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
2017-04-12刘曦
□刘曦
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
□刘曦
作为影视中的文化典范,纪录片承担着传递文化、解读历史或现实现象的责任,努力记录的是现在,努力再现的是真实的过去。电视纪录片选用真实性事件,侧重主体情感的表达,关键在于镜头视角的把握,同时注重个性化的展示。本文探究电视纪录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是怎样进行传递的以及为何电视纪录片能够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和内心的思考。
电视纪录片;纪实手法;真实
一、基础:真实性事件的选用
电影大师塔尔科夫斯基指出,导演的本职工作就是雕刻时光,将时间烙印在胶片上。雕刻技术的优劣在于是否能将主体刻画得惟妙惟肖,电视纪录片的优劣就在于能否将事实以合乎情理的方式流畅地表达出来。表达真实、雕刻时光,就是我们对电视纪录片的要求。其中,真实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体的真实性。现实事件是不确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纪录片显然不能将所有的含义都表现出来,但是如果对事件仅仅作单方面、一个含义的解释却也显得不足和片面,使得纪录片带上了强烈的倾向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模糊表达,将现实中事件的模糊意义重现于纪录片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真实。
时间、空间的真实。这里的真实性包括时间流程的真实、空间整体的完整、时间空间结合的真实。时间的压缩、空间的分解都会使得受众对于真相的理解大打折扣,而这种折扣对于视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来说是致命的。而时间空间的错误结合则更是纪录片的阿喀琉斯之踵,此类的错误在蒙太奇式的表现中更为常见。
二、侧重:主体情感的表达
画作最传神的往往是画面里主体的眼睛,对于纪录片来说,最能表达拍摄意图、提升拍摄高度的无疑是拍摄主体,而主体流露出的情感也可以说是整部片子想要传达的重要思想(这里的主体包含万物,不仅是人)。可以这样说,将主体的情感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纪录片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平民视角中的智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接受的信息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今天,媒体应该放下身段,尊重观众,多从最广大受众的角度看问题。以平民的视角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解读生活,用平民化的语言和视角组织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做到能让最广大的平民理解和认可。
《望长城》中的王向荣、《龙脊》中的潘能高、《三节草》中的肖淑明、《沙与海》中的刘泽远和刘丕成、《西藏的诱惑》中的摄影家孙振华乃至于《迁徙的鸟》中的鸟儿,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我们感动。感动正在于曾经真实地和我们处于同一片大地之上,在纪录片中我们知道了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梦想,我们感动的正是在面对自己梦想或是追求时他们那种不懈的努力与坚守,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主体的情感表达。《望长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相较于风景和人物,更关注平民的生活,从本质上记录长城周围芸芸众生百态,从而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二)情感释放的窗口——细节
那么如何表现主体的情感呢?把握细节最重要,细节镜头能起到丰富主题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细节极具表现力,它不仅能将人物此时动作、声音记录下来,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可以将人物的神传递给受众,人物或动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变化通常表现在他们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上,细节展示比解说词更有感染力、更能被观众铭记,这可以是一个画面的捕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定格。
《动物世界》以及《人与自然》中经常会出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物间的猎杀、捕食场面,过程短暂,真实而震撼人心。但同时,也会有动物夫妻间或母子间卿卿我我、缠绵缱绻的温情画面进入我们的视野,配合上赵忠祥极富感染力的声音解读,顿时让人感觉到了很多时候人类世界所没有的温情,这就是情感释放的优点,它所折射的是创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直抵人心。
