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颜子所好何学论》浅谈做学问的功夫

2017-04-12韩帅

魅力中国 2016年47期
关键词:程颐人性论天命

摘要:《颜子所好何学论》这篇论文是程颐于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游太学的试卷。年仅18岁的程颐也因这篇论文担任学职。全文论述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圣人的道理。程颐认为圣人是可学而至的。文章首先讲述了圣人可学的人性论基础,之后提出了学以至圣的方法,最后对当下的求学之风提出了批评。本文按照程颐行文的进路,对《颜子所好何学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做学问的功夫。

关键字:好学;学以至圣

一、颜子所好何学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独称赞颜子“好学”。有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1颜子所独喜爱的,是通过学习成为圣人的方法。

二、学以至圣的人性论基础

程颐继承张载的人性论学说,将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 即人受命于天的本然善性。天命之性由“天理”所赋,“无不善”。《礼记·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宋明理学的人性论都以先天禀赋言天命,认为天所赋予是命,人所禀受是性。二程说道:“天之赋予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物之为理。”2。而气质之性是为气禀所成的,气有清明有阴浊,故性有善有不善。气质之性是偏颇不善的根源。 张载说道“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3程颐也指出:“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4认为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圣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为不肖。

“天命之性”是人人所具备的,这为”学以至圣“提供了人性论的基础。人人都从“天理”禀受了本然的善性,因此人人都可以“学以至圣”。然而,人不但具有“天命之性”,还具备“气质之性”,气有清明昏暗之分,因此禀其清明之气者,其性为善。这类人可以说是“生而知之者”。禀其昏暗之气者,其性为不善,但可以通过学习和外界的环境而达到善,这类人可说是“学而知之者”。

三、做学问的方法

对于“生而知之者”,他们“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不需学便可为圣为贤。善性已经和自身完全的融合在其中,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学而知之者”,程颐在这篇文章著重论述了其做学问的方法。归结为两点,则为“自明诚”与“信道笃”。“自明诚”是透彻了解人之为人的道理而达到诚;“信道笃”坚定对儒家体系的信仰而达到诚。下面笔者将重点分析这两种做学问的方法。

1.“自明诚”。

“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二十一章),教化的作用就是让人从明白道理而达到真实无欺。“诚”在人性的修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做学问之道正在于“中正而诚”。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矣。”从这句话中可以总结出,“自明而诚”需要经历的三个途径。其一是“明诸心”,其二是“知所养”,其三是“力行以求至”。

1)“明诸心”。

明诸心在于“反己”。“或问:颜子之好学何如?曰:颜子之好学,反己而已矣。所谓不远不惰者,皆反己而已矣。反己,故常见己之过,故不贰也;反己,故不见人之过,故虽怒不迁也。”5

经常的反省,可以发现己之过,而不是将目光仅仅定睛于别人的过失上面。《圣经》中也讲道:不要只看弟兄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意思是说在去挑剔别人的问题时,先省察自己内心是否有过失。自我的反省可以使心真实无欺。人总是擅长于欺骗,在欺骗别人之前,首先已经欺骗了自己。要达到“诚”不单单是对别人真诚无欺,更重要的是自我本心的真实无妄。孔子也强调自省的重要,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反己”是“诚”的关键。

2)“知所养”。

儒家传统注重涵养的工夫。正如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此,“养”在“学以至圣”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程颐这里,所养的乃是从天禀受的善性。知所养之后便是“养”的工夫。养性的工夫是“约其情使合于中。”程颐认为“性善情恶”。如果情不受性的约束,情就流于放荡,人本然的善性就会被不受控制的情遮蔽而不被彰显。养性重在约束自己的情感,使情感的发生合乎中道。

3)“力行以求至”。

程颐强调了践行的重要性。若只明白道理,却不去行,就仍然于己无益。颜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且“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行”。明白一善之后就牢牢存记在心不让它失去,并且努力做到一种过失不犯两次,知道的善性必定要行出来。

2.信道笃。

追求内心的真实无妄,在于笃定的相信“道”。儒家之道着重强调的是人伦之道。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这即是说,作为人伦关系最高准则的仁与义是道的本质内涵,按照仁义原则去行事就是坚守了道。在此看来,仁即是儒家之道的核心。

“信”就是“择其善而固执之者也”,对于“道”必须“固执之”。虔诚的相信是成就道德生命和理想人格的先决条件,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程颐所讲的是虔诚的相信儒家的“道”,即是“仁”。唯有虔诚的相信,才能笃定的行道。因为“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6

四、对今人做学问的借鉴

孔子把“好学”看成是比忠信之德更难能可贵的品质。同时还指出“好学”是人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程颐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孔子所称赞的“好学”是立志于追求圣人之道,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华丽,“好学”是求诸己而不求诸外的。程颐的这种批评,不只是对程颐所处的时代有意义,在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有深刻的意义。

今人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要有用的就是有意义的。在做学问时,单单将目光定睛于社会的需求,而忘记了学问甚至教育的本质是“成人”:使人的内在精神完整生长。例如,在选择科目时,只选择社会需求量大的科目;如经济、法律、会计等等。当有人学习哲学时,他人便问道:“学哲学有什么用?”实用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单单在学生思想中,更在家长、教育者的思想中,甚至是整个国家的价值形态里。实用主义的思想使人不断追求安身立命的各种手段方式,却忽略寻求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程颐所言:“鲜有至于道者”。因此今人追求学问要注重价值观的回归以及信道笃行。

1.价值观的回归。

人们在社会中寻求价值,凭借金钱、地位、学问来定位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自己从天所领受的本然的价值,这导致人迷失在茫茫社会当中,人被物质奴役、被权力奴役、甚至被知识被自己的理性奴役,却自欺欺人的说自己可以主宰自己。要使人回归到人最初的不被物质奴役的状态中,人唯有相信并接受最初从天所领受的价值。正如程颐所讲,追求成圣之道。

2.信道笃行。

很多人做学问缺乏实干精神,总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人如果说相信仁道,却不去行,那他便不是真正的相信。因为“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并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7

参考文献:

[1]程颢著,《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1日出版;

[2]俞启定著,《先秦两汉儒家教育》,齐鲁书社,1987年9月出版

[3]韩忠文著,《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12月出版

注释:

1.《礼记·仲尼弟子列传》

2.《遗书》卷十八

3.《正蒙·诚明》

4.《遗书》卷十九

5.《明代实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上,265页。

6.《圣经·雅各书》1章8节

7.《圣经·雅各书》2章22节

作者简介:韩帅, 2014级研究生,就读于湘潭大学哲学系

猜你喜欢

程颐人性论天命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张山毅
程门立雪:北宋学者程颐的家风故事
不安天命,愿汝可明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