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2017-04-12郭传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在实地调查广西生态体育资源优势,分析广西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开发广西生态体育资源。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经验,探索并构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生态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FTY001);广西高校科学研究课题(KY2015LX595);

高校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职责。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正进行一场革命,即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关键,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操作,是联系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1]。要使高校体育教学走出困境,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和促进高校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展开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运用生态学、文化学和体育学理论,在广西“生态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高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广西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

1.高校体育的新模式——“生态体育”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是指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达到对人肉体和心灵的双重锻炼,在汲取大自然的精神和力量的基础上,激发人热爱体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培养人的适应力与生存力[3]。生态体育理念蕴藏着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灵活性、自我性、民间性、娱乐性、健身性和自然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限制,展现了现代人一种全新的体育需求和运动理念,增添了体育教学的活力和生机,是体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3]。

“生态体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并能与时俱进,满足了当今学生的各种体育需求,是一种创新、可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郊游、登山、拓展、骑自行车等新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的惯例,解决了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问题,丰富了体育课堂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运动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

2.广西构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先决条件

2.1广西自然资源优势

广西大部分地形是喀斯特地形,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域和环境优势,使得广西拥有丰富的山地生态资源、水体生态资源、地质地貌生态资源、森林生态资源以及沙滩生态资源等,给“生态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

广西共有森林旅游资源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优越的森林生态资源可以开展素质拓展、野外生存、探险、远足、踏青、野营等体育项目。森林还有“天然氧吧”作用,在森林中进行各种健身锻炼、散步、休息,有着特殊的健身养心功效。

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水体生态资源可以开展游泳、潜水、划船、漂流等体育项目。如柳州已开发柳江,建设了水上运动基地,开展帆船、游艇、摩托艇俱乐部等一批水上运动设施和项目。资源建设了五排河漂流、岑溪白霜涧漂流,昭平七冲红石峡谷漂流等。

山地丘陵错综分布全区,山地对于开展登山、攀岩、蹦极、定向越野、山地探险等新兴的体育项目提供了条件。喀斯特地质地貌生态资源可以开展旅游探险、观光考察等体育项目,现在广西很多高校开设社会体育和体育旅游专业,这些专业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利用广西独特的地理生态优势,开展如山地探险、旅游项目指导等特色课程,结合广西生态环境,培养具有地区优势和地区特色的体育人才。

广西近海,除了传统的游泳、玩沙、日光浴外,还有沙滩排球、沙滩休闲与健身等。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既丰富了体育资源,又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获取多种体育技能。

2.2. 人文生态资源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区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侗等12个民族,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如壮族的铜鼓舞、扁担舞、绣球舞、芦笙舞等;瑶族的长鼓舞、铜鼓、打陀螺等;苗族的芦笙、;侗族花山崖壁画等,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的瑰宝,为广西开展生态体育提供了条件。

目前查遍广西高校,几乎所有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都进行了改革,增添了地方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如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系专业课程设有高脚竞速、珍珠球、板鞋、抛绣球等项目,大学体育设有毽球、跳竹竿、花样跳绳等,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些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系设有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抢花炮、舞龙、舞狮、抛绣球等项目,参加区里民运会多次拿奖,是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广西科技大学开设舞龙、抛绣球、旅游指导等项目;有的学校开设两三个项目,如柳职院等高职院校的大学体育等。广西高校体育课程民族体育内容的开设,既满足当地学生的体育需求,同时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有利于民族生态体育的健康发展。

文化传统与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开展生态体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广西多民族聚居,拥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竞技游戏与游艺活动,这些民间文化艺术是很好的体育活动素材,为广西高校开展生态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构建“生态体育”的助推器——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困境

在体育教学研究中发现,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直是體育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出现,给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体育课不在固定课堂或田径场,只要有资源,能开发学生体育技能,都可以开展体育课。如漂流、野营、拓展等,弱化高校体育场地的局限性。它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为高校的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二,在学校中开展“生态体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生态体育课堂,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校体育发展。

