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钨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7-04-12中国钨业协会

中国钨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钨矿硬质合金资源

中国钨业协会

中国钨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中国钨业协会

目录

一、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环境

(一)环境分析

(二)供需预测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二)提升市场影响力

(三)强化技术引导力(四)培育文化感召力

五、保障措施

(一)制定完善行业监管政策法规

(二)严格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

(三)建立国家钨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五)提升钨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六)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钨是具有独特性能的战略稀有金属,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和军工等各个领域,是现代工业、国防科技、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在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钨资源储量、生产量、贸易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是钨业大国,但还不是钨业强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钨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钨产业在全球钨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钨资源控制力、市场影响力、技术引导力和文化感召力还不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加快钨工业转型升级,迈入世界钨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兴起,都将给我国钨工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2号)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导未来五年我国钨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钨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我国钨工业强国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国钨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资源整合、战略重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产能产量保持增长;钨市场价格回升,经济实力增强;进出口钨品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口硬质合金保持增长态势;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1.资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到2015年底,我国查明的钨资源储量958.79万t(WO3),比2010年增长62.23%。分布在24个省区,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甘肃、河南、广西、福建、广东、内蒙古、云南和安徽等10省区,10省区合计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4.0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老矿区接替资源勘查和新区资源评价工作,国土资源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刚要(2011—2020年)》,提出“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358”目标,并加强老矿山找矿工作,钨矿勘查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十二五”期间新发现钨资源矿产地25处,其中大中型23处,累计新查明钨资源储量459.9万t(WO3),同比增长598.9%。

2.产能产量保持增长

2015年,全国钨矿年采选能力(折合钨精矿WO365%)分别达到12.98万t和16.30万t,比2010年分别增长20.07%和12.18%。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钨精矿产量增速加快,由2000年的4.55万t(WO365%,下同)增长到2015年的12.91万t,增长183.86%,年均增长7.20%。全球钨精矿产量由2000年的5.75万t,增长到2015年的15.84万t,增长175.28%,年均增长6.98%。除少数年份外,我国钨精矿产量均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

“十五”期间,我国累计钨精矿产量40.89万t(WO365%,下同),年均增长16.94%;“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钨精矿产量44.71万t,比“十五”增长9.32%,年均增长3.33%,增速明显减缓;“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钨精矿产量达到62.19万t,比“十一五”增长39.11%,年均增长1.87%,产量增速进一步趋缓。

2015年,仲钨酸铵(以下简称APT)、钨粉和硬质合金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80万t、7.62万t和4.31万t,比2010年分别增长8.05%、23.70%和20.03%,年均分别增长1.56%、4.35%和3.89%;钨丝和钨铁生产能力分别为350亿m和3.0万t,比2010年分别下降18.92%和12.50%,年均分别下降4.11%和2.64%。

2015年,APT、钨粉和硬质合金产量分别达到8.10万t、3.77万t和2.65万t,比2010年分别增长20.90%、4.72%和20.45%,年均分别增长3.87%、0.93%和3.79%;受节能灯和LED以及钨铁高关税影响,钨丝和钨铁产量明显下降,2015年产量分别为137亿m和0.62万t,比2010年分别下降42.29%和4.62%,年均分别下降10.61%和0.94%。

3.钨市场价格回升,经济实力增强

进入新世纪,国家从2002年开始对钨矿开采实行总量控制,2001年加入世贸后,我国保留对钨及钨制品13个品种的国营贸易管理权,由政府指定数量有限的公司(13家)专营,并加强对钨品出口的监管。2003年钨精矿价格开始回升,由2000年的1.8万元/t上升到2.45万元/t,随后一路震荡回升,2006年年均价格突破10万元/t,2011年达到13.76万元/t的历史高位。“十一五”期间钨精矿平均价格8.78万元/t,是“十五”的2.32倍;“十二五”期间钨精矿平均价格11.28万元/t,比“十一五”期间的平均价格上涨28.50%。

我国钨工业自2004年开始走出多年低谷,摆脱困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总体经济实力增强。2003年,全行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销售收入386亿元。尽管“十二五”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全行业销售收入仍保持增长,年均销售收入达到706亿元,比“十一五”增长82.90%。

