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强在东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探析
2017-04-12禤福英
摘要:东盟地区是关系我国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地区,经营好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中国的长远战略,而要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必须依赖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中国政府应通过夯实自身文化软实力根基、制定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战略、发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打造中国-东盟文化精品、提高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等措施来增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以此拉近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及国际环境。
关键词:中国 东盟地区 文化软实力 路径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并认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自从约瑟夫 奈提出“软实力”概念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开始把它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把提高国家文化軟实力写进党的报告中,随后又通过多次会议发布多份文件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部署,这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自觉和自信,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当前世界发展潮流、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措施、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认识日趋成熟和科学。
东盟地区是指东盟十国所在地区,即东南亚地区。东盟地区是我国的核心和重大国家利益聚集地,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地区,东盟地区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要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没有文化软实力从中发挥粘合、促进作用是不行的。但我们发现,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上同宗同源,但他国文化(例美国、日本、韩国)在东盟地区的传播和普及程度却远远高于中国,为此我国要切实加强在这一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夯实自身文化软实力根基,塑造形象吸引力
为何中国与东盟国家“近而不够亲”,首先应考虑自己的国家形象是否够优秀。根据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其文化越容易得到认同和传播。而一个国家的“他国形象”主要由它是否有鲜明的核心价值观、素质良好的国民、科学健康的制度、模式等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规则文化构成的,所以要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夯实自身文化软实力根基,提升国家形象。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塑造奋发向上的进取大国形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所以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的重点。中国共产党已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鲜明的表明了中国在追求什么、倡导什么、要做什么,它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体现中国元素,也与东盟及至世界各国价值理念一致。所以当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后,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之,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做到了这点,中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社会和谐、人民友善的富有魅力的东方大国,这样的国家不仅能得到邻居——东盟国家、还会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敬仰。
(二)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塑造崇德尚礼的文明大国形象。随着中国与东盟的不断加宽加深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双方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或生意或旅游或学习。中国公民在东盟国家的言行举止表现或东盟国家公民在中国国内看到的中国公民的言行举止表现都会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决定中国在他们心中的份量和地位及受尊重程度。因而要提升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增强美誉度,必须加强国民教育,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重现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让现在的中国在我们的“邻居、伙伴”眼里还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大国”。
(三)完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中国是仅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且是发展势力最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应对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成效使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模式”并一度得到盛赞,对于想尽快摆脱落后的一些东盟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无疑也引起它们的关注,但事实证明它们并没有表现出愿意效仿和追随,原因是“中国模式”并不是那么的完美无缺,环境恶化、贫富差距过大、结构不合理、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使“中国模式”减分。因而中国需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自信”下,不断进行体制、制度、发展方式创新,塑造一个健康阳光、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二、制定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战略,增强政策保证力
纵观世界文化强国,其文化在一个地区甚至全球产生影响力,无不有着系统且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国要做到文化立国、文化立世、文化进东盟,必须学习他国经验,借助国家政治力,从国家层面进行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而东盟对中国的特殊战略意义更需国家对本地区的文化战略进行重点策划,包括发展的主攻方向、文化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运用、资金的投放、传播体系的建设等。而需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在策划时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做到广泛听取包括国内和东盟国家文化专家、企业家、甚至普通民众的意见,使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长效性。另外,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战略虽是国家文化战略,但其必须与地方文化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例广西是与东盟国家最接近的省份,且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国际民歌节等促进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活动都在广西举办,广西成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的重要门户,所以国家要增强对东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要依托这个与东盟国国家有着特殊地缘、人缘关系的地区,在制定对东盟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时需特别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一地区,在文化发展政策、资金等方面向这一地区倾斜,支持、扶持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起来并走进东盟。
三、发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壮大文化生产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 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才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并且渗透到千百万人的生活中去。之所以在东盟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是“西强我弱”,这跟我国的文化产业不发达有关。所以要强化中国对东盟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最具体最直接的工作是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壮大文化生产力发挥文化影响力。
文化产业大致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达到一定阶段、东盟国家对环境、资源安全产生忧虑后,文化贸易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特别要结合我国与东盟国家接壤、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接近特点,发展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发挥其地方文化对东盟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并以此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广西近几年开发、推广的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桂林五通农民画旅游休闲产业项目、钦州市千年古陶文化产业园项目)不仅增加了东盟人民到廣西旅游的吸引力,增加了我国的旅游业收入,而且让东盟游客从这些特色文化项目中见识了中国人的智慧、艺术造诣、及中国的秀美河山,是极好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因此国家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对类似这样的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和运作,使它成长壮大为品牌进而成为一个产业链。