3.1. 传统教育观念的误导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是以传统教育观念为主导,优先突出专业技能,体育教学要求以“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主,兼以学习其它喜欢的运动项目。长期以来,传统专业观念在多数体育学生中已留下深深的印记,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全用在专业技能学习上,如篮球、足球、田径、健美操等方面,对非专业的课程,如心理学、写作、计算机等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4]。这种单一片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因材施教”的缺失

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和运动训练,实施—个教学质量标准。这对于高校学生,尤其体育专业学生,他们身体素质各自不同,技能水平存在差别,对体育需求、技能学习有所差异。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对学生运动需要的差异性重视不够[5]。体育教学中盲目套搬、套用常规体育教学模式和竞技运动教学模式,最终会导致偏离教学基本目标,使高校体育陷入两难困境。

3.3. 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说是进行改革,但改来改去大多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进行,只是展开各自体育课程的局部优化。体育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的调整等浅层次上。对于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媒体使用、场地设施等有所变化,对于学生体育需求不做考虑,与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等关联不密切,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有的甚至相反。这种片面的教学造成了高校体育课枯燥无趣,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普遍[6]。

4.高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校生态体育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和实践。

4.1 建构生态体育课程

面临全球生态的变化与破坏,保护生态成为人类的重要任务。现代人必须有生态观念,教育界教育学生保护生态,保护人类生存家园。首先,革新课程,开设生态课程,真正让生态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心理,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切身领悟、感受、运用生态带给我们的生活享受。现在广西许多高校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设置了生态体育课程,如森林探险、漂流、沙滩气排球等;其次,在高校构建生态体育课程体系,将生态资源融入体育教学,有条件地方开展生态体育课程,更新传统的体育课程;第三,编制教材,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如野外拓展、野外生存、旅游安全指导、漂流等教材,以适应与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开展生态体育教学,教育学生树立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收到良好的效果[7]。

开展生态体育课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生态意识,完善学生体育知识结构,开阔学习视野;又能促进高校体育院系与体育科学及社会发展方向的衔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4.2 重组完善体育项目

广西丰富优越的生态资源,为学校开展生态体育提供了条件。学校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和自然条件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开设体育课程,如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紧邻君武森林公园以及附近花果山农庄等,开设登山、远足、定向运动、太极、旅游指导等项目既可利用生态资源,又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热情;理论课一改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方式,运用心理与生理、保健与康复、运动损伤与预防等知识将运动技术与理论结合;或将学生带到校外,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等,多样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优化了体育课堂,使体育课真正融入大自然,做到和谐教学。生态体育项目自身的优越性以及体育课环境的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缓解了学校场地、设施、器材的不足问题,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3“生态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对于体育课,学生们需求的是一种不拘泥于传统体育课堂,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运动、健身、获取知识技能的体育课。生态体育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根据季节、气候等外界环境具体情况适时变换教学形式,如阳春三月,利用心理中心资源安排攀援、素质拓展训练;梅雨季节,可借助网络平台播放奧运专题报道或体育赛事等视频;没有场地设施的学校,设置一些地方特色项目,如户外游戏、放风筝等,或将学生带到校外附近的山上,安排登山、素质拓展等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这种组织教学形式既摆脱了传统体育在田径场、球场、体育馆上课的限制,又缓解了学校场地设施问题[8]。

生态体育运用学校体育实践,可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运动中更好地与大自然接触,体验和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生态体育教学,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收到更好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热情,还有助于高校自身发展,开展生态体育是一举多赢的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411-413

[2] 邓罗平等,“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74-74

[3]邓罗平,许占鸣,张铁雄﹒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73-75

[4]李金梅 .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 体育科学 ,1998(5):34-36.

[5]钱 杰 .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 ,2003(1):384.

[6]王则珊 . 探讨解决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办法——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2):1-3.

[7]吴文峰,周君华.山东省城市大众生态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 9):1-4

[8]邓罗平,许占鸣,张铁雄等.“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73—75

[作者简介]郭传燕(1973——)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