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助推地方改革进程
2017-04-12王文超
王文超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进程需要良好的环境相匹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正确领导下稳步向前推进并获得了阶段性巨大成效。然而,当前已进入深水区,地方改革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势必进一步增强改革共识和政治定力,更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本文从改革宣传舆论引导、改革政策举措解读、创新地方改革领导体系等三个维度来探讨营造有益于助推地方改革的环境。
关键词:地方改革 宣传舆论引导 政策权威解读 创新领导体系
党的十八大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来,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得到全国各族干部群众广泛赞誉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然而,随着全国范围内各领域改革向“难啃的硬骨头”集结进军的号角吹响,社会群体利益关系调整加快,社会阶层加速流动,更加需要切实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的良好环境,才能持续全面发力、蹄疾步稳、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顺利实现地方各项改革预期目标。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环境助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加强改革宣传舆论引导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在党旗上,在曲折中不断奋勇前行,相继完成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开启改革开放全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今中国,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了。党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解决大多数人富裕起来的问题。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铁的事实。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时刻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改革才有出路,不改革只有死路。改革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动力。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协调提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历史雄辩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党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先例,永远在艰难探索中前进,遭遇曲折在所难免,十分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导和培养良好的行政心理,不断增强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敢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做好改革政策举措权威解读
搞好改革政策举措的权威解,不但有利于强化改革宣传舆论引导,而且作为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具有“桥梁纽带”传递改革精神实质的重大作用。只有改革政策举措解读工作做实做到家,行政主体的双方才能全面准确理解改革的“真实意图”和内容涵义,才能牢固统一思想认识,密切沟通联系,合力推动改革不断取得实效,换句话说,只有双方都明白“改革什么”,才有可能形成浓厚的改革共识进而自觉采取一致行动助推改革;反之,则改革便因“唱独角戏”而无法顺利进行。作为党中央作出的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和党的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艰巨而繁重的伟大的系统性工程。每项改革启动以后,各地方党委应本着“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态度,及时逐级召开会议,层层传达中央精神,组织改革动员和业务培训,让体制内相关部门的干部职工做到“心中有数”。还应全面建立健全改革政策举措权威解读工作机构体系,明确解读工作实施办法,设立数字化的改革数据库和解读工作台帐,实行督查和回访制度,充分发挥资深专家、讲师团、业务培训会、定期总结研讨会、官方媒体(含新闻发布会)、社会团体等解读力量的积极作用,有效运用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的独特优势传送民生“大礼包”,让基层群众普遍具有获得感、深切体会到“改革就在身边”,努力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部门落实、社会参与、人人行动的改革政策举措解读生动实践大格局。各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利用新闻发布会平台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改革政策举措权威解读,地方电视台和党报党刊当期全文加载解读信息。各地各级全面深化領导小组应设立重大改革政策举措讲师团,面向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宣讲,强化改革工作“业务培训”。地方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应全面设立改革数据库专栏,让广大网民能够随时在线了解改革动态和最新政策举措,积极参与具体改革征求社会意见期间的献智活动。乡镇(街道)基层网站应设立专栏,全面加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行国家法律政策、地方法规政策摘要及公共服务项目指南。充分利用基层政府力量,面向改革目标基层社会群体进行改革政策举措解读,实行面对面宣讲,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想方设法解决宣讲过程中遇到的沟通性难题,努力做到点对点、全覆盖、重实效。对确因知识教育严重缺乏而不能听懂改革政策举措内容的,要及时联系争取其亲信的家属亲戚朋友的有力协助,在多次访谈中落实解读任务。对极少数因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原因一时不予配合接受改革政策举措解读的,要灵活实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之逐步树立爱国、爱党、爱民族、爱身边人的意识,最终自觉接受改革政策举措解读,成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一员。此外,还应及时选树因受惠于改革而从根本上解脱严重困境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并重点通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加以宣传推介,从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向好改革。
三、切实创新地方改革领导体系
强有力的正确领导是高效做好工作的首位保证。作为挑战性强且战略性重要的工作,改革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更更需要坚强正确的领导组织体系。据不完全调查,各地党政“一把手”普遍担任多项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甚至连一些非重大改革的领导小组组长职务也被收入“囊中”。与此同时,一些重大改革(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不少地方一味地仅仅依靠中央的力量来推动,却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姑且不论改革领导小组人员的构成如何,集多项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职务于一身的地方党政“一把手”很可能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此失彼,一些改革或“石沉大海”或“纸上谈兵”或“有上文而无下文”,终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剑指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一种显在的“隐患”。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各领域改革确实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科学合理、协调运行、形成合力、持续给力的改革领导组织体系。鉴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学中的“广义政府”)机构实行严格编制管理的客观实际,地方应牢固树立“集中优势兵力攻坚拔寨”的理念,始终坚持在中央全面深化领导小组的团结统一领导下,有必要探索在改革政府领导职务名称的基础上分级建立专项改革领导小组体系,从而从根本上破解地方党政“一把手”集多项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于一身以致于消极影响改革进程的现实问题。譬如:在对领导职务名称进行改革之前,某县人民政府领导职数五个,包括县长和四个副县长,而改革之后,领导职数不变,职务名称改为县长、第一副县长、第二副县长、第三副县长、第四副县长。该县拟成立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则可以县政府第一副县长(不再署姓名)任组长,这样就不会因人事变动而调整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也不会发生不负改革领导责任“推诿扯皮”乱象。每个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就像项目工作组一样,一做到底,力求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地方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人选”宜由本级党委会议决定,凡重大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人选”必须来自本级党委常务委员。地方党政“一把手”一般不担任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各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向本級党委负责并定期向本级党委报告工作,设立新闻发言人,利用电视台现场直播平台,定期向社会权威公布专项改革进展情况和最新政策举措,党报党刊当期全文加载改革信息。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必须全部来自本级政府领导,严格控制组成人员,做到“专”而“精”,从源头上治理“只拿军饷而不能战斗”的乱象。本级党委应站在“打造一心一意善谋改革的红色铁军”的战略高度,每年分批对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做到全员覆盖,政治要求受训人员坚决远离“红顶中介”,坚决拒绝“材料政绩”,做到忠诚、干净、务实、担当。按照中央要求,地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均由本级党委书记担任。如此以来,各专项改革都在本级党委的领导之下,具有坚实可靠的政治保证。专项领导小组要在坚决贯彻上级改革精神的条件下,密切结合本级实际,负责对改革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建立专项改革台帐,落实改革相关数据跟踪监测常态化,对阶段性改革进展具体情况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结论,对照既定的改革指标精确查找“偏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偏差”根源,原则上提出对症下药式“纠偏”措施,报请本级党委批准后方可付诸实施。“纠偏”措施的报批,可以有效防范干部借改革之机牟取私利甚至发“横财”的消极腐败行为发生。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执行改革政策举措的责任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对执行不力的,采取点名道姓通报,对造成严重影响的,及时严肃地向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反映,充分发挥“第二纪检监察”职能作用。此外,还要走进基层群众,直接了解专项改革政策举措解读的覆盖面、具体形式和反响情况,必要时还要组织改革目标群体代表召开改革座谈会,真诚听取其对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认真科学研判动态改革形势,尤其把改革目标群体利益关系变化、社会阶层流动趋势作为研判的重点内容,助力及时调整和优化改革政策举措,加快改革步伐,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孙多勇.公共管理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材料政绩”可以休矣(微调查)[N].人民日报,2016-12-29.
(作者单位:中共从江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