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策略与路径
2017-04-11何碰成王斌楠黄文豪陈建新
何碰成, 王斌楠, 黄文豪, 陈建新
(1.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2. 华侨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福建 厦门 361021)
0 引 言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新政策遵循“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推动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简称“双一流”建设[1]。高松院士认为:创“双一流”,实验室工作举足轻重[2]。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必须在已有成果上进一步改革深化,提升自身水平以支撑“双一流”建设[3]。因此,在新一轮的高校综合改革中,高校应深入挖掘实验室综合改革内涵,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循合理路径,推进改革落到实处,强化实验室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保障能力,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1 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内涵与目标
改革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各种组织做出的改良革新,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出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废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阻碍。而综合改革的关键应该是以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思维来围绕改革大局进行谋划[4],于大局中抽丝剥茧,厘清各单项改革中相互的关联和制约,以中心环节改革为推手,推动各项改革协同发展。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内容广泛,通常包括学科建设、科研服务、人才培养、资源分配、开放共享和队伍建设等,其中最核心的目标则是以下3个方面。
(1) 完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所指向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和制度[5]。囿于长期以来高校实验室的教辅功能定位,实验室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管理体系,因此顶层设计的完善需要做到:① 在功能定位上,整体提升至与教学科研同等的地位,建立统筹机制,协调三者的发展,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格局;② 在管理体制上,学校要统筹规划,职能集中,完善管理体系;③ 在协作机制上,要以“系统化”的视角将任务分解,依据各子系统的专业性及关联度,交由不同职能部门执行,从而使综合改革的推进取得更好的成效。
(2) 整合实验资源。资源是实验室得以维系生存、实现发展的基础,应按既定战略方向整合实验室资源[6],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下,资源配置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导致实验室建设常呈现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因此实验资源配置改革,① 要建立实验室建设统筹机制,保障增量资源投入的方向统一;② 要建立存量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财、物等资源高效利用。
(3) 创新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7],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加强协作,为师生打造优质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概言之,实验室综合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资源配置改革为抓手[8],突破传统观念桎梏,使实验室回归内涵式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强力保障。
2 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建设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成果喜人,但在“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建设、轻管理”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缺乏系统性,既不能激发存量资源发挥效益,又不能合理配置增量资源,使得资源投入并未取得应有绩效[9-12]。加之管理体制和机制未能与时俱进,严重制约实验室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4]。
(1) 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实验室功能、目标定位各有不同,各规划编制部门间缺乏协调合作,各行其是,相互脱节,规划大多流于形式,并未深入挖掘内涵。此外,编制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并未通盘考虑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导致各类实验室发展失衡。
(2) 管理上缺少协同机制。多年来,高校不断探索和实践,本科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成熟,基本形成“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人、财、物统筹调配管理较为到位。而科研实验室,其管理工作介入单位较多,如:科技处、发展规划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和人事处等,彼此间缺少合理的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师生的满意度也不高。
(3) 体制改革缺乏集约化。虽然多数高校都顺应体制变革的需求,以学科为口径,对各实验室进行调整、归并和重建,成立实验中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散、小、全”的弊端。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特别是涉及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时,往往由学院直接代替实验中心实施管理职能。但学院人手有限,教学科研任务重,对实验室管理的精力投入有限,因此,强化实验室集约化管理,是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
(4) 资源配置缺乏开放共享。高校实验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① 由于科研项目或团队存在不可持续性,在项目终结或团队解散时,实验空间未能及时盘活,资源闲置现象严重;② 由于部分教师对贵重仪器设备共享认识不清,使得不少设备共享程度低;③ 共享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化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开放共享成效。
(5) 人材培养缺乏创新精神。传统观念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实验教学内容、课时和形式等均依照理论课程的进度和要求开展,验证性实验项目居多,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偏少。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少创新意识,教学模式依旧落后僵化,仍不能适应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与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更是相去甚远。
