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母巧用孝道教导浪子成才
2017-04-12王震亚
王震亚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晋朝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他是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皇甫谧跟着叔父母长大成人。他家原本是富贵人家,只是到了他的父辈家境渐渐没落。他从小养成了懒散习惯,既不愿劳动,又不肯读书,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孩子鬼混,叔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人们都说,皇甫家出了个败家子。
尽管皇甫谧不争气,但他的叔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对叔母也算孝敬,有时从外面弄到一些瓜果,总要拿回家,请叔母尝鲜。
叔母觉得侄子越长越大,这样下去,很难成器,决心狠狠地刺激他一下。一次,皇甫谧又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兴地对他说:“你以为拿点瓜果回来就算是孝敬吗?《孝经》上说:‘三性之养,犹为不孝。就是说每天早晚都能给长辈送上牛、羊、猪肉,也不算孝。你都二十岁了,还是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边叹气,一边流着眼泪说:“过去孟子的母亲三迁以成仁,曾子的父亲杀猪以孝教。现在你这样不成器,究竟是何原因呢?是我教育得不好吗,我已经费尽了苦心。其实,学问、道德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同我有什么相干!我养你这么大,不过是白辛苦罢了!”说完,便不理皇甫谧,回房织布去了。
皇甫谧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不安。他听着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好像打在自己的心上:自己原来已经虚度了二十年的光阴,实在羞愧难当!于是,他便立志悔改,努力学习。
第二天,他便不再游荡,并和那些游手好闲的子弟断绝了来往。他拜了附近的学者席坦做老师,经常向他讨教做人的道理。在席坦老师的指教引导下,皇甫谧日渐长进。每天早上起来,他扛着锄头,带着书下地劳动,休息的时候,就拿出书来读。浪子回头,众人刮目相看,都说皇甫谧是个有志向的人。
从此,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40岁时,他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但是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晋武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曾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婉言辞绝,还向皇上借了一车的书来读,也算得上是一桩奇事了!
他抱病自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針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针灸甲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