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瘀散热敷在浅静脉穿刺引起皮下瘀血患者中的应用
2017-04-12吴群好黄容萍唐荣德
吴群好 黄容萍 唐荣德
消瘀散热敷在浅静脉穿刺引起皮下瘀血患者中的应用
吴群好 黄容萍 唐荣德
目的:探讨消瘀散热敷在浅静脉穿刺引起皮下瘀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2月在本院输液室和抽血室静脉穿刺后出现皮下瘀血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暖水袋热敷瘀血部位;观察组采用自拟的消瘀散热敷皮下瘀血部位,两组的疗程均为7 d。于治疗第1,3,5 ,7天对皮下瘀斑评分、疼痛评分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瘀斑的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瘀斑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3,5,7天时的疼痛评分、瘀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瘀散热敷能够加快皮下瘀血的消散,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浅静脉穿刺;消瘀散热敷;皮下瘀血;治疗效果
静脉穿刺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常用于静脉给药或医学检验。静脉穿刺过程中受护士操作技术不当、患者自身原因等因素影响,穿刺后可能会出现皮下瘀血。皮下瘀血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第二次静脉穿刺的难度,增加继发性感染的机会,而且给患者带来了痛苦,降低了静脉穿刺的满意度,甚至会造成护患纠纷的发生[1]。对于已经出现皮下瘀血的患者应该尽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加快瘀血的消散,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恐惧的心理。本院输液室和抽血室需静脉穿刺每天约为400例次,处理穿刺后的皮下瘀血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对50例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患者采用消瘀散热敷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2月在本院输液室和抽血室静脉穿刺后出现皮下瘀血的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研究,同意治疗方案者。(2)采用钢针输液。(3)手背皮下瘀血面积≤10 cm2、手臂瘀血面积<20 cm2。(4)及时报告责任护士、愿意回医院做消瘀治疗者。(5)沟通、认知能力正常、可配合调查者。排除标准:(1)静脉损伤史者。(2)过敏体质。(3)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4)化疗或使用刺激性药物。(5)过去3个月内有出血史。(6)上肢浮肿、瘀血、表皮破溃。(7)使用抗凝血药物者。(8)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异常。(9)对治疗不理解、不配合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50±15.20)岁;瘀血范围直径2~3 cm,平均(2.50±0.50)cm;瘀血部位:手背32例,前壁内侧10例,肘部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4~69岁,平均(44.80±14.50)岁;瘀血范围直径2~3.50 cm,平均(2.70±0.50)cm。瘀血部位:手背29例,前壁内侧12例,肘部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瘀血范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皮下瘀血的诊断标准 分为正常、小血肿、大血肿3种类型。正常:局部无血肿,包扎敷料上未见血性渗出物;小血肿:局部血肿直径<5 cm;大血肿:局部血肿直径>5 cm,包扎敷料上血量较多。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自拟的消瘀散热敷皮下瘀血部位,将消瘀散均匀平铺于油纸上,厚度为1 cm,覆盖范围大于瘀血面积1 cm,周围围上棉条,温度以患者可耐受约60 ℃为宜,再用棉垫覆盖以保持药物的温度,用胶布及弹力绷带固定,每天敷1次,消瘀散冷却后继续外敷4 h。同时沿着血管走向采用螺旋式手法进行轻轻按摩,按摩力度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本院自制消瘀散配方是由大黄300 g、救必应300 g、鸡矢藤150 g、泽兰150 g、黄柏150 g、扁柏50 g、栀子50 g、红花30 g、豆豉姜叶5 g、姜黄10 g、白芷 5g、香附5 g、蒲黄5 g、薄荷5 g组成,将药物混合磨成粉末,加入我院自制的跌打酒500 ml,跌打酒与中药粉比例为1∶2,并加入白糖50 g附型剂调配成糊状,加热备用。对照组即用暖水袋热敷瘀血部位,暖水袋温度为60 ℃,当温度下降予更换,每天敷1次,每次热敷约1 h。两组治疗均在穿刺后发生皮下瘀血24 h后进行,疗程均为7 d。热敷过程中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除此以外不采取其他护理措施。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皮下瘀血的患者每天均跟踪随访,定时观察患者皮下瘀血消退情况和局部疼痛缓解情况,做好登记。(1)疗效判定标准[2]。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瘀斑颜色明显变淡,疼痛基本消失,瘀斑完全消失或缩小6 cm2以上;有效:瘀斑颜色变浅,疼痛明显减轻,瘀斑面积缩小3~5 cm2;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2)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以0~10分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于治疗1,3,5,7 d时进行评分。(3)瘀斑评分。根据赵喜新等[3]瘀斑颜色程度的深浅进行评分。评分1~8分,其中1~2分为颜色不明显;3~4分为颜色浅红;5~6分为瘀斑颜色暗红;7~8分为瘀斑颜色青紫;评分越高瘀血程度越严重。于治疗1,3,5,7 d时进行评分。(4)瘀斑完全消散的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瘀斑消失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瘀斑消失时间比较±s)
