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毛泽东“中间阶层”统战理论初探
2017-04-12祝佳兴
摘要: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胜利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不断完善发展并达到其理论的巅峰。而在这些不同阶段,毛泽东的统战思想都没有离开“中间阶级”,恰恰也是因为毛泽东能够实事求是的对待不同时期的“中间阶级”才能保证革命道路的正确发展。可以说“中间阶级”不是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力量,但是实践证明处理不好与“中间阶级”的关系必然影响中国革命的整体进程。
关键词:毛泽东 中间阶层 统战思想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列宁的“民族殖民的理论”。在1920年列宁撰写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指出“在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中无产阶级应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的联盟,但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①。并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而毛泽东正是创造性的发展了列宁的“民主殖民地理论”中关于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从而开创了符合中国实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这条道路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便是对待国内“中间阶级”的统战策略。同时,也是基于毛泽东对当时中国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进而把握住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即“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一特征,认识到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依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主要任务决定了要进行革命就必须要团结“资产阶级”,这里所指的资产阶级指“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就是“中间阶级”。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个矛盾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对待“中间阶级的态度上”。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中间阶层”统一战线理论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在不同阶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革命局势的估计以及对阶级力量变化的考虑。而其思想的不断完善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了与国民党以及其他革命党派联合建立联合战线的决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已经开始形成。而在之后毛泽东便提出了“革命的联合战线”与“反革命的联合战线”,而在这两个战线中间的阶级包括“富农,小地主,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即受到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买办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又对工人、农民为主的革命活动有所畏惧,故这些“中间阶级”便具有了两面性。因此“中间阶级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或者向右跑向反革命派,或者想向左跑向革命派(其左翼由此可能),万万没有第三条路”②。而摆在我们眼前的工作便是如何扩大“革命的战线”同时削弱“反革命的战线”。统一战线中“中间阶层”理论便来源于毛泽东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的认识。
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中间阶层”统一战线理论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中间阶层”统一战线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过了大革命的失败,使得毛泽东深刻意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开展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开展了“抓大放小”③的革命政策,主张没收“资本主义、军阀大地主”的工厂、银行、土地等资产,从地主没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同时,对于占领地区也发布安抚“小商人、富农、城市的手工业者”,甚至是保护城市商人的正常经营。这对争取城市的中产阶级,稳定农村的生产,获得民众对革命的支持,鞏固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阶段,毛泽东戏曲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并且继续发展对“中间阶层”的统一战线策略,使得中国革命道路更加明朗,统一战线工作更加符合实际。
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中间阶层”统一战线理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成熟。毛泽东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帝国主义100多年来共同占有中国的局面,形成了“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单独占有,这就改变了国内各阶级、阶层力量的变化。这一变化,很明显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日本的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华民族各阶级、阶层甚至是以蒋介石为主的资产阶级都有了团结抗日的可能。在这一历史节点,谁能够团结中华民族一致抗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谁就能领导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然,毛泽东审时度势,不仅把以前统一战线中的“中间阶级”的范围扩大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并且提出只要支持抗日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要团结的对象。毛泽东正是这一极富魄力的决策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1940年一篇《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并且毛泽东提到在“三三制”中领导权的问题,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不在中共党员人数的多少,而在于人民是否认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需要党的政策正确和党员同志的模范作用,引导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中的左派加入到我们的统一战线中,而“三三制”中党员以及觉悟比较高的当外进步人士便可以充分主导“三三制”的领导权。而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证领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依靠工人农民,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与资产阶级进联合又要斗争,防止革命出现“左倾”或者“右倾”错误。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资产阶级中既团结有斗争的革命策论,不仅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同时也保证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中间阶层”统一战线理论
“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续发展,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在此阶段主张和平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蒋介石政府依旧一意孤行实行独裁的“训政”。而这时的革命对象显然变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独裁专制政府。此时,统一战线已经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民主爱国人士在内的广泛的群体,尤其注意的是在这个群体中包括经过抗日战争洗礼的开明绅士和海外华侨等,这就进一步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基础。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没有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民主革命,想要在中国想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④在这一变化中马泽东明确指出由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依旧不发达,这就决定革命胜利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处于新民主主义阶段。正是基于这一对中国革命本质的正确判断,毛泽东提出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的“中间阶层”不仅在革命时期要团结其参加革命,并且在革命胜利后要转化为新社会的建设者,和广大工人、农民一样参与到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中来,建国初期的一些列举措也证实了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重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的“中间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积极作用,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对于保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后期过于冒进的政策也证明如果忽视甚至是否定这一基本规律,就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毛泽东对“中间阶级”的统一战线策略,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其中如何团结并利用好“中间阶层”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了毛泽东的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的气魄,也是全党上下再面对中国革命具体问题中所不得不妥善处理的问题。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提到“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⑤而改革开放要做的就是坚持之前毛泽东正确的思想和道路。可见,“中间阶层”问题在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是一以贯之的,而毛泽东的“中间阶层”统战理论可以说成为了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社会阶层”统战理论的发端。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8页。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祝佳兴,在校硕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