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2017-04-12王朝阳
王朝阳
摘 要 棠溪小学把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的重心,在叶圣陶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上延伸,建立了一套在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化教育观。现对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生活教育 校本化课程 实施成效 存在问题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教育应当在生活中开展,生活中应当贯彻教育。我校提出了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两项生活教育的延伸。社会即学校是指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社会化的生活,使学生受到生活化的教育;教學做合一,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实践来获得生活化的教育,这是强调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生活实践知识的生活教育。本次研究提出了我校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1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现状
国家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学校要开展特色化的教育。棠溪小学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是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到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将会受益终身;反之,小学生未来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才能纠偏不良的行为习惯。棠溪小学把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的重心,在叶圣陶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上延伸,建立了一套在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化教育观,这套教育观是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开展的方向。
棠溪小学提出的生活化教育原则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不同志趣学生可持续发展;打造特色教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当前棠溪小学的生活教育特色课程包括安全教育课程、文明礼仪课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课程、诚信教育课程。
棠溪小学依照国家的规定开设了生活化教育课程,制定了课程管理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订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订了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与教育课程表,为学期课程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棠溪小学将安全教育课程、文明礼仪课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课程、诚信教育课程分为四大版块,每个系列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年级、每项内容均有4个课时的教育,应用标准化的课程开展生活化教育。
2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问题
虽然棠溪小学制订了生活化教育的课程,但是这套课程教学如何贯彻执行,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国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棠溪小学需依照新课改的精神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向的改革。棠溪小学提出,生活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棠溪小学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组织电视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生活教育课程,这一优化教学改革的举措突破了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的教学问题。
3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优化的方案
结合新课程的精神,棠溪小学从开展开放性课程、开展项目实践课程、开展校园文化氛围教育这三个方面开展生活教育。
开展开放性课程,是指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理念,设置开放性的平台,将教学环节分为自主学习、发展交流、反馈测讲三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个学习要求,学生将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开展学习行为;教师用“课程指南”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习的环节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学生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差异化的学习,待完成学习内容后,组员对组员要进行“一对一”的评测。棠溪小学应用开放性的课程开展生活教育的理论化教育。比如棠溪小学在一年级开设的学习习惯课中有教育学生自主预习、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独立完成作业、规范书写的课程。学生们要一对一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日常重演种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打分,帮助同伴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项目个性化课程,是指教育提出一个“生活教育”项目活动,学生们应用参与生活教育活动主题、阅读交流会、文艺表演、全员参与体卫健康活动的方法开展生活教育实践。棠溪小学一周开设一次主题活动,学生将在主题活动中感受科学、感受知识、感受文化,受到生活化的教育。学生们在参与体卫健康活动中,将获得与亲人互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情感。学生们在阅读交流会中将感受到知识的流动,从而能提高人文素养。学生们在表演活动中,将能整合学过的生活教育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校园文化氛围教育,是指提倡学生把学习的成果应用到校园生活中,应用生活教育理论来优化校园生活。比如棠溪小学提倡诚信教育,那么教师与学生都要讲承信、重承诺。如果教师承诺了在课堂中延长教学时间,教师就要尊重对学生的承诺;如果学生承诺了教师将要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就要在学习中遵守承诺。当学生们把教育成果应用到生活中时,棠溪小学就变成了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
4生活教育课程校本化优化的成效
生活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这一教育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提出“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这一课程强调学校教育、社会生活、行为习惯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手脑并用,生活和学习上劳力上劳心。这一课程是对学习教育与社会生活割裂、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的反对,这种生活教育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气息,培养出具有动脑、动手能力的,可持续成长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洪翠.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基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12)
[2] 郑霞.化学教学中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J].软件:教学,2013(3).
[3] 黄志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止于课堂——指导学生写品德与社会周记的尝试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6(52).
[4] 彭润泽.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浅探[J].新教师,2016(10).
[5] 钟维斌.让国家课程更接地气——“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与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