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17-04-11武向侠
武向侠, 王 欣, 田 鹏
(天津师范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 天津 300387)
0 引 言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同时也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多,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实验室的数量不断增加,功能也不断扩展[2],使高校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和新形势,从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实验室的管理难度,也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1 高校实验室使用和管理的新特点和新形势
1.1 实验室类别多元化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导致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多,管理难度增加。我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8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实验室(院、中心)以及其他多个校级实验室(中心),涉及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门类。每个学科和专业门类的实验室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尽相同[3]。如:文科实验室存在安全、宣传教育以及水电安全等隐患,理科实验室存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卫生以及水电安全等隐患;工科实验室存在机械安全、辐射安全等隐患。
1.2 实验室事故表现形式多样化
实验室类别多元化、存在安全隐患多直接决定了实验室安全事故表现形式的多样化[4-5]。如化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实验药品使用不当引起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实验室废弃物排放不当引起的毒害和污染事故;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表现形式为细菌和病毒感染、实验饲养动物噬咬和伤人事故;物理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表现形式为机械电气类设备伤人以及电磁辐射事故等等。以上任何事故都能够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况且高校实验室的分布相对集中,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是创新性和专业性研究的综合载体,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或者事故也存在着“叠加效应”,使实验室的不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管理困难加大。
1.3 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额急剧增长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加大,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都有很大提高。自从2012年以来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从22 434台(套)增加到38 367台(套),价值从2.47亿元增加到4.60亿元,数量上增加了71.02%,价值上增加了86.23%。其中,单价或成套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从217台(套)增加到397台(套),价值从0.90亿元增加到1.80亿元,数量上增加了82.95%,价值上增加了100%。并且拥有多台单价或成套价值在200万元以上的高精尖设备。面对如此庞大的设备总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原有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需求。
1.4 研究性实验的未知性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和高校用于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逐年提高,科研实验项目的取得渠道逐年拓宽,级别呈现多样化,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科研活动是一个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旨在揭示其中的科学现象、科学事实或者进行技术发明和创造,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未知性[6-7],而科研实验的探索性与未知性使得实验的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增加了安全防范难度,且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需事先做好防护工作。这些新的问题使高校实验室极易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高校实验室使用和管理的新特点与新形势,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难度和挑战。因此,必须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目标出发,构建一个科学引导、环境安全、机制长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实验环境[8]。
2.1 规范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高校应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明确,无缝连接”的原则[9-10],建立“校、院、实验室” 三级组织体系。形成实验室责任人对学院负责,学院对学校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并按照负责内容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1) 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分管安全副校长任副主任,成员由保卫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后勤管理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履行以下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针和规划,政策和原则;制定委员会成员单位的管理范围及管理职责;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进行决策;对实验室安全事故做出处理决定。
(2) 设立实验室安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制定、完善全校性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并检查落实好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日常工作,督促安全隐患的整改;指导、督查、协调各相关单位做好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协调各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组织专家对实验室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对重大安全事故进行责任认定。
(3) 成立院级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实验中心主任、各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履行制定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院级规章制度(包括各种制度规定、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定期、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并组织落实隐患整改工作;组织本单位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及时报送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相关信息统计、工作进展等。
(4) 实验室负责人是本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实验室的特点制定本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操作规程、仪器操作说明、应急预案、实验室准入制度、值班制度等);落实实验室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对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人员进行安全基本常识、仪器设备操作、实验流程及防护、意外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指导危险性实验的开展。
2.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解决实验室安全管理怎么管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出严格、有效、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形成管理制度体系,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 建立培训与准入制度。要求凡是有进入实验室需求的教职工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培训并参加考核[11],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单次培训和考核的有效期为1年,过期后须重新进行培训和考核。教职工需通过安全通识的培训与考核。而学生不但要通过安全通识的培训与考核,还需要通过所学专业的专业实验技术安全培训与考核。此外,教职工和学生开展具体实验时,还需要网上提交待开展实验的实验方案到拟开展实验的实验室,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展实验。
