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2017-04-12边莉
边莉
(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边莉
(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增长强劲,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特区、国家高新区、乡镇企业等形式。文章通过对深圳、浦东、西安高新区、东中西部乡镇企业这几种工业化发展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将农村工业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结果对比,目的是寻求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地区高效开发、稳健增长、生态环境良好提供决策参考,使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并进。
农村工业;工业园;乡镇企业;城市化
农村工业化是使农村地区的工业收入在农村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定比值,农户收入的来源包括从事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农村工业化也有不断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是区域内工业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乡村地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增长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寻找农村工业与城市化和城市工业三者间内在的联系,必将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使农村与城市携手共进,优化各种资源配置,谋求资源节约和生产富有效率的高层次产业结构的形成方式。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工业迅速地发展壮大,据农村工业与城市化的密切程度,大致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模式。
一、渔村变大都市——深圳
1979年前,深圳还是广东的一个边陲小县城宝安,与内地很多地方一样,主要产业是打鱼和种田。1978年全县总工业产值6千万元。2012年深圳蜕变为闻名全球,令国人自豪的世界大都市,人口超过千万,本地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大街上高楼林立,人群川流不息,当华灯初上的时候,市区处处灯火辉煌洋溢着勃勃生机。深圳的沧桑巨变,使昔日宝安县周边的众多渔村变成了如今的深圳市区,昔日的渔业和农业早已被高科技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取代。深圳所有农村变成了大都市市区,是我国首个不存在农村的城市。深圳的改革发展经历,有助于研究农村产业向城市高科技产业转型跨越的途径:
(一)地理优势
深圳的地理环境非常优越,是国内唯一与香港紧挨着的城市,是香港入境的必经之路。深圳面积约2千平方公里,地形较为平坦,低丘陵地较多,间或夹着平缓台地,西部沿海散布着平原,河流从市区穿流而过。该市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约22°C。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鲜花怒放。深圳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与南海和太平洋相望,适合发展旅游业,周边分别与香港、东莞等为邻。深圳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优势是深圳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1979年3月中央政府决定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同年11月广东决定深圳为一级省辖市。次年被批准为经济特区,开始书写辉煌篇章。1981年深圳荣升副省级城市。1988深圳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特区政府被赋予立法权。特区享有各种优惠政策和管理权,使得特区政府能够敢想敢干和先行先试,确保了深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急先锋。
(三)渔村成为工业区——蛇口模式
深圳首个工业区诞生在蛇口小镇。1979年的蛇口镇只有一个晒鱼场,老街上有两排曲折而且破败的红砖瓦房,街上行人稀疏,绿头苍蝇嗡嗡乱飞,一派荒寂的景象。当时蛇口镇只有渔民、农民和蚝民,全镇大约有一千人,有十多家小杂货店,一所渔民小学,有七八个人进餐的公社食堂。在这样的条件下,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用了3个月时间,率先将蛇口一块不到一公里的荒坡建立了蛇口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建工厂和货运码头,并接通了国际微波。600米顺岸码头是蛇口第一批基础设施的重要项目,码头的快速建成为蛇口腾飞插上了翅膀。在短期内,蛇口镇具有了现代化工业小城的雏形。这也是深圳众多渔村成为工业区的缩影;招商局解放思想,在蛇口工业区土地面积、出租方法、水电使用、招聘劳动力以及出入境管理方法做了大胆尝试。曾经默默无闻的海滨小镇——蛇口,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史册的重要一章;1980年8月广东特区管委会利用部分地方财政和银行贷款,参照蛇口工业区模式,在罗湖区约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建了银行、购物、住宿等设施为外国商人服务,将获得的利润进行工业区园区基础建设,解决了工业区建设资金问题。这种筹资模式为“珠海、汕头”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1.铺摊子起步阶段。深圳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土地、税收、外汇管理、出入境管理。通过发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独资、合作经营、租赁等形式的外向型经济吸引大量外资。从1979年起的30年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200亿元,这些外资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圳的发展始于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建成使用后,紧接着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罗湖和上步城区、蛇口和赤湾等港口陆续建成,又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随后文化事业跟进,办深圳大学和图书馆,制定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创新了特区管理体制,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发展壮大阶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好的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深圳涌现出一批类似华为、中兴和腾讯的明星企业[1]。1986—1992年深圳特区向外向型经济转型,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修建港口、通信设施、高速公路和使用清洁的核电能源。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内联国内企业,弥补生产要素的不足;和中科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为高科技发展提供空间;创建沙头角和福田两个保税区;发展外贸骨干企业、转口贸易、远洋贸易;开放妈湾等3个口岸,深圳机场建成使用;建立了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国企改制、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公务员制度试点、劳动合同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1992—2002年期间建立了现代化市场体系包含交易、技术、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一系列制度;高科技、物流、金融成为该市产业的核心。
2004年深圳率先城市率达到100%。随着总部经济和跨国公司的涌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的支柱。该市成为出口最多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华为、中兴、腾讯等IT大公司,每一家在深圳成长起来的世界级企业背后,都有无数人才支持。同时,涌现出许多著名品牌和能够独立创新的中小企业。