四、打造中国-东盟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要增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不是说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多出文化产品就行,特别是在美、日、韩的文化产品已在这些国家占领很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中国的文化产品要打进这个市场、得到这个地区的青睐,必须靠质量取胜,即必须是“文化精品”。面向不同地区的文化产品,应因地而异,考虑自身传播目的、这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人们的接受方式,所以要面向东盟的文化精品必须是:
(一)能很好的介绍、宣传中国。中国向东盟输出文化产品除了为获取经济利益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通过宣传中国让东盟国家认同中国、赏识中国,从而拉近中国与东盟的距离。所以我们在努力建设好国家形象的同时,要通过文化交流展示好中国的国家形象,即“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为此我们的文化产品必须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二)格调高尚,体现东盟国家主流价值观。东盟国家大都是推崇儒家传统思想的国家,很注重在全社会宣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勇”的思想,所以面向东盟的文作作品必须是格调高尚、体现上述精神。在这里我们应学习韩国的经验,韩国电视剧能成功打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是因为里面渗透着儒家传统思想的精髓,人们从中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而中国的电视剧在这方面却还是有较大差距。如韩国的《大长今》远比中国的《甄環传》更受东南亚国家人民欢迎,虽然《甄環传》在服饰、妆容、器皿上比《大长今》更精致,制作上更精良,但《大长今》口碑更好,原因在于两者宣传不同的价值观:甄環和大长今刚开始都是心地善良的女孩,两者都处在残酷的宫廷斗争环境中,但甄環后来是通过玩弄权术和阴谋最终战胜对手,而大长今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 ,靠坚持正义战胜邪恶。显然后者才是符合有着儒家传统的东盟国家认可的价值观。因此通过这两部宫廷剧的不同反响就可让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去反思,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吸引力从而具有竞争力——有思想内涵的、能让人们从中看到希望和信心的。
(三)回归生活,人们喜闻乐见。格调高尚体现主流价值观,并不是非要把作品做得“高大上”,相反它必须是接地气的。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之所以得到许多国家的人民接受,不是靠它的赤裸裸的宣传、说教,而是西方国家善于通过“以故事讲思想”的方式使人在观看、阅读它们的文化作品时不知不觉接受里面的思想。所以中国的文化产品要走出国门,走进东盟,走进受众的心里,必须以双方相似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民族特色为创作基础,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来显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从而避免在文化交流中让东盟国家对中国产生“文化输出、观念输出”的怀疑。
(四)表达和制作富有艺术性,具有可欣赏性。东盟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地,既有以含蓄见长的东方文化,例韩剧,又有以张扬见长的西方文化,例美国电影。中国文化作品要在东盟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兼采东西方文化之长。例如思想的表达方式应以东方含蓄表达为主,但制作上要借鉴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音乐、场景、特效的运用。毕竟现在已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听觉、视觉上的冲击力,画面的更具艺术感会对受众更具吸引力。
五、提高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扩大文化影响力
纵观世界不难发现,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能广为流传的国家无一不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所以要通过文化让中国走进东盟,让东盟了解中国,除了一方面努力打造文化精品外,另一方面还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让中国文化辐射到整个东盟地区,进而产生影响力。
(一)构建多方位、多语种的立体化文化传播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已发展成多种。传播媒介增多后,人们获取、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甚至发生偏好转移。因此要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力,我们不能单依靠传统主流媒体(如广播、电视),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构建多方位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例图书出版传播,除了继续做好传统的纸质图书,还要建立网上电子图书;例新闻宣传,除了依靠广播、电视进行、还可通过手机微信进行。做到多方位多途径传播后,国外受众才可即时即地、快速方便地获取来自中国的信息。另外,东盟地区虽是一个华人较多的地区,但也是一个多语种的地区,单靠中文和英文传播还不能吸引更多受众,所以对东盟国家进行文化传播时,必须还要考虑传播对象国母语,做到以多语种覆盖所传播地区。
(二)打造国际化、外向型文化传播机构。东盟国家已是美、日、韩文化传播较深的国家,中国文化要进入其市场,必须要有懂东盟国家人民文化喜好,懂文化对外传播规律的外向型、专业化传媒机构来运作。所以,一是中国文化传播机构自身要积极转型,主动增强自身对外业务能力,二是政府从政策、资金上扶持外向型传播机构的发展,使其能快速成长起来,三这些机构要主动到东盟国家寻找合作机构,争取所在国有关机构的支持与合作,有所在国机构的合作和运作,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东盟国家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从而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东盟的传播力度。
(三)构建国家、地方政府、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的多元传播主体。中国与东盟的特殊關系给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有利条件。中国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传播,以提升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能力。一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创造的双方领导人见面机会多、与东盟国家领导人探讨共同关心问题机会多的特点,不失时机宣传充分体现中国“和文化”思想的外交政策、外交理念。二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等依托地方政府(例广西)举办的特点,发挥地方政府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三是利用非政府组织的优势(不代表官方,政治意图不明显),让非政府组织更多出现在中文教育及各种文化交流领域中。四利用东盟国家华人多的特点,通过侨务等政策培养东南亚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感情,发挥他们在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中的桥梁作用。五利用东盟国家在中国留学生多的特点,通过对留学生的关爱、教育、活动的组织有意向他们传播中国文化,并通过他们把中国文化传播回母国甚至世界各地。最后,要利用好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东盟国家的媒体记者,可通过定期、分批组织他们到中国考察、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变化、发展理念等,然后通过他们的笔和嘴宣传中国、介绍中国。
六、制定激励措施,增强文化创作、传播积极性
要增强中国在东盟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方面需要进行文化精品创作,一方面要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传播,这都是付出巨大的创新性强的高智力工程,但对外文化工程却又是对国家产生深远意义的工程,因此为了调动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产业公司创作、生产、包装、传播更多的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作品,设立“丝路文化基金”,支持重大、特色东盟文化项目开发;在原先国家已有的文化奖项的基础上增设一些特定对外奖项,例设立优秀东盟文化作品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等,以激励措施促使面向东盟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七、 结语
以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使中国象过去一样对世界文明作出较大贡献,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之一,中国过去靠中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今后的出路也在此。外交政策中“周边是首要”,对外文化政策也应走“周边是首要”道路。唯有发挥“文化”的软力量,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中国才能赢得周边从而赢得世界。
参考文献:
[1]林琳.美国模式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
[2]吴建民.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成当务之急[J].人民论坛,2007,(Z1).
[3]张忠治.文化产业的理论界定与发展战略探析[J].理论研究,2009,(12).
[4]陶东风.《大长今》比《甄嬛传》价值观更正确[N].人民日报,2013-9-19.
[5]田小秋.新媒体与我国的跨文化传播[J].传媒,2013,(04).
(项目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研究》(14BKS063);作者简介:禤福英,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师,副教授,法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