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探究

2017-04-12陈红霞

祖国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必要性

摘要: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匠精神”日益得到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中职院校却非常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就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有效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职院校 工匠精神 必要性 途径

一、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提升中职院校吸引力的需要。纵观历史,我国一直都重知识轻技能,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而把“手艺人”看作是低等,有一技之长只是谋生的手段。现代社会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能进入到学术型的大学,那样孩子才有出息。而选择去读中职院校,绝大多数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没考上高中,不得不选择中职院校。这与中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而整个社会对于高中和学术性大学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师资投入、政策倾向、社会选择、就业择业等方面,中职院校毫无竞争力。而作为中职院校,如果能抓住机遇,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众多在各个领域里都能独挡一面、技术精湛的大国工匠,那么就会提高中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扭转社会对中职院校的偏见,职业教育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二)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目前全世界存在了两百年以上的企业有5500多家,这其中日本占了60%,德国占了16%,荷兰占4%,法国也占了近4%。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着一种工匠精神。就像德国的家族企业和日本的尖端品牌,正是工匠精神使他们延续百年,一直屹立于世界。他们对匠心、精品的坚持与追求,他们的精益求精,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价值所在。这些百年企业需要的工匠精神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敢于挑战。而我国现阶段的工人,大多是在流水线上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通过简单的培训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工人不懂生产,不懂企业,工作只是生存的必须而已。这样的企业不要说传承百年,连生存都是问题。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就一定要让工人具有工匠精神,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是中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来看,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根据对上千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多数企业更注重工人的人品与责任心。他们认为,工作经验和能力等等都可以在以后工作中逐渐培养,但他们本身所具备的做人品质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则应该是在学校就重点培养并慢慢形成的。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这三方面是中职教育的特色。中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地方性与行业性,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劳动力市场却最终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是市场导向性的体现。所以,职业教育只有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认真,将工匠精神发挥最大的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并持之以恒,才能解决中职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是中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是从业者所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具备了工匠精神,就能使从业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能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这些才是多数企业招聘人才时更加关注的。中职院校学生有多层次的需求,他们既有生存的需求,也有发展的需求。而中职院校也应该同时关注到学生的这些需求,要通过教育教学体系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院校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学生的生存需求,即就业需要,而对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则关注不够。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就业,但职业发展却很难,因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所以,学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更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长久。

二、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德育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渠道”。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不仅要重视德育教育,更要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职业学校要以德育教育为主渠道,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而形成自己的职业精神。

(二)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中职院校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学校在教育体系设置中,第一要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一丝不苟;第二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并能持之以恒;第三要让学生具有专业操守,乐于奉献。在整个专业教育中,要让学生逐渐具备工匠精神。

(三)实践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最终要与就业实际相结合,不仅专业的技术技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工匠精神同样要在工作实践中得以转化和提升。只有当工匠精神和具体的工作发生关系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最终形成自己的职业精神。在职业精神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形成相关职业情感过程,例如可以校企联合,将学生带到企业,企业组织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情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工匠精神。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通过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提高自我认识等。

参考文献:

[1]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06).

[2]張永新,林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02).

[3]刘海光.技工院校如何培养“工匠精神”[J].中国培训,2016,(09).

(作者简介:陈红霞,本科学历,辽阳技师学院,高级讲师职称,研究方向:德育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必要性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