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生活 妙学数学

2017-04-12郑兴英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乘法算式规律

郑兴英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

一、巧取生活素材,妙学数学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反过来说,生活中许多事物寓含着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素材,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应用中,面对一张床2( ),一个文具盒长2( ),一本书厚2( )的练习时,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如何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感悟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怎样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实践问题呢?这时,我就地取材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量一量书桌的长是( )厘米?教室里黑板长是( )厘米,门的高度( )厘米,估一估旁边那栋教学楼有多高? ……通过一系列的找一找,量一量,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建立表象。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当我再出示郑老师的身高160( )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60(厘米),甚至有位学生站起来说:“假如填160(米)的话,难道郑老师比这座教学楼还高,可能吗?”他的反问,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又如教学“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解决问题时,学生一时感到无从下手。

二、巧借生活现象,妙学数学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学生在发现了庆“六·一”布置教室的彩带规律后,接着老师问:“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我身上的衣服有规律:一格黄一格白,一格黄一格白。有的学生说:“教室里桌椅摆放有规律:一张桌子,一条椅子;一张桌子,又一条椅子。”有的学生说:“马路上的红绿灯有规律:红黄绿;红黄绿。”有的学生说:“我还发现一年有春夏秋冬,第二年又是春夏秋冬。”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也有规律,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经过不断地寻找发现,学生掌握了找规律的秘密,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

三、巧用生活经验,妙学数学

有些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在生活实际中会用了,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为了体会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师先创设生活情境:小弟弟明明,非常喜欢这种橡皮擦(出示橡皮擦1元1块)。他想买一個,可明明还小,不会付钱,1元钱,可以怎么付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把人民币举起来看看。在老师的布置下,同学们纷纷拿起1元钱,有的直接付1元,有的2张5角,有的10张1角……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最终发现,学生的张数虽然不一样,但都是10角,从而说明了10角=1元。这个环节的教学,巧妙地利用帮小弟弟购物,结合生活经验,在“付1元钱”的过程中认识了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

又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学生对“过1小时是几时?”的概念模糊,教者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过1小时“ 的含义。师: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早上7:00起床,过1小时是几时,小丽在哪儿?再指名学生说一说,现在是8时,再过1小时是几时,我们在做什么呢?最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汇报。有的说:“中午12:00我在吃午饭,再过1小时,是1时,我在家午休。”有的学生说:“我中午11:00放学,再过1时是12时,我在家里吃午饭。”甚至有一个学生说:“我晚上6时吃饭,前一个小时,是5时,我还在学校呢!”通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的精彩发言,学生理解了过1小时的含义,从而也解决了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四、巧结生活事例,妙学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据。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事例。面对着全班学生,拿出6个桃,一多一少地分给2个同学,同学们马上抗议道:“不公平!不公平!”我又一少一多地分给2个同学,大家又大声地抗议道:“不公平!不公平!”那么怎么分桃,才公平呢?请一个学生上来分,这位同学很快地把桃每人分3个。这时,同学们才舒一口气,说:“这才公平呢!”认识除法的关键是“平均分”,让学生联系这样的事例,既理解了平均分,又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学生还没有乘法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又比较难建立。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事例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我设计学生在欢乐谷门前,把大门上的算式分类,发现有些算式加数不相同,有些算式加数都相同,为认识几个相同数相加的连加算式作准备。欢乐谷(主题图)大门找开后,发现了有在玩摩天轮的,有在玩过山车的,还有在玩小火车的。通过写算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教师再让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算式长?生:6+6+6+6+6+6+6+6……+6。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快速板书,同学们发现这个算式太长、长麻烦了,到底有多少个6呢?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更为简便的表示方法,从而引出乘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生活事例出发,让学生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说与写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大量相同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达确实麻烦,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总之,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并能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猜你喜欢

乘法算式规律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找规律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巧解规律
找规律
乘法猪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