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教学探索

2017-04-12张开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微课教学信息化

张开宏

摘要:信息化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微课教学正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产物,自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以来,吸引着教育界的强烈关注,并引起巨大反响。微课教学把知识的教与学放在课外,把问题解决和知识运用放在课堂。在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微课教学,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C951

在信息化浪潮激荡的今天,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课堂,受时空局限,且灵活性不强,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要。传统课堂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受课堂时间的制约,很难兼顾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等方面的需要。在信息化时代,微课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

一、微课教学功夫在课外

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学在课外。读者不禁发问:“没有老师的教,学生如何学?”这就要借助教育信息技术,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老师在课外提前录制好相应“微课”,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二是学生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课前自由学习“微课”。无论是老师录制微课,还是学生学习微课,师生在课外都要下更多工夫。

制作微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笔者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微课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到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内容。笔者搜索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各种传统节日图片、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等。依托这些材料,制作的微课丰满多彩,形象生动。利于吸引学生学习,易于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课外学完微课,老师如何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呢?为检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微课学习效果,笔者在微课之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作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沉重的负担。这种观点说明( A )

①人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②人们要把传统文化化作养料吸收。③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观点。④人们不要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这道题目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启发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

二、微课教学关键在课堂

既然师生在课前通过微课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那么课堂岂不是无事可做了?课堂不仅有事可做,而且十分重要。学生通过微课主要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突破、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情感升华等都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解决。可以说微课教学关键在课堂。

(一)、答疑解惑,突破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疑惑,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也是有限的。答疑解惑、突破重难点,是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笔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课堂教学时,为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进行了这样设计:一是问题抢答。

·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中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哪方面继承?

· 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 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二是判断抢答。(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 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 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说明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答疑解惑、突破重难点。老师课堂解析学生提出的代表性问题,直接录制成微课,供其他学生学习,省去重复解答相同问题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微课教学,老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1.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是衡量学生是掌握、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通过归纳、概括,进一步把教材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

笔者在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堂教学时,请学生概括什么是传统文化?

其中,有位学生这样概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历史性),并保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承性),具有“相對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的文化。

这位同学对传统文化的概括,相比教材而言,加进了“鲜明民族性”这个特征。笔者认为,这比教材的表述更全面、合理。因为,教材对传统文化的表述没有“鲜明民族性”这个特征。

2.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笔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堂教学时,给出了下面这则材料,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

结合上述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教育的?

学生小组探究、充分讨论辨析之后,正确认识到传统教育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坚决反对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

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合作探究、辨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升能力,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知识内化,情感升华

传统课堂受时间的限制,除了知识传授外,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而微课教学,老师在课堂上留有时间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材举例“乡愁”,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是本节课升华学生情感的绝好时机。但情感不是说升华就升华的,老师要及时的营造升华情感的课堂氛围。

笔者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朗诵视频,在视频中有海峡两岸的图片和思乡音乐,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

为什么浅浅的台湾海峡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为什么乡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有何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充分讨论,积极思考回答,对“乡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有了深入的认识。

首先,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个由家到国、由小到大的升华过程。作者由对母亲的思念升华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这里的乡愁已经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上的乡愁了。

其次,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不论华人走到世界的何方,心中的这份“乡愁”,即对祖国的强烈思念永不褪色,永远是那么的炽烈。

结语

微课教学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网上学习,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优秀的师资通过网络得到共享。学生在课外学习基础知识,老师在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微课教学正是教育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其生命力和优越性虽已初见端倪,但目前尚处在探索实践阶段,其发展任重道远。微课可谓名“微”位不“微”,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实践。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微课教学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