3.走自主创新之路。2010年特区投资百亿元支持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迅速扩张并具有一定规模。为了培育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调动更多生产要素,制定知识产权标准战略并引进重大项目,致力于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标是2015年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6 500亿元,而且分别约占到产值的1/3。深圳将成为我国生物产业和新能源基地、东南亚最发达的互联网产业基地和低碳城市。
在增强科技研发能力过程中,更多明星企业出现在三大产业。马云、李彦宏等企业家到来,政府拿出巨额资金支持引进科研机构和项目、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落户。2009年国家批复深港地区为“五大中心”:全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4.城市化建设成果。在短暂的数十年里,深圳往昔的小渔村都已经难觅踪影,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国际大都市。深圳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和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她是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传奇。如今,深圳海陆空口岸众多并通往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发达的基础设施。深圳市的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首位。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郊区城市化
相当数量的高新区是建设在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利用紧挨着大城市,在获得人、才、物、信息、交通便利、城市服务功能的延伸,郊区地价相对低的有利条件,促进自主研究和创新,是一大批代表先进科学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并聚集了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使企业科技向高端攀登,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区域。2014年国家高新区总数114家。浦东和西安高新区是此类模式的缩影。
(一)浦东
1.区位优势。东海之滨的浦东,面对一望无垠的太平洋,紧邻我国工业基础最雄厚的港口城市上海,北倚人口稠密的长江三角洲,拥有百公里海岸线的优良深水港,气候宜人。浦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浦东一开放便发展速度令人炫目,如今浦东是上海快速发展的发动机,成为新上海的象征。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时,浦东开发办附近就是郊区一望无际的农田和芦苇荡。现在这里是著名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高楼大厦直插云霄,数百家中外金融机构云集于此。浦东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开始运作。
2.政策支持。1990年4月我国政府作出了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定。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2000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成立,五年后国务院批复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政府在众多领域给予浦东先行先试政策。浦东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以市场配置资源要素为突破口,率先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培育证券、期货、产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使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人才得到满意的服务。
3.高新技术的带头兵。浦东从产业链高端切入,以发展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为特征,以园区经济为形式,现代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得到体现。张江工业园具有生产我国一半以上集成电路的能力,并且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临港工业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素组团现身浦东。浦东优先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勾勒出支撑现代化港口城市骨架和吸引投资的热土。
(二)西安高新区
西安虽然属于西部内陆省会城市,但是西安高新区的成功实践显示:内陆城市的高科技发展也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宝贵的发展经验可以与其它内陆城市共享。
1.区位优势。西安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和闻名世界的古都。这座西部特大城市也是西部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每天来往飞机400多架,往返于国内和国际各大城市,构成立体交通网络。西安高新区距火车站7千米,距机场20千米。西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教育文化发达使得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能够汇集于此。
2.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西安以建成“中西部最大的总部基地、科技创新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奋斗目标。产业选择为处于产业链顶端、高价值和高科技的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服务业;西安国际软件园以成为国际知名度高的软件外包、商业流程外包、软件企业集聚区和IT人才培育基地为己任,正在向世界一流软件加工和出口基地迈进;通讯、汽车制造和电力装备、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加工等集聚在相关高科技产业园区内。
3.发展成果。1991年3月西安高新区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高新区,现在已经是中西部经济规模第一、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园区。各类人才聚集的中西部智慧高地,中国软件之都;高科技园区先进靓丽,成为西安新的旅游景点和古都新城区。高新区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地区”之一,被市民评为西安市的骄傲,在2006年该区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创意的基地之一。
三、东部地区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目前乡镇企业的许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较高份额,其中服装、中小农具、砖瓦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日用消费商品更是品种多样,活跃城乡市场。东莞电子、宁波的服装、义乌的小商品成为知名品牌,并走向国际市场。我国东部成功的乡镇企业集群模式大多是中小企业,主要产品是服装、鞋、儿童玩具、小商品、小电器等。多数生产企业具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属于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类型。一些郊区乡镇企业与邻近市区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成为分工协作的关系,为国企生产服务。其中成功模式的代表有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和温州共有特点: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有经商的传统文化,自然条件良好。
(一)苏南模式
1.苏南地区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组织多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并任能人担任企业负责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阶段,政府在短期内集中各种力量,应用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成长壮大,使得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领先。苏南地区大中城市密集,乡镇企业一开始就与城市经济密切关联,与城市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拾遗补缺为城市经济配套。在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上,以传统的社队企业为基础,以乡和村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户办、联户办的形式。苏南模式曾经创下了占全省工业产值2/3的记录。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太湖水污浊发臭等严重污染的问题。
