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刺激心理的伟大电影
——浅析希区柯克导演的电影《惊魂记》

2017-04-12安桃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贝茨希区柯克克莱

□安桃

一部刺激心理的伟大电影
——浅析希区柯克导演的电影《惊魂记》

□安桃

《惊魂记》是被誉为“惊悚大师”的导演——艾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一个代表作。这部电影的问世,对惊悚悬疑类电影有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个惊悚片的先驱者,希区柯克导演将自己独有的悬疑理念展现在这部电影中,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惊悚类电影形式:心理惊悚电影。一个又一个紧扣人心的悬疑设置,对观众观影时“窥视”欲望的把握,对角色的精神分析的展现和解读,无疑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伟大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心理惊悚类电影的标志。

《惊魂记》;惊悚电影;希区柯克;悬疑;精神分析

《惊魂记》讲述的是美女克莱携带着四万元巨款潜逃,在一个公路边的小旅馆中被神秘人杀害后,她的男友、姐姐以及侦探调查真相的故事。侦探一路暗查追寻到一个小旅馆,但最终侦探被杀,线索终止。直到最后,克莱的男友在神秘的旅馆中抓住了凶手——有精神分裂的旅店老板贝茨。《惊魂记》开创了“现代惊悚”的模式,让心理惊悚成为了一种新的惊悚电影的形式。本文将从《惊魂记》这部电影的导演理念以及它的时代意义、悬念设置、观众心理和电影角色的精神分析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心理惊悚的先驱典例

希区柯克导演拍摄的五十多部电影基本都是以惊悚片为主,几部代表作都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惊魂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它首次让心理惊悚电影登上了大荧幕,让惊悚片跨入了现代行列。这部电影在现在看来,也许没有现代惊悚片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力,但是在那个年代无疑是成功的。《惊魂记》无可厚非地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希区柯克一直以来想让自己的电影展现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不同于很多惊悚片在视觉上带来的刺激和恐怖,《惊魂记》从人性出发,从内心的恐惧上让观众有所触动。

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独具个人风格的,比如喜欢用金发美女、设置悬念又不停地暗示,《惊魂记》这部电影依旧延续着希区柯克的个人电影特色。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法国兴起“电影作者论”,而这一理论是由欧洲艺术电影导演特吕弗对希区柯克导演及他的电影阐释而形成的。“电影作者论”的核心思想是要确认导演在电影中的绝对地位,而希区柯克就为他的电影进行了“署名”。《惊魂记》是对希区柯克个人风格的一种深刻展示,其中的克莱就是标志性的金发美女,悬疑的设置也是一层层地剥开。

二、层层剥开的悬念设置

悬念对于希区柯克导演的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同于很多电影是将真相留在最后让人恍然大悟,希区柯克是将悬念一个个抛出,慢慢地去剥开,在悬念设置的同时又留下模糊的线索,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希区柯克时常会制造一些影片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来增加电影的悬念和神秘,就如在《惊魂记》中贝茨母亲这一角色。对于悬念的设置,希区柯克导演自己这样说过:“炸弹绝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惴惴不安。”这是希区柯克对于一个故事中悬念的解释,同样是在桌子下面放一颗炸弹,一种方式是两个人进门炸弹就爆炸了,另一种方式是两个人进门炸弹并没有炸,而且坐下来交谈。那么希区柯克的悬念设置就属于第二种,炸弹没有爆炸,观众的心里就时刻担心炸弹什么时候会炸,紧密地关注剧情的发展。

在《惊魂记》中也是这样,从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克莱带着四万元潜逃了,一路上遇到了警察的询问,克莱换车时警察在路边看着她,这就让观众去关注克莱会不会被抓住。当克莱来到了小旅馆,贝茨和他母亲的争吵让观众去关注贝茨的母亲会不会赶走克莱。接着克莱在浴室被神秘人杀害,贝茨慌张地赶去克莱的房间,他的表情和行为让观众觉得他并不是杀手,但是他却选择了毁尸灭迹,那么到底是谁杀死了克莱又是一个悬念的展开。侦探查访到此后也被杀害,镜头中的女人裙角,更让观众疑惑凶手是谁。莱拉和山姆来到小旅馆发现了老女人的存在,但警长却告诉他们贝茨的母亲在十年前就已经死去,这让故事更加神秘。直到最后莱拉发现干尸、贝茨现行,整个凶杀案才得以真相大白。