4.进出口钨品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口硬质合金保持增长

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钨市场需求低迷、国内钨企业环保约束的加强和人工成本的刚性增长,以及国际钨行业向钨资源领域扩张,废钨再生利用量增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钨原料供应大国的绝对优势正在减弱。

“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口钨品(含硬质合金,下同)总量14.62万t(钨金属,下同),年均出口2.92万t;“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口钨品总量13.20万t,年均出口2.64万t,比“十一五”期间下降9.71%,年均下降5.69%。“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口硬质合金总量1.58万t,年均出口3 159 t;“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口硬质合金总量达到2.38万t,年均出口4 750 t,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0.35%,年均增长5.78%。

“十一五”期间,我国进口钨品(含钨精矿,下同)总量2.99万t(钨金属,下同),年均进口5 993 t;“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口钨品总量2.49万t,年均进口4 993 t左右,比“十一五”期间下降16.69%。

5.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低品位钨矿、黑白混合钨矿选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钨冶炼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国硬质合金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装备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行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超细晶粒、超粗晶粒、功能梯度硬质合金材料以及超大型硬质合金制品等高端硬质合金产品质量与国外差距缩小,钨产品向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6.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钨资源整合取得明显进展,钨矿资源开发利用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中央区域经济扶持项目、资源整合矿区、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及资源接替技改项目增多;冶炼加工项目投资向工艺装备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高端钨产品方向发展,项目起点高、投资大,管理规范,尤其高性能硬质合金棒材、数控刀片和工具等钨终端应用领域投资项目增多。

技术改造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新兴主导产业,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竞争高地,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随着先进制造业、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我国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市场蓬勃发展、国产化进程提速。截至2015年末,我国已有15家企业建成硬质合金数控刀片生产线,形成产能1.6亿片,产量接近1亿片的规模,而2010年仅有1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钨产业规模和产量呈增长态势,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生产成本上升、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产品开发能力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等行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凸显,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硬质合金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加快转变依靠消耗资源、增加产量、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刻不容缓,钨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1.开采强度大,钨矿储采比失衡

我国钨储量占世界钨储量的比重不足50%,而钨精矿产量却占世界产量的80%左右,钨矿储采比不足国外储采比的1/4。2015年我国查明的钨资源储量虽然明显增长,但基础储量下降明显,资源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特别是黑钨矿资源急剧减少,逐渐枯竭,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02年实行开采总量控制以来,尤其从1999年起连续多年来实行“暂停受理新的稀土矿和钨矿勘查、开采登记证申请”以来,钨矿开采总量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开采总量得到控制,总体超指标幅度逐年降低,主采钨矿开采总量基本未超控制指标,但综合利用产量超控制指标严重,钨矿贸易企业产量游离在指标监管之外,监管难度大。

2.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钨工业取得快速发展,但依然处于世界钨产业链的中低端,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水平和能力、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市场竞争力、企业盈利能力,以及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档次、营销和服务等与国际先进钨企业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以及产品专业化、产业链精深化、科技创新集成化、市场和人才全球化水平低;二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尚不完善,研发投入少、高端技术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较弱;三是钨精深加工的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少有重大突破,原创性核心技术成果少,生产的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无法满足国内高端制造业的需求,高性能、高精度的高档硬质合金数控刀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钨制品仍需从国外进口。

3.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底,我国APT生产能力20.80万t,钨粉生产能力7.62万t,硬质合金生产能力4.31万t,钨丝生产能力350亿m,钨铁生产能力3.00万t,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8.94%、49.48%、61.48%、39.14%和20.67%。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导致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增大、竞争力不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凸显。

4.产业集中度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钨企业“多、散、小、弱”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据统计,2015年,134家主采钨矿山企业平均年产量不足500 t,年产1 000 t以上的钨矿企业只有19家,占主采钨精矿产量的58.11%;统计内的50家硬质合金企业中,年产1 000 t以上的只有4家,占总产量的51.69%,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亏损2.43亿元,其中盈利超亿元的只有2家,超千万元的只有8家,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二、发展环境

(一)环境分析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钨工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钨工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钨工业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1.资源环境

