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骏保将军评传

2017-04-12葛鹏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

葛鹏

[摘 要]陶骏保将军是著名的光复会员、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在新军第九镇任职期间,陶将军进行革命活动,将林述庆等大批官兵发展为革命的力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他忍辱负重,假装投靠满清反动官僚端方、舒清阿等人,不惜被同志们误会为汉奸。武昌起义爆发后,被他保存下来的革命力量积极响应,很快光复了镇江、扬州等地,对南京形成了包围之势。时任江浙联军总参谋长的陶将军,在各路革命军队之间进行协调和联络,为光复南京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关键词]陶骏保将军;辛亥革命;新军起义;南京光复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64 — 02

陶骏保,字璞青,江苏镇江人。1878年,陶将军出生于一个大商人家庭。其家族世代经营丝绸业,生活富裕,“是当时镇江的大族之一。”〔1〕112他从小就跟随大他七岁的哥哥陶逊学习和生活,深受陶逊的影响。陶逊,字宾南,“自幼喜爱读书”,且“矢志救国”〔2〕224,是一名坚定的民主革命者,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陶逊先后出任江浙联军兵站总监、京浦铁路南段局长、国会参议员等职,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在陶逊的影响和带动下,陶骏保也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并最终成为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

1896年,陶骏保考入了张之洞创办的江南陆师学堂,成为一名军校学生。1899年,陶将军从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投奔了驻军江苏海州的台湾名将林朝栋,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林朝栋辞官后,陶将军转投湖南名将杜俞,并在故乡镇江当军官。不久后,陶将军投奔了驻军江西的广东名将徐绍桢,并深得徐的赏识和信任。随着徐绍桢的官职由江西常备军统领变为福建武备学堂总办,陶将军也由江西常备军管带转任福建武备学堂教员。作为教员,陶将军经常在课堂上“阴以大义励诸生” 〔3〕46,使自己的学生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学生林之夏和林述庆后来都成了革命党人武装夺取政权的杰出代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被中华民国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林之夏和林述庆的老师,陶将军是他们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另外,从两人日后的表现看,笔者认为,陶将军在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5年,徐绍桢出任在南京新成立的新军第九镇统制。当时,第九镇初创,人手紧缺,尤其缺乏真正懂军事的人才。有鉴于此,徐绍桢便邀请自己信任的老部下陶骏保回江苏老家帮助自己。陶将军来到南京后,立即被徐绍桢任命为第九镇的正参谋,即参谋长。当时,孙中山和黄兴依靠会党发动的起义屡次失败,现实迫使革命党人将目光投向了新军。陶将军和他的哥哥陶逊曾经私底下商量,认为“革命非从陆军入手” 〔3〕46不能成功。因此,陶将军向徐绍桢和当时的署理两江总督周馥建议,在新军第九镇实行征兵制度。

经过一番努力,周馥和徐绍桢同意了陶骏保的建议,并将征兵事宜交给他全权处理。此后,手握征兵大权的陶将军就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将赵声、柏文蔚、冷御秋、林述庆等革命志士介绍加入了新军第九镇,并“各授要职” 〔3〕46,使他们可以逐步教育、掌握、改造这支满清政府的军队为革命的力量。经过这些革命党人的努力工作,新军第九镇的官兵逐步放弃了愚忠思想,开始向往民主和自由,并最终成为光复镇江和南京等地的主力军,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笔者认为,陶将军在发展革命的軍事力量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是镇江和南京光复的重要功臣。

1906年,端方出任两江总督。端方是旗人,对以汉人为主的新军不太放心,对赵声等革命党人的所作所为更是大为不满。在端方的大力干预下,赵声等人相继被解除了在军中的职务。在这样一种状况下,许多革命党人选择离开新军第九镇,陶骏保的哥哥陶逊也在其列。临行前,陶逊劝陶将军与他一起走。但是,有着自己想法的陶将军反问自己的哥哥:“同志尽去,谁与维持九镇者?”此后,陶将军开始“与端方及其心腹舒清阿相委蛇” 〔3〕46,并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使第九镇差点就要熄灭的革命火种得以保存。因此,笔者认为,陶将军此举是顾全大局的行为,虽然也不免给人留下贪恋权位、甘当汉奸的不良印象,但他在辛亥革命中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表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革命者。

1911年11月8日,陶骏保的学生林述庆率领以新军第九镇官兵为主的各方革命力量在镇江宣布起义,清京口副都统载穆被迫宣布投降,镇江得以和平光复。不久后,镇江就成立了革命的军政府,林述庆成为都督,开始了繁忙的工作,深感缺少得力的助手。而此时,他的老师陶骏保恰好在上海家中养病。知道这个消息后,林述庆立即派人去上海邀请陶将军来镇江共商大计。陶将军不顾自己的病体,毅然屈尊成为了自己学生的参谋长。不久后,徐绍桢出任江浙联军总司令,任命陶将军为江浙联军总参谋长。