2.苏南模式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投入巨大资金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并改善基础设施。将城市进行类公司化运作,以城市作为品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主要是应用土地和税收优惠吸引外资,通过加大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增速,使得地方GDP和财政收入上升。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经过10年发展,相当于1993年苏州全年生产总值。昆山工业园区成为台商投资的乐园,苏州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等成为新苏南模式的典型。目前苏州有多达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此投资,兴办技术先进的制造工厂和现代服务企业。各种园区由于离苏州城区较近,逐渐发展成为漂亮现代的新市区。
(二)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温州地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主要形式生产服装、鞋、眼镜、五金机电等小商品。由于此类产品的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适合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加工。温州不仅产品多种多样而且成系列化生产,并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流通,配置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国建立了市场网络。经营方式逐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健全。温州人足迹踏遍全国,许多商品畅销国内市场并走出国门,全民创业使该区经济飞速上升。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引导,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温州商人急功近利,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不良后果导致失去市场。温州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得遍布温州的河流受到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温州政府加强宏观指导,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市场经济步入健康轨道。温州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私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推动资本跨区域流动,到国外兴办企业;促进家族企业规范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温州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开创未来。
四、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
我国中部与西部乡镇企业的质和量与东部有很大差距。据相关统计资料:1995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整个农村社会增加值56%,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约占2/3以[2]上。从1880—1994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差距[3]扩大了近百倍。全国乡镇企业产值的1/3来自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高山多、平原少,决定了交通发展不能与平原地区相比。多数资源储存在中西部地区,该地区乡镇工业企业中属于重污染行业的约占九成,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乡镇企业占的比例更高。据山西省统计,1993年乡镇企业的数量与地区矿产资源多少有直接关系,在无矿资源的县乡镇企业的个数不及资源富集地区的2%,采掘业和原料工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2/3。由于资源型乡镇企业地处乡镇,取材于本地资源,起步阶段资金短缺、不仅技术处于低水平而且设备简陋,基本是土法技术操作。而焦化厂、冶炼、电解铝、铸造、建材、玻璃等此类重污染企业的行业利润占到总产值的1/4,因此发展极快,而此类企业大多位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区位较好和环境好的地区,造成的污染和危害更大。一座小造纸厂使整条河流黑臭,一座石灰窑使整座山的植被凋零很常[4]见。这些重污染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措施,生产废弃物随处乱放,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工业废物和废水排放造成农村池塘鱼虾死亡,烧石灰损坏果树,机械噪音扰民,纠纷事件增多。由于像小煤矿、小炼油、小火电等类型的小企业,技术要求不高而且成本低,只要地下有资源,谁都会干,本小利大,先天不足只能生产低级产品。例如小炼油厂只能生产汽油、柴油、重油,生产乙烯的技术就达不到,而且产出率低,还可以当作工业原料的废弃物和废液被扔掉,不仅破坏和污染环境,而且成为浪费的资源。山西省孝义的煤矿发展可见一斑,2001年孝义市煤矿有360多座,遍布全市山间沟壑。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煤炭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使得环境恶化,到2005年因采煤导致的土地塌陷面积约占全市的1/5,5万户居民的住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上亿吨煤矸石堆积占用了大量土地,煤矿“三废”排放给城市罩上了丑陋的灰黑外衣。2008年50个村因无煤可采而关闭煤矿,土地塌陷不能耕种荒废,村民无地可种失业。孝义由于资源枯竭被迫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中西部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如下: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
第一,地理环境偏僻。很多乡镇企业处于地理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区位劣势必将变为竞争劣势。“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模式导致企业布局分散,不能够形成较强的聚集效益和区域的竞争力。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都要到外地,原材料涨价或运输成本提高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第二,市场经济下竞争加剧。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外部环境中快速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断地在改革中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加强,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公司及跨国公司不断涌入我国市场,乡镇企业面对更多和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生存竞争愈趋激烈。第三,远离城市的各种市场,生产要素配置难,人力、资金、技术、信息获得困难。
(二)乡镇企业的自身内部素质不高