2.3 两组患者疼痛及瘀斑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及瘀斑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患者疼痛及瘀斑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皮下瘀血是静脉穿刺后比较常见的症状,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用药、穿刺和拔针的按压方法有关。皮下瘀血出现给患者带来疼痛和恐惧紧张心理,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若不能及时消退,将会降低静脉的再使用率,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直径在1 cm以内皮下瘀血在4~7 d内可自行消退,但当瘀血直径>2 cm时,消退的时间明显延长,需要1~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4]。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受基础疾病及治疗药物的影响,皮下瘀血发生率较高,加之其血管长期营养障碍,血管通透性大,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瘀血消失的时间长,而且容易发生坏死。因此,静脉穿刺后一旦发生皮下瘀血需要及时治疗。以往临床上常采用热湿敷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热湿敷一方面需要保持温度才能达到散瘀的目的,另一方面温度不宜控制,可能会导致患者烫伤[5]。土豆片外敷也是治疗皮下瘀血的有效方法,但受切片厚度和频繁换片的影响,护士的工作量较大[6]。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静脉穿刺后皮下血瘀是由于穿刺伤及脉络,以致局部血脉不和,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久而化热,血溢肌肤[7]。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散结消肿为主。本院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用适当药物制成消瘀散对皮下瘀血患者进行热敷,结果显示,相对于热水袋热敷,消瘀散治疗能够加快瘀血的消退,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采用湿热敷的方式能够利用物理热量与中草药结合作用于瘀血部位,能够促进腠理顿开,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加快瘀血的吸收和消散[8]。消瘀散由大黄、救必应、鸡矢藤、泽兰、黄柏、栀子、红花等药物组成,其中大黄取其活血化瘀之性;救必应取其清热燥湿之功,鸡矢藤取其活血消肿之效,泽兰可活血通经、利水消肿,黄柏配合大黄应用既能泻血分实热而凉血,又能通利血脉以消散瘀血。红花具有活血化瘀、养血活血效果,栀子可清热、泻火、凉血、镇痛。而且大黄中的有效成分蒽类衍生物能够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及白细胞游走,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达到很好的抗菌消炎的效果[9]。黄柏的有效成分生物碱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外用可促进皮下渗血的吸收。方中有效药理成分还能促进血管内膜的修复和新生,同时降低皮肤、肌肉组织紧张性,以收敛止血、镇痛消肿[10]。整个组方能够起到活血止痛、散瘀消肿的功效,明显促进瘀斑的吸收,缩短瘀斑消散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将上述中草药加入我院自制的跌打酒500 ml,跌打酒与中药粉比例为1∶2,并加入白糖50 g 附型剂调配成糊状对皮下瘀血部位湿热敷,简单实用,价格低廉,易于推广。
综上所述,消瘀散热敷能够加快皮下淤血的消散,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而且传统中药制剂使用简便,经济实用,使得推广应用。
[1] 栾凤兰,徐德静,邢桂红,等.云南白药外敷治疗静脉穿刺致皮下淤血[J].护理学杂志,2012,27(1):46.
[2] 栾凤兰,徐德静,邢桂红,等.云南白药外敷对浅静脉穿刺引起的皮下淤血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12-13.
[3] 赵喜新,童伯瑛,王雪霞,等.时间和压力因素对拔罐罐斑颜色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85.
[4] 何 慧,熊乙丁,王 珺,等.红花酒精外敷治疗静脉穿刺致皮下淤血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5):97-98.
[5] 任敏陶,陈美珠,谢玉秋,等.紫金锭外敷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术后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12,43(4):65-67.
[6] 汪寨红.消淤散改善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4,14(5):50-51.
[7] 马春霞.中药熏洗消褪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所致皮下瘀血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9):50-51.
[8] 姚 欢,黄赣英,沈小玲.化瘀消痛中药膏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5):577-579.
[9] 李晓萍,可易弘,谢兴文,等.消定膏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处皮下血肿的临床观察[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9):756-757.
[10]郎冉冉,冯 莺,俞 琦,等.中药外敷防治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1):35-38.
(本文编辑 崔兰英)
529100 江门市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中医院急诊科
吴群好:女,本科,主管护师
江门市卫生计生局项目(14A105)
2016-10-20)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