由于世界钨资源的特殊战略意义,发达国家纷纷将钨列为重要的战略金属,并常年保持一定量的储备,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加大储备,扩大其稀有金属品种的储备范围。毋庸置疑,世界对钨战略资源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我国钨资源以白钨矿为主,2015年,在查明资源储量中,白钨矿占66.25%、黑钨矿占25.30%、混合钨矿占8.45%。钨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三多一低”:共伴生矿多、贫矿多、难选矿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白钨矿中有80%以上地质品位小于0.4%,而且有用矿物因嵌布粒度细,选别率低,大多属于难选矿石;大部分白钨矿选矿回收率低于70%,比黑钨矿选矿回收率低15~20个百分点。新发现的钨矿资源大都是白钨矿,资源品位低、选矿成本高,且受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一时难以开发。

2.产业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尽管在钨深加工领域投资增长迅速,新产品研发加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硬质合金出口量增长、价格提升,但高端硬质合金生产研发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盈利能力等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而发达国家钨产业主要分布在钨产业链的高端领域,长期保持领先的技术和服务优势,建立遍布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和网络,处于高端钨产品市场的垄断地位,并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不断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以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强大的销售网络大举进入我国设立独资公司,牢牢控制技术优势,抢占我国市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钨冶炼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3.市场环境

全球经济正缓慢复苏,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有利于带动国际钨市场需求温和回升,但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的格局仍将维持,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

总体看,国际钨市场需求进入低速增长期,国外部分新建钨矿开采、冶炼项目的投产,以及废钨回收利用量增加,对中国钨原料的需求减弱,全球性钨原料供应趋于宽松,钨品出口贸易还会面临诸多困难;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国内钨需求增速趋缓。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和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落实加速折旧政策,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将拉动国内钨消费平稳增长,我国钨业仍处于发展机遇期。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机械、农业机械装备等10大领域与钨消费密切相关,将拉动高性能硬质合金和高端钨材需求的增长,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钨催化剂在石油化工领域被誉为绿色催化剂,并在垃圾处理、废气排放等环保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将拉动钨化工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节能灯、LED灯的普及应用,钨丝用量在逐步减少,但电子信息(如精密仪器、手持移动终端显示面板、指纹识别等)和LED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拉动蓝宝石长晶炉用钨坩埚、钨杆和特种钨丝市场需求的增长,给钨材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钨的绝大多数应用领域具有难以替代性,钨合金、钨材在航空航天、军工、核能源以及特殊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拉动高比重合金、屏蔽材料、钨电极等市场需求的增长。

4.政策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市场或没有政府,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调控作用也不行,政府作用的内涵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1991年,国务院将钨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国发[1991]5号文件、《矿产资源法》都明确规定“实行有计划的开采”。2002年开始实行钨矿开采总量控制,从2004年起分主采钨和综合利用分别下达控制指标,指标逐年有所增加,但增幅趋缓。

2002年全国钨矿开采总量指标为4.37万t(WO365%,下同),2015年增加到9.13万t,增长108.73%,年均增长5.82%。

“十一五”期间,2010年全国钨矿开采总量指标8万t,比2006年增长35.46%,年均增长7.88%,其中主采增长21.29%,年均增长4.94%;综合利用增长218.12%,年均增长33.55%。

“十二五”期间,2015年全国钨矿开采总量指标9.13万t,比2010年增长14.13%,年均增长2.68%,其中主采钨指标增长10.26%,年均增长1.97%;综合利用增长33.14%,年均增长5.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对钨资源开发的环保约束加强,有利于促进钨行业绿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重要矿产地储备。制定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完善矿产地储备机制,加强对钨、稀土、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重要矿产地的储备”。《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首次确定钨等24种国家战略性矿产,作为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将钨矿开采总量列为约束性指标。当前,我国矿产资源战略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建立一套完整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实施战略找矿,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和完善钨矿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实施矿产地储备,为钨工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对提升我国钨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供需预测

1.供应形势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15年世界钨储量330万t(钨金属),主要集中在中国、加拿大、俄罗斯和越南,4国的钨储量占世界的76.97%。其中,中国190万t,占57.58%。2015年底我国钨储量实际占世界钨储量的33.78%①以国土部数据修正中国储量数据后计算,仍然居全球第一。