希区柯克导演让悬念一个接一个地展开,让贝茨很早出现在情节之中。贝茨的精神状态会让观众觉得他和母亲是正常的存在,贝茨有嫌疑却无法断定他是真凶。直到最后观众才发现,原来贝茨的母亲是个不存在的人,而克莱等人看到的只是贝茨的精神分裂状态。电影查案过程中,导演一再强调四万元钱,让观众错以为这可能是一起劫财的案件,但到最后才发现克莱的死是因为贝茨的精神分裂,这就是希区柯克导演个性化的悬念设置手法。虽然留下了很多的关联和线索,观众依旧无法猜测出结局是什么,只能跟随着影片主人公去一步步地发现真相。

三、戏里戏外的精神分析

(一)银幕内外的窥视欲望

一方面,戏外的窥视。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电影院将观众事先放在了一个窥视的位置上。他认为,银幕上的故事和奇观通过眼睛唤起凝视,观众由此摆脱现实和象征界的束缚,进入想象的王国。对于《惊魂记》这部电影,希区柯克导演很显然地把握住了观众的这种窥视欲望。电影的开始就是克莱和情夫偷情的场景,女主克莱穿着内衣的形象出现在电影画面之中,略带色情镜头的开始,刺激着观众的性本能,引起观众的窥视心理,吸引着观众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所期待。

另一方面,戏内的窥视。除去戏外观众对于电影情节的窥视,希区柯克在电影中也展现了一种窥视。这种窥视体现在克莱在浴室洗澡时贝茨的窥视。贝茨在房间墙壁的小洞中,窥视着隔壁正在洗浴的克莱,这是贝茨本能欲望的展现,他喜欢克莱却因为内心的纠结而只能窥视以达到满足;贝茨的窥视也成为整部电影结局的暗示,他对克莱窥视欲望的萌生激起了他心中母亲角色的愤怒和嫉妒,从而引来了克莱的杀身之祸。这就是导演对于戏内戏外窥视的把握和展现,既是对于观众欲望本能的激发和吸引,也是推动剧情的因素之一。

(二)人物贝茨的心理分析

许多学者对希区柯克进行解读时,将他的电影理念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联系在一起。希区柯克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学的体现,对于人物贝茨的塑造上,就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内容。贝茨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他的精神分裂和恋母情节,让他在母亲和儿子之间转换,成为了杀人凶手。

贝茨的精神分裂和无意识行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在电影中的贝茨就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他完全将母亲和自己融合在一起,他时而是正常的小旅店老板,时而是脾气暴躁的母亲。他成为“母亲”的时候,他所有的行为和想法都是无意识的,母亲潜伏在他内心深处,当他成为“母亲”的时候,他的思想完全被母亲这个角色所控制。这种潜伏在人内心深处的思想,就是无意识的存在。

贝茨的恋母情结。电影的结尾处,警长对整个凶杀案的前因后果进行剖析,讲明了贝茨杀死克莱的时候,是以母亲的身份动手,而他毁尸灭迹的行为只是为了保护母亲。那么使贝茨成为精神分裂患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恋母情结的存在。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阐述人在六个月到十八个月之间的生命经验,孩子的幼儿时期面对镜子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辨别能力,在这一段时期,幼儿接触最多的是母亲,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内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对于幼年失去父亲的贝茨来说,母亲是他最依赖的人。后来在长期与母亲尸体的相处中,他已经认定了母亲是只属于自己的,所以他模仿母亲。直到电影最后,凶杀案终于真相大白。这是希区柯克导演想要在电影中展现的人性和心理,极度扭曲的童年带来精神分裂的悲剧人生。

四、结语

希区柯克导演被誉为电影史上未完成的电影教科书,很多导演的作品都在向他致敬,他也成为许多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惊悚片大师,很多人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设置称为希式悬念。他将惊悚片这样一种电影类型发展成为现如今十分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观影感受。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3.于方婷.《惊魂记》凶杀场面的视觉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7):223-224.

4.张萌萌.论“希式悬念”——谈希区柯克的悬疑艺术[D].南京艺术学院,201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贝茨希区柯克克莱
什么是“高级”的快乐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意外的结果
英国大臣因迟到1分钟辞职获留任
Woman from Hangzhou in Rio Olympic Torch Relay
意料之外的结果
每次上升一厘米
憨直战将
意外的结果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