第一,企业不仅管理落后而且人才短缺。乡企管理者大多文化水平低,技术和管理层次低,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的少;政企不分且产权模糊,缺乏有效健全的机制导致持续发展能力弱。第二,资源型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简单落后,没有能力精加工和深加工,几乎不考虑污染治理,属于末端产业型企业,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企业寿命短并且转产频繁,缺乏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处于模仿阶段。城乡企业没有形成互补的分工协作关系,在竞争中乡镇企业处于劣势。乡镇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价格和附加值低。第三,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不平衡加剧,东部地区的乡企规模、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等都明显超越中西部。第四,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乡镇企业一直是粗放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低导致宝贵资源浪费。尽管1999年秋,国家已经对“五小企业”实行了破产关闭政策,但是随着产业的梯度转移,一些乡镇将城市迁出的污染企业引入,作为振兴乡镇工业的主要力量。有些乡镇把降低环保要求当作招商引资的条件,农村污染面扩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三)乡镇企业的新发展
乡镇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产业层次不高,企业集群发展难。集群规模较小,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占的份额较大,高科技产业不占优势;多数集群产业位于产业链下游。产业集群需要整体规划和引导,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分工协作。第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较低,技术人员少,自主品牌少,技术进步和品牌带动效应没有显现。第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需不断完善。促进形成产业集群的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物流、信息和科技等服务能力需不断提高。
五、各种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转变,增加自主研发能力、产业链高级化和高附加值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所以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出现更多类似深圳、浦东、西安高新区这样的形式。通过各种发展模式的比较,寻找落后模式与成功模式之间的差距,必将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区位比较
按经济区位比较,城市近郊区>中郊区>远郊区,远郊区区位最差。城市外围例如城市近郊区的工业园区可以方便地得到城市的各种服务,工业园区逐渐发展为富有魅力的新城区。新老城区之间很少夹着农田和村庄,实现无缝对接。这也是大中城市在资源配置中强大作用的体现。浦东与西安高新区与深圳都具有区位优势异常明显和交通便利特点,浦东和深圳是港口,拥有廉价发达的海运条件,而且深圳毗邻香港,成为吸引港商投资的最佳地点。区位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偏远地区乡镇企业的劣势区位直接导致生产和服务方面的各种不足。
(二)生产服务体系
浦东和西安高新区紧挨大城市,挨着经济巨人,可以直接利用大城市高效的服务系统,通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苏南模式一开始就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拾遗补缺与城市工业配套。新苏南模式中园区经济发展迅猛,奋起直追浦东,农村工业化转型升级为城市工业化。苏州多个园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与张江工业区和西安高新区比肩。由此可见,没有大城市强大的系统化服务,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成功的,产业高级化也缺乏足够动力。中西部乡镇企业则处于深圳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多数乡镇企业区位差,远离城市而且通过自己的力量很难发育出城市具有的各种市场和基础设施,所以乡镇企业的生产要素无法通过市场高效配置,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获得难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规模限制
温州是以小商品生产为主,不受企业规模限制。家庭作坊生产反而比大工厂更灵活,更能适应市场。中西部乡镇工业以重工业和资源型企业为主,此类产业分工协作性强,技术和设备要求高,企业只有达到经济规模,生产技术和产品才能具有竞争力,大企业生产更具有优势。这些原因导致中西部资源型乡镇工业徘徊于落后产能的边缘。
(四)生产形式
与工业园区相比,中西部乡镇工业点多面广增加了改善生产环境的难度,再加上地理环境和区位劣势,各种物流和服务设施的改善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鼓励乡镇企业向城市周边工业园区集聚,农村多余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园区流动。逐步淘汰落后低效率的小企业,取而代之高效率的大企业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中小企业;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要集聚各种类型资源加工企业,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城市为企业提供系统化的优质服务,改变资源型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六、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对策
(一)企业向城市近郊产业园区聚集——近郊城市化
提高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质量必须改变企业小、多、散、转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渐集中形成工业片区和企业聚集区。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聚集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不断地向城市郊区工业园区集中。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也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企业小多散、技术差的状况将改变。
第一,大力推进市县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使中小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发达省区的实践表明合理布局规划的工业园区不仅能够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中小企业,而且可以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区域工业优化。城市近郊区产业园区很容易得到城市服务企业的服务,这样即能够促进城市服务企业发展,环境优美的近郊产业园区建设也加快了城市的发展速度。第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具有优势,通过与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或分工协作,使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扩散,替换中小企业“小散差”、过度竞争等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健全中小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对技术差、环境破坏严重的中小企业依法关闭。第三,构筑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不到足够的服务和支持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小企业不仅需要优惠政策也需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援助等多种服务,需要有相关的服务机构和组织。第四,借鉴国际发展化工产业的经验,规划并兴建化工产业园区,化工园区要位于交通便利的区位,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乡镇化工企业集中入园实行统一管理,将污染控制在园区范围内,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引入环保企业对污染物集中治理,使资源能够高效循环利用,解决化工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第五,西部地区是我国许多河流的源头,保护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尽管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是通过以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资源型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工业化的路子必将越走越窄。中西部农村要大力发展对环境破坏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业、旅游观光业、现代节水农业、果树种植业等谋取地区内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以城市工业化高效配置农村劳动力