根据《世界金属统计》,2000年世界钨精矿产量2.96 t②以中国钨业协会统计数据修正中国产量数据(钨金属量,下同),2015年8.16万t,比2000年增长175.68%,年均增长7.20%,其中,2015年比2010年增长36.69%,年均增长6.45%,增速有所减缓。2015年我国钨精矿产量6.65万t,占世界的81.49%。

“十三五”期间,一方面,由于钨精矿价格上涨,以及白钨选冶技术的突破,过去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白钨、共伴生钨资源以及含钨尾矿得到开发利用,甘肃、新疆、吉林、江西等省(区)陆续发现了大型钨矿床,随着钨资源整合实施的技改项目陆续投产,白钨矿以及共伴生钨、低品位钨和含钨尾矿的综合利用产量将明显增加;但另一方面,一些钨矿区由于服务年限长,往深部下延,品位下降或资源趋于枯竭,钨精矿产量逐年有所下降。

国际市场钨产品的供应形势取决于中国钨品的供应和中国政府的钨产业政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严格控制钨矿开采总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2.需求形势

世界钨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基本稳定,但从2008年开始,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后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世界钨消费总体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全球钨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显现。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30余年经济高速发展,钨消费量大幅增长,从1999年开始,一跃成为世界钨消费最多的国家。消费量从2000年的1.25万t(钨金属,下同)增加到2015年的4.15万t,增长232.00%,年均增长率达7.69%,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十一五”期间,2010年钨消费量3.00万t,比2005年增长34.52%,年均增长6.11%;“十二五”期间,2015年钨消费量达到4.15万t,比2010年增长38.33%,年均增长6.71%。

“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尤其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对钨资源的旺盛需求,世界钨市场需求将保持增长,但增速继续趋缓。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入推进,与钨消费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领域将继续拉动钨消费平稳增长。到2020年,全球总需求量可达10.30万t,年均递增率4%,其中,国外为4.75万t,年均递增率2%,我国为5.55万t,年均递增率6%。

专栏1 2010—2020年钨消费量预测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型升级”的方针,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两化融合、开放合作”的总思路,围绕建设钨工业强国目标,以提高钨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控制总量、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整合、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为重点,着力提升资源保障力、市场影响力、技术引导力和文化感召力,促进钨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钨冶炼加工产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

2.坚持质量为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钨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改制,激发企业活力,加快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绿色发展

以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为原则,加大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有效防控重金属污染,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坚持两化融合

充分发挥两化深度融合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促进钨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中的战略核心作用,以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快生产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产品专业化、产业链精深化、科技创新集成化、市场和人才全球化,打造数字化企业和智慧型产业,推进钨工业强国建设。

5.坚持控制总量

强化国家对战略稀有金属资源的控制力,继续严格控制钨矿开采总量,科学规范、合理利用共伴生钨、低品位钨和含钨尾矿;清理整顿钨矿原料流通领域(包括独立选厂),严厉打击超控制指标、无指标非法开采钨矿行为。

6.坚持服务用户

建立和完善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和产业链上下游用户的战略合作机制,推进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变,提高产品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通过总量控制、创新驱动,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显改善,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至2020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 600亿元。

1.开采总量

严格执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规定的钨矿开采总量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钨矿开采总量控制在12万t/a以内。强化钨战略性矿产的保护与储备,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引导产业发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加大废钨再生利用以弥补原生钨供应的不足。

2.节能减排

研发推广节能技术,推广低品位钨矿酸法冶炼生产APT工艺,开发选冶联合工艺流程,缩短现行钨冶炼流程,节能降耗、减少排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淘汰落后冶炼生产能力,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5%。

3.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其中硬质合金企业达到4%。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应用产品,重点发展终端高附加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品,硬质合金新产品销售收入占硬质合金行业营业收入的35%以上;提高矿山采选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十三五”末,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金属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4.结构调整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钨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末,我国硬质合金产业年产量3.3万t,年销售收入360亿元,年出口量1万t,高端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年产能4亿片、年销量3亿片;硬质合金整体刀具年产能1.3亿支,年销量1亿支;PCB钻头年产量8亿支;硬质合金棒材年产量8 000 t。硬质合金企业上市公司超过30家。