(2) 建立安全监督检查与整改制度。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采取“校、院、实验室”三级三查的方式进行,检查指标体系由学校聘请专家制定。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和一次安全抽查;学院每月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实验室每日进行一次安全自查。对于检查或抽查发现的隐患,学院和实验室层面能够解决的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并限期整改,不能够解决的聘请专家形成整改方案上报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决策。对于自查发现的隐患,实验室能够解决的内部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学院或学校。
(3) 建立安全管理与处置制度。高校必须对化学品、生物、辐射、水电、器械、废弃物等进行安全管理和处置。化学品试剂、强酸与强碱、氧化剂与还原剂等要分开存放,配制试剂的标签信息详尽;可燃与助燃气体钢瓶分开存放并定期检查;易制毒品分类存放,第一类易制毒品实行“五双”管理制度;实验室“三废”应标明试剂种类、主要成分、存储时间、质量或体积上交学校[12],由学校定期委托具有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环保处理等。
(4) 建立应急预案与责任追究制度。为了有效应对突发性安全事故,必须制定出涵盖化学品、生物、机械和强电、放射性等专业领域的科学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事故处理原则、处理程序和分类应急措施等内容。为避免同样事故的再次发生,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的单位及个人,按照规定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事出有因,追责有果。
2.3 加强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和运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从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力量等方面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1)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①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配置,引进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质量并优化其结构层次。② 设置与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内容挂钩的职称晋升条件和工资待遇水平,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待遇和地位。③ 通过专业培训、定点培养[13]等方式改善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增强其专业业务能力,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2) 加强硬件资源的投入与改善。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物质保障。① 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修缮与改造,对现有实验室的防水、防火、防触电、通风系统以及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替换和升级。②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安全性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者超过安全使用年限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新换代或维修。③ 在实验室配备急救箱、紧急联系手册、紧急喷淋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安全柜、防爆冰箱、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沙箱、防火毯、灭火器等紧急处理、安全防护和消防逃生设备和设施。
(3)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技术力量防御。① 建立化学品采购和管理电子平台。规范危险化学品购买、使用、处置流程。使用过程中,做好化学品出入库的数据更新,掌握其库存量和使用流向。② 实验室实施门禁管理,门禁管理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绑定,经过授权的校园一卡通可以启动门禁解锁系统,从而可以进入实验室。③ 建设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实验室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隐患点,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还可以通过回放功能追查事故原因[14]。
2.4 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无形的力量产生有形的影响,使师生从被动管理转换成主动遵守,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果。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及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15]。
(1) 加强安全教育。① 通过安排实验室安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水平,增强其应对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② 安排实验室安全预案演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或逃生演习,提高学生对应急状态的反应能力,使学生学习如何在危险情况下进行自救和救人。通过以上措施,真正落实实验室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夯实实验室安全文化基础。
(2) 加强安全宣传。① 利用实验室楼道墙壁空间,将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常见实验室安全事故及逃生技巧制作成展板的形式悬挂于墙壁。② 组织专家制作“高校实验室安全实用手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传达实验室安全常识、安全防护信息以及安全急救内容等。③ 利用新媒体拓展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宣传途径和宣传范围,如建设实验室安全专题网站、实验室安全微信一点通、制作实验室安全宣传纪录片等。
(3) 加强安全服务,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文化深入人心。实验室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使管理行为由行政命令向服务转变。比如:做好实验室“三废”的及时清理与处置工作,提供实验室安全管理咨询服务,深入实验室进行细心指导,听取一线实验技术人员的意见,消除师生员工在制度刚性管理下被约束、被管理的消极心态[16],使实验室安全文化深入人心,进而使教职工和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来。
3 结 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高校必须适应新时期实验室安全管理涌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形式。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等各要素工作,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使之成为一个科学、规范的有机整体,使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进而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1] 李家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 : 5-14.
[2] 武晓峰,闻星火.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 : 81-84.
[3] 冯建跃,金海萍,阮 俊,等.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 : 1-10.
[4] 杨 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 : 215-217.
[5] 温光浩,周 勤,陈敬德,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 : 5-8.
[6] 王国兴,吴林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2012,15(6) : 196-198.
[7] 张文俊.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 : 282-285.
[8] 陈少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4) : 119-122.
[9] 叶秉良, 汪进前, 李五一,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 : 419-422.
[10] 王 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 : 148-170.
[11] 黄 坤,李彦启,孟少英.发达国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9) : 145-148.
[12] 黄雄辉.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 : 241-252.
[13] 常生华,翁秀秀,侯扶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 : 229-232.
[14] 亓文涛, 靖杨萍, 孙淑强,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 : 294-296.
[15] 周 健, 朱育红, 蓝闽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浅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 : 281-284.
[16] 孟兆磊,林 林,牛 犁,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 : 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