三、关键:镜头视角的把握
纪录片艺术创造的最大空间往往在画面的各类镜头运用上,这里的镜头要求不仅仅是流畅和自然,更要求在视频画面处理上和同期声的加工上符合标准甚至于别出心裁、更上一层楼。此外,镜头就是纪录片的眼睛,从中可以窥见整部片子创作人员的艺术素质以及对整体效果的把控,运用多角度摄像,更加贴切地为主体和内容服务。
(一)空镜头:写意效果下的韵味悠长
空镜头一般来说有表现时间、介绍环境以及渲染氛围等作用,通过空镜头的运用,可以将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人物情绪结合起来,将受众带入其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甚者,还能引发受众的联想,衬托主体的情感变化。
例如《边城》中对于空镜头的运用,它对空镜头的运用对于纪录片来说仍然很有借鉴意义。空远、荒寂、凝寒,无声无息,却有热切的情绪从凝寒的画面里透出来,渲染了导演想要展示的湘西小城的环境。这些空镜头,没有人物,却是人们深层心理的暗示,很好地契合了中国画作史上的留白原则。
(二)长焦镜头:空间压缩下的重岩叠嶂
比起广角镜头拍摄的相片,长焦镜可以令背景的景物显得更大,这就使得纵深的空间被狠狠地压缩,距离被拉近,镜头的焦距越大,这样的感觉越明显。我们常常见到的流星、飞驰的车辆等都是长焦镜头的杰作,在激烈的比赛当中,长焦镜头也可以轻易捕捉选手的举动和赛况。视觉方面的压缩使得画面的虚实感很浓厚,这种独特的画面给人以新颖、曲折梦幻的感觉,同时构图也更加紧密,尤其在舞台等突出主体的场合,浅景深可以更加符合要求。
(三)特写镜头:纪录片的点睛之笔
特写镜头用来突出某些细小的、不明确的主体细微动作,在很多时候可以明确展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特写就像是作文里的排比句式、歌曲里的反复吟咏,有着明显的强调和抒情意味,是用镜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优秀的特写镜头,往往会打开人们审美记忆的窗户,在人们脑海里产生丰富的意象。在电视纪录片中最能展现导演审美意象的特写,具有独特的视觉吸引力,那些扣人心弦的特写镜头,常常能够触动人心。那些分辨率极高的优秀镜头,细致入微地分析出主体的面部特征,将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主体强烈的抒情力量。
四、提升:个性化的展示
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电视纪录片的意义同样在于此,记录不同主体的兴衰成败,传达斑斓的世间百态,见证社会的无情变迁。例如《望长城》这部纪录片,体现了个性化展示的方法和重要性。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人真正会讲自己故事的开始。《舌尖上的中国》等近年大热的纪录片都可以找到个性化展示的丝丝印记。
90年代初,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横空出世,一开播就好评如潮。有学者说,它真正做到了返璞归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则称其为“一场荧幕上的革命”。这部片子采用的纪实手法给当时观念落后的中国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因为它做到了与众不同,别人都来模仿它的个性化手法。
剧组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相互搀扶前行的镜头并未如往常般剪掉,与王向荣母亲的大段对话保留了下来,寻找王向荣的艰辛过程全部体现在了片子中……这些取舍的选择,体现出了纪录片的本质、真实与保存时光的意义。
纪录片中主持人的定位也是该片的不同之处。主持人是事件与观众之间的中介,他的声音既能参与事件的进程,又能随时面对面与观众交流。之前的纪录片还是没有摆脱主持人播音员化的做法,《望长城》剧组尽可能重现主持人的作用:在纪录片中,主持人就像是一个导游带着观众体验,又像是一个线索,跟着主持人能够挖掘出许多不同的故事,他带着观众感受长城两边的人情冷暖。镜头跟着主持人一路探访,“寻找王向荣”“夜访古城堡”“点烽火测试狼烟传信速度”等逐段展示出来,长城的古老厚重、长城对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影响、长城两边的百姓的生活状态一并展露无遗。
五、结语
作为影视中的文化典范,纪录片承担着传递文化、解读历史或现实现象的责任。虽然纷繁复杂,但一直推陈出新,努力记录的是现在,努力再现的是真实的过去。通过现实的真来揭示生活中蕴含的道理,给受众提供一个品鉴生活的平台,产生一种真实的人生感悟或是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是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所能带给受众的真实体验。
1.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文.世界纪录片精品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朱靖江,梅冰.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