西北戈壁,大多数人首先涌上心头的就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昏时刻,水天一色,好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永远是最恰当的表达;春和日暖,踏青郊游,我们也会想起王羲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是前人遣词造语的经典例子,在广电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或许做不到如此典雅优美,却应该向此看齐,多用灵动的字词,多推敲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在你的指尖悄悄流动,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里轻轻放出。”这句话里“打”“流动”等动词的运用,把那种温暖、感人、安静的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遣词造语的功夫在平时的积累,也在写作时的自我高要求,这是营造画面感的又一个关键。

(三)善于借用

广电报是电视媒体内容和功能的延伸,这是它们和其他平面媒体的一大不同。广电报能直接接触电视人、电视节目,是读者和电视媒体间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我们广电报的记者要善于利用这个优势,在行文中直接借用电视节目的画面,达到“以画面传递画面”的“保真”效果。比如说“我们来到节目中介绍的茶餐厅,店老板正在那里悠闲地喝茶”,读者在电视节目里已经很熟悉茶餐厅的环境,这里直接借用就可以;还有“上期旅游节目中观众已经见识到这里的山水美景,下周末我们将组织一个特别旅游观光团,带领观众身临现场。”这里旅游景点的风光与特色借用了电视节目的画面,观众看什么文字描述都不如看一次节目更直接;以及“与电视剧里的角色相比,他的神情更轻松,谈吐之间的脸部表情也非常丰富,犹如还处在镜头前的状态”,读者对于采访对象的想象直接与电视剧重合即可。这些都是善于借用电视画面的例子,广电报在借用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独立性和特色,借用只是为了受众快速切入新闻报道的行文叙事,吸引读者融入新闻报道本身才是我们的目的。

三、治本之策:提高素养与拓展格局

上文探讨了构建广电新闻报道画面感的几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长远来看,要培育新闻写作能力,掌握“技巧”还不够,提高自我修养与格局才是“治本之策”。

(一)自内提升素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操作性较强的方法论之外,广电报的记者、编辑更要注重从根本上提升自我、修炼内功,这是领会各种方法、融会贯通以致得心应手的前提。填词人方文山说过:“写作并不难,难的是主题。主题并不难,难的是故事。故事并不难,难的是形成自我的风格。”他用丰富的经历和写作感受建议中小学生一定要养成好阅读、多阅读的习惯,寄语大家“做好准备,勇敢追梦”,并以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大家,写作就是把脑海中想到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地用文字去表达,利用必要的元素建立起画面感。“尤为重要的是,你的文章一定要有辨识度。只有这样,方能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②方文山的填词很有特色,其中强烈的画面感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而他的这番话说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提升自我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厚积而爆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注重内在素养的修炼,多阅读、多学习,多写作、多涉猎,写出精彩的新闻报道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自外扩展格局

提升自我,是作为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一种内在专业素养的修炼;扩展格局,则是作为一个在当代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世界观的不断完整。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是我们的职业,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将眼界放宽,不局限在广电报这个小范围内,也不局限在新闻传播方面,应该做一个大格局的传媒人、现代人。尤其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即使是广电报的忠实读者也不会仅限于在广电报上获取信息和资讯,广电报的记者如果不能跟上受众知识面的抬升速度,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浪潮下人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认识深度,那所谓的画面感的构建只能直自欺欺人。只有不断扩充自我,吸收知识,广电报的新闻报道才会和受众互相印证,我们构建的画面才会和受众重合,得到受众的认可,真正做到“受众本位”。

总之,提升新闻写作能力虽有速成之法,但离不开长久之功。在业内外竞争激烈的当下,广电报须苦练内功、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吴良勤,李展.新闻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②戴亮,陈杰.方文山谈写作:把想到或观察到画面用文字具象表达[N].长江日报,2015-2-11.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报社)

猜你喜欢

画面感广电新闻报道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