5.环境保护

加强矿山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搞好矿山复垦,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采选技改力度,提高采选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实现选矿废水的闭路循环;加强钨冶炼废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力争实现零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0%。建立健全钨冶炼废物(钨渣)污染防治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加强对钨渣的产生、转移、贮存、利用处置等全程的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金属污染。在需要和可能的矿山,进行废石和尾砂的井下回填,用于采空区处理,搞好矿山复垦。

6.循环经济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大力提高矿山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矿山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研究,开发废石、尾矿的有价元素的回收和其他有效利用。

按照“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二次钨资源的再生利用,二次钨资源包括钨废渣、烟尘、废催化剂和废旧钨合金产品(硬质合金、高比重合金、钨铜合金和钨材等)等。加大废钨再生利用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尽快实现产业化,到2020年,二次钨资源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艰难曲折,经济低速增长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国际钨市场需求回升缓慢;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因素增多,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较大,钨行业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形势、应对挑战,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钨产业升级,加快钨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钨工业强国建设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钨工业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把提高钨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到行业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高度,研究建立钨矿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规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钨战略性资源矿产地的储备,加强对探索采储结合新机制。完善钨矿资源储备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严格矿产开发准入条件,推进“一带一路”矿业合作共赢。

加快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积极开展钨资源战略找矿,鼓励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推进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规范化开采,研发和推广钨矿采选新工艺技术以及高效率、低消耗、自动化、数字化和节能环保先进工艺装备,提高钨矿采选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降低钨矿采选成本,提高钨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推动规模化、产业化废钨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废钨再生利用工艺技术水平。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国际化经营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勘查开采境外资源,提升对全球钨资源的控制力。

专栏2 钨矿资源勘探及开发利用重点工程

找矿突破行动专项:优选成矿条件最佳地区,积极开展钨资源战略找矿。重点是:加强现有钨矿山周边、深部“二轮找矿”,缓解老矿山资源危机,延长矿山寿命;实施钨矿资源矿产地储备试点。

资源综合利用专项:强化资源忧患意识、战略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严格控制开采总量;推进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规范化开采,提高采选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大力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重点项目:钨/萤石共伴生一体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升级及示范;低品位钨资源、钨细泥及多金属综合回收。

(二)提升市场影响力

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紧盯市场,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发展境界。

1.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院校等科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开发,选择重点方向和领域,依托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集中人才和经费,有重点地进行联合攻关,鼓励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向生产转化。

2.调整产品结构,打造竞争优势

重点研究硬质合金复杂件复合成型、全致密化烧结、多层纳米复合涂层及定向控制、梯度复合结构材料服役行为及性能表征等关键技术,着力突破高端产品市场和特殊性能的钨合金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应用。围绕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舰船、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陆地海洋油气、矿产等资源钻探开采,火力发电、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等清洁高效生产,煤炭机械化开采,核电、医疗设备的防辐射屏蔽,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快硬质合金产业升级。

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扩大钨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核能、微电子、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精密加工等领域的应用;把握“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着力推动我国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拉动钨消费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和产业链上下游用户的战略合作机制,提高产品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

3.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境界

支持优势大型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遵循市场原则,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收购重组,形成3~5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聚集的钨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提高资源及产业集中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增强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企业生产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制造业发展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发展境界。

专栏3 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重点技术改造工程

冶炼:仲钨酸铵绿色生产新工艺;重点研发多种晶形(单晶、复晶、球形等)和超细仲钨酸铵,超细粒、纳米和超粗级钨粉碳化钨粉;高性能超细、超粗碳化钨技改升级。

加工:高性能微纳特种难熔钨合金材料与部件制造工程化;大尺寸、高性能高比重钨基合金产品产业升级;低成本绿色环保和高性能大尺寸钨电极深加工产业升级;高纯、超细及纳米结构、超粗及结晶完整结构、梯度结构、非均匀复合结构、硬质合金及金刚石复合、硬质耐磨材料及钢基体复合、聚晶材料复合、高强度耐腐蚀硬质合金、高硬度与高韧性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制备及硬质材料精深加工和表面喷涂等工艺技术,推进数控刀具、超硬刀具、精密耐磨密封零件、高线轧制及复合轧制辊环、核屏蔽结构件、掘进钻具、截煤工具、路面刨铣工具等高端材料设计、工具结构设计及使用推广;金属陶瓷、非金属陶瓷等无钨或少钨超硬工具材料;高附加值的PCB微型钻头,精密模具和耐磨零件;国防、航空、交通、电子用高性能特种钨丝;高性能超薄、超大钨板材;纳米钨合金材料、钨基复合材料、钨基高比重合金以及具有特殊微结构的W-Cu复合材料(纳米结构钨铜复合材料、梯度结构钨铜复合材料);钨及钨合金药型罩材料。

