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题材民俗影像叙事及文化传播研究
——以数字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为例
2017-04-12林筠
□林筠
东北农村题材民俗影像叙事及文化传播研究
——以数字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为例
□林筠
数字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反映了东北农村地区“科技兴农”的新主题,实地拍摄,原汁原味,风趣诙谐,既体现了纯正的东北特色,又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就主题、风格、人物塑造、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肯定了该剧的成功,更强调“特色才是真原创”的文化价值,对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及文化传播等问题进行思考。
东北特色;数字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
农村题材电视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市场中的一道风景,央视曾播出《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喜耕田的故事》《插树岭》《希望的田野》等农村题材电视剧,而其中反映东北乡村风情的电视剧超过了一半。《刘老根》第一、第二部在央视热播取得高收视率后,赵本山所拍摄的东北题材电视剧更是成为春节影视贺岁剧的“必选曲目”,《乡村爱情》《马大帅3》等一系列东北农村题材的作品立刻吸引了一批追随者。获得全国第七届电影频道数字电影“百合奖”优秀影片一等奖、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初评入选优秀作品奖的《村官过大年》,正是一部颇具喜庆色彩的,有着浓郁东北地域色彩和关东喜剧风格的,彰显现当代新农村农民形象,反映新农村建设风貌的优秀作品。
一、关注农村农民生活的新乡土故事
《村官过大年》是一部农村题材作品。中国文人历来对乡村有一种向往之情,常常把乡村美景和田园野趣看作躲避人生苦难和现实矛盾的“世外桃源”,因此农村题材影视剧往往离不开对自然风光的展示和田园诗意般的描述。但《村官过大年》一剧则把焦点投注到经济领域,关注农村经济联合会这一新农业经济行为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当代农民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思想转变。同时,故事通过大柱子支书上网查致富信息这一情节,表现了新农民、新农村的形象,让“科技兴农”这个冷冰冰的口号更具可信度和实效性。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出走”、20世纪90年代的“进城”之后,农村题材的电影变得更加踏实。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的这一天,白雪皑皑的雪乡村一片忙碌的景象,妇女们忙着在家里贴“福”字、挂灯笼、蒸豆包、做年糕,男人们则忙着把新摘下的蘑菇装箱,拉到城里去卖个好价钱来置办年货,结果签有收购合同的鸿运公司却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压价收购,让乡亲们窝了一肚子火,扫兴而归。乡亲们纷纷去找老支书评理,因为鸿运公司的老板正是老支书的外甥媳妇,而那份颇有霸王意味的合同也是由不知情的老支书签署的。这可愁坏了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老支书,也给新上任的村官大柱子支书提出了难题,一出“村官如何过大年”的故事由此展开。
二、喜庆明快的乡土叙事风格
东北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向来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与白山黑水、三江平原、黑土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也更符合东北人的典型性格。“当历史的乐观主义精神积淀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主干,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和地理区域却有着不尽相同的、或隐或显的外显形态,从而形成了带有鲜明的具体区域性特质的‘民俗文化圈’。”①《村官过大年》于2005年12月在肇东市海城乡开机,是一部反映肇东市干部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果的数字电影,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投资拍摄,黑龙江影视中心承制。摄制组深入肇东镇农民的香菇大棚实地拍摄,使得故事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
第一,喜从时空来。编剧将剧中时间设定于农历小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奠定了充满戏剧张力的基础。因为年末是一个喜忙收获的时期,此时若发生一些变故就可以加工成戏味十足的情节冲突。同时,选景在著名的黑龙江雪乡村,这里别具特色的雪景和年关临近的喜庆氛围相映衬,巧妙地将东北积雪覆盖的山林村庄、村民热腾腾的生活劲头、火爆热烈的大秧歌、从头到尾响彻耳畔的烟花爆竹声等汇聚一起。这种生活化的乡村话语源于民间,给人一种生活的喜感和充实感,明丽的色彩、欢快的民俗音乐等都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突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第二,喜从语言来。东北喜剧小品除了受黑土文化的影响,更是依靠语言,即东北方言的给养逐渐走进观众心中。《村官过大年》中,一是所有的剧中人物都说东北方言,二是出现了大量的俚语和当地特色口语,比如赖子对老支书说的“大马勺子全涮了”“咔咔几垫炮”,大柱媳妇说的“麻溜给我回来”等。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突出老支书的“老”,在其台词上设计了特别多的土话,如“少虚”“嘴上会气”“吵吵巴火”等,这些词语都是地地道道的东北方言,从而与新支书区别开。
三、生动饱满的乡土喜感人物
第一,新老两代村官形象的塑造与对比。
