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研究
2017-04-12李伯华田亚平
李伯华+田亚平
[摘 要]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并从产权界定、外部性和市场供给等角度,分析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的困难的成因。基于此,深入分析了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学校供给、私人供给、自组织供给和第三方组织供给等4中供给模式。
[关键词]公共物品;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90 — 02
高校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提供者,其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具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可共享的技术条件和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机制。笔者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体制创新的问题。在共享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厘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经济属性,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的有效模式。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以大学生环境教育通識课程为例,发挥本校“湖南省环境教育中心”和“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及多元化共享模式。
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中认为,如果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那么该产品就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判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必须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成过程和资源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最开始是由生产者提供,在提供过程生产者需要花费时间、资金和智力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在资源共享之前,它具有私人物品性质,既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尽管短期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利用技术实现排他消费,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知识的外溢性广泛存在,使得教学资源排他性消费只能在短期内存在。一旦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很容易被复制,这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很难将不付费的使用者排除在外,无法排他消费。另外,实现了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任何一个使用者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不存在竞争性消费。此时,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由纯私人物品变成了纯公共物品。因此,必须从动态的视角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物品性质,为后续的供给模式选择奠定理论基础。
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2.1产权模糊导致资源供给困难
根据我国版权法规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对课程网站、视频资源、图片处理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应该享有数字版权的所有权益,也就是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应该提取属于自身的正当权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权非常模糊,产权边界界定非常困难,很难实现真正的利益分配。首先,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很难界定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的属性类型,无法准确判断它的版权属性,也无法断定提供者有多大程度的创新,产权界定、利益分割均无法顺利实施。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是一个多元要素组合的过程,每一个要素都有合理的产权诉求,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更不用说资源共享。而且,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多数老师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更新后的教学资源也涉及到更多的产权人,如何区分产权主体?如何划分权益?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产权模糊是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外部性导致资源供给效率低
所谓的外部性又称之为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好的或者坏的影响,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故意的,他均得不到补偿,也不用赔偿。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外部性特征。数字化教学资源一旦实现共享,使用者存在滥用的风险,如可能大量复制课件资源,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资源共享的初衷大相径庭。此外,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正外部性,但提供者无法获得合理的补偿,缺乏共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因为一旦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成功,区域内所有的老师将得到平等的正面影响,同时也惠及了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均免费得到了高质量教学资源带来的好处。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而言,他只获得了资源共享的一部分收益,却要承担全部的制作成本,再加上高校之间本身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使得各个高校及老师均偏好于追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共享,排斥外部共享,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效率。
2.3资源供给的市场失灵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可供交易的物品,按理说可以实现私人供给,但实际上私人供给非常困难。首先,私人提供者需要承担全部制作成本,由于资源产权不明晰,外部性不能有效规避,私人收益不能得到保证,导致私人提供教学资源的动力不足。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繁琐,既有宏观的框架搭建,也有微观的版面设计,既有动态的课程更新,也有静态的知识呈现,既有理论层面的资源传播,也有技术层面的难点攻关,如此等等。对于私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此外,还面临着私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设计理念的陈旧等风险。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不能有效激励私人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除非政府提供成本补偿或者设定收费项目,否则私人供给会出现成本与收益的偏离。
3.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笔者以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为例,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的可能性及实现模式。
3.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可能性分析
(1)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奠定了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认为公共物品在技术上很难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和收益过于分离,私人缺乏足够的动力提供,因此,政府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佳人选。但科斯证明了在制度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像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实现私人的有效供给,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为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此外,布坎南从产权视角证明了区域组织提供公共物品是可能的,且从组织和制度上解决了成本收益问题,有效规避了“搭便车”行为。巴泽尔也认为产权不是绝对,应该从动态的视角,考虑技术和制度的变化,选择最佳的供给模式。这些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撑。
(2)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笔者发现在本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优势学科院系能够把握时机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而其他非优势学科院系则只能靠学校出资建设资源数据库。同样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供给,但供给模式不一样。这是因为优势学科院系拥有较多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充足,能够率先进行内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另外,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也增强了优势学科院系的排他能力,客观上刺激了他们敢于优先使用最新的数字化教学理念。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就是基于上述优势条件,率先在学校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3)学校投入有限也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我国大部分二本院校学科平台建设经费有限,基本上靠上级拨款,拨多少钱多少事,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长期落后于實际需要。因此,在学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将一部分教学资源建设推向市场,利用市场高效的配置方式弥补学校配置的低效。另外,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部由学校供给也存在成本过高的风险。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也产生了高额的行政管理费用和激励扭曲的风险。
3.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1)学校供给模式。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下,学校或者主管单位仍然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像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这样需要高投入的大型公共物品建设项目。对于大多数院系来说,学校的强力供给才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因此,面对当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紧跟国际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发展趋势。同时,学校还需要从制度层面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可以先给每个院系设一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验收,达到优秀的继续大额度的支持资源共享建设,低效率的院系则不能获得继续资助,并可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核减运行经费等。
(2)市场供给模式。公共物品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政府供给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提供。比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网页结构设计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单靠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完成,我们就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承包给某公司,由他们负责设计网页结构,我们负责慕课内容,合力完成了初步的框架搭建,大大提升了攻击效率。
(3)学院自组织供给。由于学校各个院系发展不平衡,优势学科院系具有更强烈的学科建设意愿和建设实力,优势学科院系完全可以通过自组织供给,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院系内部通过费用补偿成本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自组织供给,这样的好处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是根据团队成员的意愿提供的,针对性极强,对外具有排他消费功能,类似于俱乐部产品。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2014年启动,是学校第一个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院系,慕课涉及的成员、经费和后期管理大多来及院系自组织供给,保证了先进教学理念能够快速的在院系顺利实施。
(4)第三方组织供给。第三方组织也称之为非营利性组织或者志愿者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组织,具有利他性。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涉及到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原始素材,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集、挑选和购买,这些原始资料的获取可通过第三方资助供给。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美学等领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学院环保先锋队组织实现第三方供给。也通过委托代理的形式,通过微信圈等组织形式,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将他们生活中的有用图片、视频资源传递过来,实现资源共享。
〔参 考 文 献〕
〔1〕张一春.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晓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9-14.
〔4〕熊秋娥,丁卫泽.基于成本收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104-107.
〔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04):81-86.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