(三)强化技术引导力

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队伍,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解决制约钨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高端钨产品技术研发上取得显著进展;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新材料制备、精深加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重点方向,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研究院所的支撑作用,创新技术研究机制;组织实施产业重大技术开发,解决钨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钨高端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培育文化感召力

按照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要求严格行业准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建设和谐矿区、和谐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企业员工能力素质培训,建立企业内部人文关怀和薪酬激励留人机制,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构建有利于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的,有利于高端人才集聚发展的人才环境和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家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加大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宣传、表彰,努力培养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开放意识和管理才能;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和风险管控,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树立我国钨企业的国际形象和良好商誉。

五、保障措施

(一)制定完善行业监管政策法规

建立和完善钨行业有效管控机制和手段,依法对钨战略资源的勘查开采、冶炼加工、市场销售、进出口贸易等各个环节的协同管理。尽快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法》,启动《国家战略性资源保护法》和《稀有金属管理条例》等立法,使钨矿资源安全保障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二)严格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

1.提高现行监管政策的执行力

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开采总量控制矿种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12〕44号)第十一条规定的“开采总量控制矿种与其他矿种共、伴生的,应纳入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不得超指标生产。主采矿种属国家紧缺矿种的,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超总量控制指标开采的,应进行储备,不得销售”;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勘查开采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9〕165号)第十五条规定的“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与其他矿种共、伴生的,凡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资源储量达到中型以上,且占矿山全部资源储量达到20%的,按主采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设立采矿权,并执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各项管理规定”。

2.完善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政策措施

研究共、伴生钨矿资源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制定和完善管控政策措施;规范钨矿原料流通领域。建议采取部委联动,开展对钨矿贸易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制定钨矿原料流通企业的监管措施。

3.严格控制钨矿开采规模

研究科学合理的钨矿储采比和商业性探矿权转采的政策措施,继续严格控制新办钨矿采矿许可证和现有矿山扩大产能,对以开采多金属矿名义、以探代采以及无独立矿山的选厂进行清理整顿。

4.推行“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

发挥区域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优化产能配置,推行以中小矿群集约开发的“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小矿机械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的状况,实现钨矿资源的集约化、规范化开采。

(三)建立国家钨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1.研究建立钨资源储备

制定国家钨矿资源矿产地储备规划,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的国家钨矿资源储备体系,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保障市场供需平衡,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贸易争端,保持钨资源优势。

2.研究建立钨产品储备

建立健全钨产品国家战略储备和钨产品市场化商业储备机制,确保钨原料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和钨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严格行业准入

根据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要求,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技术进步,对现有准入标准进行修订和提高,遏制钨冶炼产能的无序扩张;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差别化政策,淘汰落后产能,让过剩产能平稳退出;通过境外资源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产业转移。

2.加快技术改造

加大对企业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先进工艺技术及装备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财税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切实提高行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提升钨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1.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发挥大型钨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强化国家对战略稀有金属资源的控制力度,鼓励创建集生产、科研、销售、投资为一体的集约化、资本化的大型钨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大型钨企业的资本运作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2.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数字矿山、智能工厂建设,实现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钨矿开采,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钨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增强钨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钨行业发展质量效益,促进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变,加快实现钨业强国的奋斗目标。

(六)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钨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协会要积极研究行业发展和产业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积极引导企业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10.3969/j.issn.1009-0622.2017.01.003

猜你喜欢

钨矿硬质合金资源
球磨时间对再生料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江西钨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探讨
共和国“第一国企”助革命成功
江西省钨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
新疆哈密市沙尔萨依地区钼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高速切削钛合金的硬质合金材料低温固相烧结技术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碳化钨硬质合金的抗冲蚀性能及高温高压下的耐腐蚀性能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