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历史观瞻
2017-04-12许维娣闫巍
许维娣+闫巍
摘要: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这正是我们今天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长征诗词昭示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启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理性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精神,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驱动与支撑。
关键词:长征诗词 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
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了影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内涵丰富的长征文化。长征诗词作为长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红军在长征中生命洋溢的和他们在心灵深处所赢得的东西传给我们,与中华民族其他优秀的文化自信因子一同构建着当今中国先进文化体系。
一、长征诗词的文化内涵
长征诗词是以诗词的形式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道德、认知、审美以及各种活动的内容和状况,阐释了红军对外界、自身以及自身对外界关系的理解和观点。长征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集团红军对中国革命的信心、信念和力量昭示,而长征诗词正是对这种意志、情感和精神的流露与传播。
二、长征诗词的文化价值
任何诗词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长征诗词也遵循着这一原则,同时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一)长征诗词记录和反映了革命斗争历程
红军长征过程中,沿途的行军打仗、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都在长征诗词中有所记录和体现。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在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途中完成。这首诗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历程,记录了长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重大的军事斗争。作品对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豪情,以写实的手法,用凝练的诗句予以高度概括和生动、形象地展现。
(二)长征诗词诠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的历史,从古到今,不乏英雄辈出,更不乏英雄主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红军长征中,红军将士表现出来的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对革命赤胆忠心,不怕牺牲、敢于奋斗、勇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保证红军长征胜利的精神力量。长征诗词将红军长征为了实现革命的胜利, 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长征诗词昭示了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
长征诗词截取极富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以其逼真的审美意象和巨大的艺术感召力震撼着人类的心灵。长征期间,红军有紧张的战斗生活,吃野菜、树皮、在泥沼草地里行军。
在这种艰苦情况下,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在长征诗词中多有体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些诗句,在气势感染人的同时,更多的是革命者在面临革命危机,有被消灭的危险困境中,依然保持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仰和理想,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四)长征诗词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要为普天下的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至始至终不变的情怀。长征的诗词中多处可以找到共产党人以救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表达。如《念奴娇·昆仑》以思想视野的开放性和厚重的历史感,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忧国忧民,以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作为集中的关注点,高度的責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三、长征诗词折射出的文化自信
“通过一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的东西,结成一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获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长征诗词所散发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一)坚持理性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精神
长征诗词坚持理性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精神,以文学和文字的样式记录长征那段历史史实。历史史实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殊的历史。长征诗词是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对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反映。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在传统文化和革命先辈的革命文化基础上文化自信的建立。只有坚持理性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精神,才能把中国崛起和民族精神的重建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坚定自主选择被实践证明了的自己的文化道路。
(二)坚持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长征诗词中有许多风景如画的美景,如“风景这边独好”、“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旗漫卷西风”、这些长征诗词是中国共产党人情感世界的折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追求自由,实现“文”来化“物”的过程和结果。文化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结果。歌德说创造使人自由。创造、自信,吸引着中华儿女,在受到屈辱、压迫和不公平的对待的时候,唤醒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我们协调一致,运足底气,把时间、精力、智慧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一代接一代锲而不舍地战胜困难,砥砺前行。已经成为历史的长征化成伟大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这力量在信息社会当代文化的多元板块结构中在发展,在接力,在弘扬,在传承。
(三)坚持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驱动与支撑
长征诗词所阐发的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现代化的信心。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文化的力量来自价值体系,也就是国家和民族美丑、真伪、好坏的评价标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只有传承好红色基因,用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驱动与支撑,我们的道路才能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毛主席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伍修权.伍修权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赫尔德全集》第5编[M].施图加特出版社,1841.
[5]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J].哲学原理,2011,(06).
(作者简介:许维娣,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方向:军事文化与涉军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