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先讲给自己听
2017-04-12曹喆
曹喆
政协开幕第一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第一个经过“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他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今年两会上,有关“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再次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不到两个多月前,中办、国办刚刚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上更早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文化自信”,让人们心中积蓄已久的对中华文化缺失的担忧又逐渐地消散开去。
陈部长在回答记者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提问时,讲了三句话四件事,最后一件事就是推进国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说到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还得把话题转到我们熟知的“留学”上来。
我们不止一次地探讨过留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名片”“桥梁”“纽带”的名头也冠之已久,道理没错,简单易懂,但讲什么故事,用什么方式讲,就算是專门研究文化传播的专家学者也不敢妄言自己能在实践中笑傲四方。
方式固然重要,但你得先有故事,有了故事,还须先讲给自己听。“故事”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更是一种醇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文明。
留学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学习并不断交融的过程。现在的留学生中玩得转琴棋书画的并非屈指可数,但在老外的圈子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别指望念几句“白日依山尽”就能让对方陶醉其中。一位留学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文学博士曾笑称,在海外想找一块没有中国人的地方已经不可能了,甚至在许多大中城市可以过一种非常“中国”的生活,但这些都改变不了我们在外国文化中的“边缘角色”。很多留学生都有自己中外生活的对比体验,他们在一线饱尝了文化碰撞的喜怒哀乐,或许更加清楚,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存在。
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近些年在海外多少是积攒了些人气的,但我们能否把故事讲得再动听些呢?若想人气更旺,必须底气更足。每个留学生在踏出国门前,身体里有了多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备,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他们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陈部长在众多中外媒体前许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所以我们非常重视。”
我们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视作一种先给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更可以视作国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作努力的铮铮誓言。
当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系统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唐诗宋词朗朗上口,又能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若干年后有机会出国留学时,他们周身每个细胞里的文化分子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让传播的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讲故事的人有了更多的底气,我们还用担心他们讲不出动听的中国故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