长期以来,提起农村工业化,人们总会联想到苏南、温州、义乌等,而深圳、浦东、西安高新区使大面积的农田变成现代美丽的新城区,产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深圳农民早已全部成为特区市民。特区和高新区不仅为高端人才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也为低端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来自各地的打工仔在这里追寻人生的理想和价值,从乡村来到大都市的空间改变,也伴随着人们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一系列变化。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的数量一直在增加。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亿人[5]。其中62%是外出农民工。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的比例高,农民工数量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本地农民工比例高,其中外出者八成以上省内务工。中西部农民工主要是出省务工。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的40%[6]。农民工平均年龄37.3岁。2012年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占总数的65%[7],县级市以上(包括县级市)务工约占88%,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超过两千元[8]。2013年农民工2.69亿人,外出农民工1.66亿人。2015年农民工总量2.77亿人,外出农民工中的66.3%流入地级[9]以上城市,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农村精壮劳动力多数在城市就业,大中城市提供了大量身体好而且技能简单的岗位,像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仓储快递、交通运输、家政服务、制造业流水线的简单技术工人、建筑业等。大部分农村这些行业不需要或者不存在,也可以说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地区这些行业盈利太低,无法生存。
(三)加强偏远地区生态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很艰巨。多数偏远地区是贫困落后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偏远地区的村庄和人口减少,在弃耕的土地上发展劳动强度低但收益较高的林果业经济,植树种草也可以增加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碳汇,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可以美化环境,并有助于这些地区的生态植被快速恢复,使生态环境向良好迈进。
(四)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
我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引起的空气污染不时地干扰着生产和生活。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参会国家一致认为——低碳经济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选择路径。而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需要相关产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将污染源头控制并且治理、把生产的整个过程监控起来,对产品的能耗与污染进行目标管理,实现“绿色GDP”核算,这样可以减少工业废弃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高效地使用能源与资源,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国人口多使得人均耕地数量少。农村劳动力向技术工人转变,向第三产业转移不仅是我国产业结构由粗放向集约转型,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需要,也是农民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如何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学者研究的一个难题。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大,可是有些地区例如沙漠和高山地区等不适宜居住,导致有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更大。不适宜居住的地区适合工业企业生存吗?但是宜居地区适合企业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城市的不断扩张,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逐步成为外来人口的落脚点,随后城中村被改造成为城市社区。有关数据显示偏远地区的人口和村庄数量在减少。由此可见,经济活动不可能在国土上均匀分布,无法消除地区间气候地理的差别是导致地区差别存在的原因之一。
房地产市场的信息表明,一线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是因为人和产业不断涌进,住房供不应求。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价格低而且滞销,偏远和低价值的地产项目有较高的空置率。是否可以得出一二线城市应该成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支柱?那么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技术开发区?
鉴于此,制定有关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工业园区要做好外地职工的服务工作,加强配套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圈的深层次发展,重点城市圈要高标准规划;加强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布局,增强城市圈外围地区的经济实力,扩大城市经济的辐射面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显然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地区内经济活动和各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集中而形成的城市群不仅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一大趋势。提升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在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中显得非常关键。在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大城市群务工或工作已经成为大城市群的特征。
[1]深圳产业结构调整斥资百亿推进三大新兴产业[EB/OL].http:// www.wzlib.cn/ztsjk/wsqk/201008/t20100820_90.
[2]侯志强.我国乡镇企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8.
[3]乡镇发展定位范文十篇[EB/OL].http://fw.wenku1.com/article/ 13464472.html.
[4]庞少静,2003.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控制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4):39-40.
[5]人力资源蓝皮书_百度文库[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 13603d62cc175527062208.
[6]夏静雷,张娟,2014.新时期我国农民工若干基本特点探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5-85.
[7]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www.gov.cn 2013.05.27.
[8]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www.gov.cn 2013.05.27.
[9]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finance.chinanews.com/gn/2016/04-28/7851608.shtml.
(责任编辑:D校对:R)
F320.3
A
1004-2768(2017)03-0040-06
2017-01-06
边莉(1970-),女,山西忻州人,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