该剧贴近农村实际情况,抓住村支书这个核心元素进行创作,通过新老两代支书的对比,塑造出了带领农民闯市场、为农民办实事的村党支部书记大柱子形象。剧中的大柱子正是这样一个新时期的农村干部,他不仅是能道会做的村干部,在乡亲们剑拔弩张地围堵老支书以及老支书对外甥媳妇束手无策的时候,总能以自己一套独特的做事方法化解危机;他也是吃苦受气、工作细致的村民贴心人,帮村民夫妻调解矛盾,甚至花掉了自家置办年货的钱,替落后村民缴交偷鱼钱并大胆批评,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一位好村官,熟悉民情、体恤百姓;他更是一名思维敏捷、勤思敢干的企业家,上网自学创业之道,与鸿运公司老板蔡宝华斡旋,联合雪乡村等六个村成立蘑菇协会,这些情节具象化地表现了大柱子这个新上任的支书能干会干的优秀品质。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精明的性格,却内含在了一副忠厚老实甚至有点愣头愣脑的演员外貌之下,初一看一点不像新支书。另外,为了更好地构成冲突,《村官大过年》还塑造了老支书的形象,构成新旧两代村官观念矛盾的生动图景。一个未展拳脚,机灵狡黠,另一个则在阴沟里翻船后还执拗倔强;一个思变,发现合同失误后绞尽脑汁扭转局面,另一个则顽固,主动承担责任又羞于让后生弥补;一个与时俱进,抓住新资源解决市场新问题,另一个则固守老思想,习惯于熟人社会、亲戚关系却束手无策……这些鲜明的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让全剧也更为生动诙谐。
第二,新老农民形象的对比。
在剧中数量最大的表演者当属农民群体,勤劳智慧的东北农村人还有着些许与众不同的直爽和质朴。为了更好地展现农民形象,本剧使用了许多当地的群众演员,一来真,二来亲。其中有两个人物是作为一组对比关系存在的,那就是老实勤奋的五子和小气懒惰的吴赖子。年轻小伙儿五子娶了亲,种了大棚,朴实内向的性格刚好与他媳妇的泼辣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种的蘑菇是全村最好的,所以不愿意以五毛钱一斤贱卖,这又让我们看到五子聪明省思的一面。而年届不惑的穷汉吴赖子则是一开场就扮演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四十岁了仍未娶亲,独自照顾老娘,蘑菇种得不好,还爱说三道四、弄虚作假和小偷小摸,可以说这就是本活教材——“不怕穷,就怕懒”,这些缺点也被巧妙地处理出了喜剧的效果,不讨厌反而有几分可爱,也从反面体现了东北农村人崇尚勤劳、踏实做人的精神。
第三,新旧农村女性形象的对比。
韩剧《我的野蛮女友》曾刮起一阵爱情喜剧的风潮,也成为了现代女性打破传统的表现,其实女强男弱的性格喜剧化匹配在中国从不新鲜。与传统观念中的温顺、贤惠、宽容、节制背道而驰,东北女性倒常常以彪悍、粗俗、直爽、热烈为特征,这些都在《村官过大年》的人物身上得以体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鸿运公司的女老总蔡宝华和土里土气的五子媳妇。他们一个是现代农村女性的代言,一个是传统东北女性的再现,前者时尚富有,肯学肯做,敢闯敢干,大胆打破传统熟人社会的市场关系,后者则更多以农村妇女的形象出现,是家里的一把好手,直率泼辣却不失几分可爱,展现农村女性形象新变化。可以说,关注新农村女性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复杂性是本剧的亮点。
第四,两个傻子形象的诗意化。
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花朵。”而东北民俗喜剧中的傻子形象又延长了这花朵开放的时间,他们不仅制造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也解除了人们的审美疲劳,制造了新的审美期待。跳秧歌且有口吃的顺子和整天乐呵呵的吴二婶就担当了这些重任。尤其是顺子,作为一个功能性的人物角色,他常常要承担传话递话这样的衔接任务,“唱不口吃,说话吃”,加上光溜头、小眯眼的外貌特征,更让这个人物显得越发喜感。在独特的东北文化中,审丑与喜剧是分不开的,二人转、东北小品和影视剧都呈现出“无傻不成席”的局面。东北喜剧中的傻子形象,让我们看到艺术表现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四、“喜”字当道,民俗特色真原创
剧中的“喜”得以呈现,离不开创作者们踏实创作的精神。深入民间,感受生活,进而表现生活,喜剧精神正是地道东北民俗文化精髓的典型体现,正是由于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作品才有了特色,有了生命力。农村题材电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影视品种,它不仅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影视题材,也是中国城市民众了解农村的渠道,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然而,当前真正的农民的话语在电视中常常是缺席的,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表现自己,更不用说表达对社会的意见和情感。通过艺术形式塑造新时期农民形象,表达新时期农民的理想,是肯定农民的主体性地位,重建农民性价值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而民间艺术真正的强盛之根源并不在别处,就在脚下的土壤,唯有下功夫把作品拍出真特色,才是所谓“原创价值”的体现。
注释:
①杨太.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5.
1.贾磊磊.中国农村电影中“出走主题”的嬗变[J].当代电影,2008(8):14.
2.吴菁,梅箐.当代中国农村片中的女强者形象及其文化解读[J].电影艺术,2005(2):97.
3.卢晓侠.东北民俗喜剧中“傻子”形象的诗学阐释[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3):113.
4.胡言会.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性”的价值重建问题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8(1):151.
5.许思友.浅论喜剧艺术的美学基本特征[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1):48.
6.贾磊磊.新中国农村电影的多维空间[J].当代电影, 1999(6):71.
7.姜学君.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东北农村题材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质[J].剧作家,2008(1):68.
8.秦绍栋.村支书是如何“炼”成的[J].乡镇论坛,2009(5):22.
(作者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6级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
本文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改革项目“从‘光影志’创作号谈全媒体融合时代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编号:2015J0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