就任镇江军政府参谋长和江浙联军总参谋长后,陶骏保干了五件大事。第一,帮助林述庆处理满清反抗势力,安抚人心,使镇江的秩序“粗就绪”〔3〕47;第二,帮助柏文蔚收容从南京溃退下来的第九镇的官兵,使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壮大;第三,调解江浙联军的内部矛盾,维护革命阵营的团结,不惜使自己“身处嫌疑间”,使相互敌视的林述庆和徐绍桢“未致决裂” 〔3〕58;第四,抱病“挥涕演说”,激励官兵的斗志,使南京得以光复;第五,谋“求江苏军政之统一” 〔3〕48,劝说林述庆取消都督称号,让位于原满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并亲自将林述庆的临时宁军都督大印“送于程公寓所” 〔3〕59,平息了一场即将爆发的革命军队内部的战争。从上述五件事情可以看出,陶将军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称职的参谋长,不愧是早就投身于革命的老同志。

然而,当陶骏保继续为革命奔走,为北伐向宋教仁、黄兴等人献计献策时,却不幸遭到了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暗算。1911年12月13日下午,应邀前往沪军都督府拜会陈其美的陶将军不仅没有见到陈其美本人,反而被陈其美的手下、时任卫队长的郭汉章当做活靶子“连打了十三枪”〔4〕41。至此,为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陶将军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1912年,江苏省议员殷宗渠等人致电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要求为陶骏保平反。同年,国会议员王立廷等人致电袁世凯,要求对陶将军的家属进行抚恤。1913年,袁世凯下令,将陶将军“比照陆军中将阵亡给恤,并于有功地方建立专祠” 〔3〕64。至此,由革命党人陈其美造成的冤案戏剧性地由袁世凯进行了平反昭雪。

关于陶骏保被杀的原因,学术界存在着争论。陈梅龙先生认为,陶骏保“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匹害群之马”,陈其美杀他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团结” 〔5〕59。莫永明先生不认同陈梅龙的说法,认为江浙联军之间的矛盾才是导致陶骏保被杀的真正原因。吴讱先生则认为,徐绍桢和林述庆的矛盾是陶骏保被杀的原因,徐绍桢在这起冤案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主谋” 〔6〕178。

关于陶骏保被杀的原因,笔者的看法不同于上述三位先生。首先,如笔者之前的描述,陶将军非但无过,而且有功,所以陈梅龙先生的看法缺乏客观公正性。其次,笔者基本上赞同莫永明先生的看法,但认为莫先生的概括有点过于笼统,没有直指江浙联军内部斗争表面现象背后的真相。最后,如笔者之前的描述,徐绍桢和陶将军的私人关系一直不错,彼此之间并无深仇大恨,并且双方“家眷往来亦密”〔7〕317,在徐绍桢和林述庆的争斗中,陶将军“实多方调护徐公”〔7〕309,所以吴讱先生的看法值得怀疑。

在笔者看来,陶骏保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代表同盟会利益的陈其美想要铲除影响同盟会发展的光复会势力。具体理由如下:首先,陈其美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革命党人,同时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黑社会首领。用非常手段争夺权力是他惯用的伎俩,草菅人命是他一贯的作风,被他暗杀的著名人物可谓为数不少,甚至有学者怀疑宋教仁也是他暗杀的。在和光复会势力的争斗中,陈其美一直充当着急先锋的作用。在1911年9月光复上海的过程中,陈其美在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办、李鸿章外甥张士珩谈判时遭到了扣押,若非光复会首领李燮和率领各路革命军奋力拼搏,攻占了制造总局,则陈其美“早即死于非命”。正因为如此,在推举沪军都督的过程中,“多数人认为李功在陈之上而主李为都督。”然而,怕光复会夺权的陈其美指使手下亲信王钟声、蒋介石、刘福彪等人大闹选举会场,“高喊非陈为都督不可”,有些人“甚至掏出手枪以胁”。结果,与会者不敢“再坚持原议而陈得都督之位。”〔3〕62事后,李燮和遭遇了两次刺杀,舆论普遍认为是陈其美指使人所为。不久后,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蒋介石等人暗杀,陈其美正是众所共知的幕后主谋,而原因则是陈其美想和陶成章争当浙江都督。

其次,作为长期在军队中工作的光复会骨干成员,陶骏保在广大新军尤其是镇江新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与此同时,当时的镇军都督、光复会员林述庆是陶将军的学生,对陶将军十分尊重,对他的建议基本上能够采用。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上后来出现的林述庆擅自自称宁军临时都督以及陶将军要求陈其美放弃沪军都督职位等事件,导致陈其美认定镇军已经落入光复会的掌握之中,且对同盟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徐绍桢等人的进一步挑拨离间下,陈其美决定尽快铲除镇军这股光复会势力,并决定将其领袖陶骏保和林述庆处死。若非柏文蔚“闻讯赶至上海”,向陈其美、黄兴说明情况,希望他们不要“如此惨杀” 〔3〕61,并得到在座的宋教仁的支持,身为光复会员的林述庆也必将惨死于陈其美之手。

〔参 考 文 献〕

〔1〕镇江文史资料委员会.镇江文史资料(第4辑)〔M〕.1982.

〔2〕镇江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与镇江〔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3〕镇江文史资料委员会.镇江文史资料(第21辑)〔M〕.1991.

〔4〕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M〕.1963.

〔5〕陈梅龙.近代江南社会及经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6〕吴讱.辛亥革命论文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江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第103辑)〔M〕.1997.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简论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
应重视提升党史话语表达的科学性
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