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17-04-12宋璀华
宋璀华
持续性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宋璀华
目的:探讨持续性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在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持续性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营养支持和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对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进行随访与记录。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试验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实施术后持续性的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饮食,减少其术后营养不良、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和家庭。
营养支持;健康教育;胃肠道疾病
相关调查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可达45%~80%,是导致肿瘤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胃肠道肿瘤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患者胃肠功能受到破坏,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大大增加;并且,很多患者在术后需要进一步化疗,其营养不良的反应更加严重。因此,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及早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对患者进行持续的营养指导和健康教育,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素,确保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科室针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早期持续性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6例,纳入标准:首次手术,未接受过化疗,符合手术的指征,对本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肝肾功能障碍,有内分泌或者代谢性疾病,存在精神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6.13±3.79)岁;胃癌20例,结肠癌11例,直肠癌11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25±4.75)岁;胃癌25例,结肠癌10例,直肠癌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和二便常规的检查,进行B超、CT以及心电图的监测。术前3 d协助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口服缓泻剂或者进行清洁灌肠,保证肠道的洁净。协助患者进行皮肤准备,常规备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保证睡眠。术晨协助患者入手术室,准备麻醉床和监护、吸氧设备。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营养支持与护理,即在术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精神状态,进行动态的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注意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注意切口部位的引流,保证引流管通畅、固定,同时记录引流的量和性质,发现出血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保证皮肤的完整性,让患者感觉舒适。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6 h后给予垫枕头。术后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患者排气后根据恢复情况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患者出院时进行疾病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的健康教育。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持续性的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术后第1阶段,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计算所需的蛋白质、葡萄糖、脂质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求量,进行静脉补充,供给患者所需能量。第2阶段,评估患者的肠功能,待患者肠功能恢复时,结合其身高、体重进行能量和机体所需营养素的计算,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营养素的调整。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营养饮食诊断,制定营养用餐食谱。首先,给予患者温凉的流质饮食;此后,在患者住院时根据患者状况进行每周2次的营养评估,及时调整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帮助患者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首先,进行饮食的教育,指导患者按照食谱进餐;其次,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教育患者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护理;最后,对患者进行自我疾病情况监测的教育。在患者出院期间进行出院指导,并在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随访,教育患者做好饮食、运动、服药和自我病情监测,教授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
1.3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时进行住院天数的统计,在出院6个月时进行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出血、营养不良等)的统计和生活质量量表的评价。生活质量评价采用自制的生活质量评分问卷量表,包括30个条目,即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6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法,总分范围为30~15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输入到SPSS 17.0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R)表示,进行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d,M(QR)]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3 讨 论
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来说,由于其自身的高消耗状态,且手术会造成蛋白质的分解加速,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相关研究证明,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切口愈合,造成患者出现免疫力低下,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恢复十分不利[2]。现阶段,关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的研究已经十分普遍,但是如何做到持续性的个性化的营养支持尚缺乏相关试验证明。在本研究中,对于不能正常进食摄取营养的胃肠道肿瘤术后的患者,采取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营养支持方式。首先,在术后前2 d,胃肠道的环境受到破坏,手术部位的组织也需要清洁的环境进行修复,同时为了避免切口内出血,对患者采取的是肠外静脉营养供给的方式给予营养支持。通过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计算出所需的营养素的含量,配置静脉营养液,进行营养的补充,防止患者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或者电解质紊乱等术后并发症。相关研究也证明,术后早期的静脉营养支持,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3]。肠内营养具有经济、简单、并发症少以及促进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及时地评估,当患者出现排气症状时,启用肠内营养支持,防止出现肠道废用综合征。通过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计算患者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制定营养餐。为了保证营养的供给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吻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每周2次的营养评估,及时调整营养餐的配置,保证患者的营养素供给。相关研究表明,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恢复[4]。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恢复情况更好。因此,这种持续性的营养支持相比于传统的营养支持方法更能促进患者的恢复。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其自我护理的能力,在住院时和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了持续的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服药、自我病情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的全面教育,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健康教育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十分重要,也充分证明,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5]。
[1] 张 丽,丁 岚.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877-2879.
[2] 丁 志,赵 平,唐令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恢复的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22(5):617-619.
[3] 吴国豪.免疫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1):1021-1024.
[4] 张晓芳,邵冰峰,田思源,等.胰腺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62-63.
[5] 何彩群,肖志平,钟翠娜,等.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的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15,7(6):510-512.
(本文编辑 曹素文)
543000 梧州市 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
宋璀华: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6-10-08)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