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前世今生文化傳續

2017-04-12明遠

澳门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商業傳統藝術

明遠

沃土之上:古韻新生

文創時下在大陸掀起一股流行的風潮,北上廣深又代表著中國不同領域的文創發展方向,無論是在地的年輕人還是海歸派,他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詮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文創又離不開文化這片沃土。因為文化是泥土,文化創意是在泥土上生長出來的大樹,而從經濟結構與產業發展角度上細分出來的文化創業產業,則是在這片泥土上用這棵大樹建起來的房子。所以這三者之間有一種依託並且層層遞進的關聯。

對於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我們而言,中華文化是我們維繫命脈的沃土,我們希望用不同的形式讓文化得以保存,用一顆茁壯成長的大樹來展示中華之美,又能庇佑熱愛它的人們。“琴之界”這個以“古琴文化”為核心的APP出現,就是讓傳統中華文化中的古琴文化在這樣一個繁雜的時代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的微小希望。

“琴之界”創辦的緣由,應該說是一封信,一封“成公亮老師的建議信”。(出自《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中華書店2012年2月,北京第一版)這位中國廣陵派古琴演奏家,也是被文化部認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的老先生一生致力於保護古琴文化,以蠟炬成灰的精神奉獻一生,在他當時的信中說到大量珍貴的古琴文獻資料雖有小部分已經被出版,但大部分文獻資料還是無人系統整理,也都在流失之中。受到成老師一生守護古琴文化的感召,我們開始投入對古琴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傳播工作中去,也開始有了“琴之界”的創辦。其實這封信是號召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盡自己的所能,用自己的力量來維繫中華文化的傳承。而我們的理念和目標也很簡單與純粹:盡己所能,用心打造一個古琴的世界。

古琴文化有其特殊性,比如它“曲高和寡”,自古就被歸為雅樂,好像離老百姓很遠,都是貴族士大夫階層接觸的樂器。事實上,古琴文化蘊含了三家思想,有很深的哲學意義在其中,沒有深刻的感悟,可能也接觸不來。中國古琴藝術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文化有所復蘇,但普及的程度還是比較緩慢。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將古琴和古箏混淆。其實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為古琴蘊含了四千年的中國歷史和文化,是相當有價值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弘揚。

帶著這樣一個保護與弘揚使命的“琴之界”,目前包含了古琴譜資料庫,指法詞典,還有我們和名師合作錄製的指法詞典演示視頻,調音器,以及即將上線的琴學院等等。我們的用心在於細節,比如譜庫中的圖片如何達到最佳視覺效果,圖片是否乾淨,其實都是一張圖一張圖去處理的。指法詞典中的減字譜也是一個個重新勾勒出來的。就如《道德經》中說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個“易”離不開用心,這個“細”更是要用心。我想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用心”二字。

世俗之下:守精求變

當然除了“用心”之外,很多人認為文化創意是一種情懷,很難輕易用商業模式複製運營,特別是古琴這些小眾的傳統文化,自然會面臨到文化傳承與商業運作之間的矛盾。其實,在我看來,商業是船,而乘船的人則是藝術本身。在絕大多數人眼中,藝術就是高高在上的,需要品味,而商業貌似被列為世俗。但乘船的人想要去更廣闊的地方,他就離不開船。其實任何一類藝術門類如果想蓬勃發展,都需要傳承與創新、還有人才的培養與儲備、以及一定的商業化。在市場經濟下,如果沒有資本的持續進入,之前的“藝術”積累就很難成體系地形成聚合效應,最終這個藝術門類還是很難形成氣候,仍然是少數人的陽春白雪。既然藝術難以避開商業,那麼如何與商業融合才是我們現在需要去思考的,而不是一味地拒絕商業化。

特別是中式文化在這個新的時代裡,更有著保留嶄新生命力的需求與使命,中式傳統文化在中華兒女的生命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習主席提出的弘揚傳統文化的大社會背景之下,作為一個個體,每一個文創人都應該積極回應,開拓思路,深入挖掘,實現文化與互聯網的完美融合。在我看來,文化和商業的關係應該是唇齒相依。不應側重也不應結合。沒有二者,今天何來文創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文創是一個新興產業,而深圳也成為內地文創的一個重鎮,恰如文創一般,深圳是一個30多歲的年輕城市,非常有活力。近幾年,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創新,文化發展,我們“琴之界”也是在此大環境下孕育出的新生兒。在我看來,深圳未來不僅僅是在科技、金融、珠寶等領域是內地的主力軍,傳統文化在政府的領導下也將會是一顆璀璨的明星,文創也必將在深圳這片熱土上找到它新的活力與創造力。

當然,深圳這座城市的活力在於“創新”,在於“變”,同樣任何文化創新其實都是沒有脫離本質的“變”。就是因為有這種“變”的存在,所以文化藝術才會不斷地發展,才會“博大精深”,才會“浩如煙海”。

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現在的經濟環境,其實對於文化創新與發展來說是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的。文創藝術者更要在這麼廣闊的空間積累深厚的傳統基礎,即使創新,即使發展,也必須不隨意,不妄斷。一步一個腳印,有目標的,踏踏實實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路。

猜你喜欢

商業傳統藝術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努力創作鮮明的個性書法藝術作品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河北省書畫藝術研究院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OF MALLS AND MUSEUMS
欢迎订阅2019年藝術品鑒证
2016年度北京十大商业品牌榜单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