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一得,也要得法

2017-04-12徐静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桑娜表达方法标点符号

徐静娜

【分类号】G623.23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使用教法,常常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一课一得热点话题下,如何有效落实,如何让学生有收获呢?我想谈谈自己对此的理解和想法。

一、紧扣目标

我们知道《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我们尤其要把握住学段目标。同一组课文还要紧扣住单元目标。一篇课文则要在围绕单元目标的前提下提炼核心目标。

如高段的阅读目标: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里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我认为它就是高段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五下第四组课文单元目标是:抓住令我感动的地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其中《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则是:通过前面三段的对比阅读,体会相同的写法。(都是叙事、抒情交织,把现实情景和往事相结合)《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表达老班长舍已为人的写法,并关注不同时段老班长的外貌、神态,来体会这种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在以后的描写中注意适宜性。《桥》这篇课文,重点核心目标则是学习小说的典型特点:环境描写的衬托、出乎意外的结局,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学习小说。《梦想的力量》重在理清文章的顺序,层层递进,并在遣词造句中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具体写清楚事件的。

从学段目标到单元目标,再从单元目标到课文目标,紧紧扣住核心目标来展开,来制定。

二、懂得取舍

(一)只取一点、重点落实

细读各类优质的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教学内容却差异多多。所谓的“同课异构”的“异”,多半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差异上。教师解读教材的角度不同,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取舍的“扑朔迷离”。

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的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到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以及拓展训练等,但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有教学内容上的取舍。

我们不贪多求全,只取一点,重点落实。如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围绕一个重点词“高傲”来写,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鹅的高傲,采用“看贬实褒”的表达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又如《月光曲》于永正老师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扣紧“联想”,先是画出第九段描写联想的句子,引导发现有无联想的区别。

(二)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也就是我们说的吃准学生。如五下第七单元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知道学习人物的课文,我们要感受其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的表达手法。由于学生在五上年级“父母之爱”和五下“中国古典之旅”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写人”的读写经验和知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已有的读写经验和知识与本组学习相结合,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中要以人物描写的语言为依据,从人的具体材料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

又如我校去年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考级的活动,其中有一篇是《笠翁对韵》。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真的挺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了《一东》进行了梳理。因为《一东》中的内容与大自然的现象有关,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有规律可循,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全能发现,从而利于学生产生兴趣,方便记忆。

说到学生的差异性,我想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开博客、编小报等做法,对于我们农村娃来说很多都是不现实的,我们还没有达到家家有电脑,父母都有文化的境界。因此,管老师的做法很多我们只能感叹、羡慕罢了。

说到学生的差异性,我还想到了刚工作那年,我经常是照搬教参书上的教案直接拿来上。那时我就经常会产生困惑,明明是出自名师的教案,为什么我上的效果就达不到呢?殊不知我根本就没考虑过学生的差异性。别说不同地区的学生,哪怕是不同班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各具差异。

三、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语出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释义为: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一堂课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我认为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考虑的问题其实很明了: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学最有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围绕“学生学”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法,灵活运用,才学有所得。

上学期骨干教师评选,我选择了六上年级的《穷人》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在落实教学目标:从描写桑娜的心理中感受桑娜的忐忑不安时,我发现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集中体现在9到11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非常有特点,有很多细节的描写。我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1.抓关键词语,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以及动作的描写来揣摩并体会人物的内心。2.关注标点符号。让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表情达意,从而引导学生在我们描写人物心理的时候,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更能真切地塑造人物形象。3.人物心理活动非常矛盾、无序、反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排序的问题,从而也能很好的体会人物的忐忑不安。从而顺势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仿写。文章第8自然段写了桑娜作出决定把孩子抱回了家,但是她抱之前想了些什么呢,又为什么抱呢,文章对她内心的描写却是空白的,文章中只有这么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温馨提醒:请同学们学习9到11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恰当使用标点符号,并结合上下文的理解,写一写桑娜当时的心理。

我把学生写的话进行投影供全班同学评议,可以发现描写非常细致。能把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标点符号运用的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很好的把握住桑娜此刻的神情、动作,刻画出一位善良的妇女形象。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能进行仿写,学以致用了,就是“得”。

又如五下年级第一篇课文《草原》,学习第一自然段,我们通过品读、想象画面等去体会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学习作者直抒胸臆和精笔细描这种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并读写结合,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色。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走着走着花开了,但是我们可以让“一课一得”的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只要我们能正确的把握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是让学生“学过了”更要“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聚沙成塔的。一课一得,也要得法,也重在得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2、“一课一得”与“教学内容取舍” 杂谈 葛丽

猜你喜欢

桑娜表达方法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穷人》梗概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桑娜一家“穷”吗?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达感谢
标点符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