(6) 队伍建设缺乏“质”“量”平衡。受制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实验队伍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项目制的实验人员待遇偏低,实验人员缺少归属感和荣誉感,难以安心工作。加上现有队伍年龄、学历和职称的结构不尽合理,难以胜任新型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总之,上述问题归因如下:① 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不到位;② 各部门缺乏分工协作机制,管理效率低下;③ 责权利体系落实不力,管理职能弱化;④ 缺乏制约机制,实验资源浪费严重;⑤ 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⑥ 队伍结构不合理,同岗不同酬。
3 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策略与路径
要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必须通过顶层设计的引领,创新体制机制,以实验室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抓手,以提高绩效为目标,强化措施落实,提升综合改革成效。
(1) 加强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全校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各类实验室的规划。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结合各类实验室现状,以“自上而下”有机统筹各类实验室的发展,协调好人、财、物等资源要素,促进各类实验室形成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态势,实现各类实验室均衡发展。
(2) 明确任务清单,破解协同障碍。实验室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具体工作架构和运行方式,保障协调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13]。高校应基于成熟稳定的管理机制体系,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摒弃大包大揽的做法,将实验室业务以“专业化”进行细化分解,即“专业”的事交“专业”的部门来做。
(3) 创新运行机制,强化中心组织管理。强化实验中心自主管理能力,要从其身份地位着手,通过合理定位,从体制层面化解问题,创新地赋予中心在人、财、物上更大的管理自主权,进而在投资、建设、运行和激励等机制上实现改革。① 投资建设机制要以实验中心为主体,由其制定建设计划,纳入项目库进行统一管理,以解决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② 加强实验中心管理层的建设,应遴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并热衷实验室管理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由熟悉实验室建设的实验人员担任副主任,使管理层既具有前瞻性视角,同时又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③ 完善实验室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授以中心主任充分管理权限,并将考核结果与先进评选挂钩,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
(4) 强化配置机制,整合实验资源。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应通过建立交叉融合的管理机制,整合盘活资源。如:对实验室空间采取有偿使用机制,合理分配空间资源,减少闲置浪费;对贵重仪器设备的闲置则要从建立科学合理的开放共享机制着手,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将全校所有贵重仪器设备纳入平台管理,实现信息公开、实时授权、网上预约、远程监测、在线视频监控、在线结算等高效网络服务功能,同时配套建立服务收费分成机制,部分分成经费滚动投入作为贵重仪器维护、维修支撑经费,使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构建信息平台,促进开放共享。在实施“双一流”建设和“双创”教育的背景下,作为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之一,高校实验室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完全具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支撑。[14-15]鉴于当前形势,实验室开放要转变思路,主动对接。① 建立“双创”综合管理平台,纳入实验室设备、空间、时间与技术保障等信息,制定灵活的开放方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② 打造若干集开放、创新、创意、协作、共享的创客空间,为学生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③ 利用优质实验资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引进企业投资合作,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创新资助和绩效奖励等机制,保障实验室开放共享良好运行。
(6)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建设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包含一流的实验队伍。实验队伍的建设与提升,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水平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6]。因此,必须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分类设岗、分类考核和分类培养的机制,打造一支队伍结构合理、业务专精、兼备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能力的专兼职结合实验队伍。① 在管理体制上,可依据岗位任务设置实验教学、实验科研、技术管理及综合服务等不同分类,参照教师、管理等系列制定岗位考核、收入分配机制。② 建立各类岗位间流转的竞争机制,打通教师与实验队伍间的双向流通渠道,鼓励教师加入实验队伍。③ 建立以基础型和提高型两种方式相结合的人员培养机制,构建职业上升通道,充分释放队伍潜力。④ 不同岗位新进实验人员实施分类管理,承担实验教学科研的向教师看齐,一般的技术管理、综合服务类岗位人员则采取项目制管理,如此既有利于实验队伍补充高素质人才,又有利于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局面。
4 实践成效
华侨大学通过采取校级统筹,各单位协同合作,强化集约化管理,整合实验资源,强化信息化建设和人事改革等措施,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各项实验室管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1) 完善了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通过高水平实验室培育建设计划,建成了国家级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旅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 通过创新开放共享制度和强化实验资源整合,建成了福建省校级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推动优质实验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使用效益大幅提升,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3) 深化实验教学师资发展中心改革,优化队伍结构。丰富考核手段和评价内容,严格依据聘期任务考核结果,执行高聘、续聘、试聘、低聘和缓聘的岗位聘用制度,客观衡量实验教学服务水平,同时拓宽实验系列晋升渠道,深受师生好评。
5 结 语
综合改革难在“综合”,各方面联系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不能用局部的、静态的视角来实施改革创新,需要统筹规划,从顶层设计上求突破,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同时,要将实验室综合改革放到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局中,以学校战略目标为引领,自觉加强与其他领域综合改革的互动,建立互相协作、相互推进的态势,唯如此才能真正将实验室综合改革推进落实到位,使高校实验室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中提升自我,焕发活力,更好地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夏有为.创“双一流”实验室工作举足轻重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36(1): 1-4.
[3] 夏有为.为振兴中华创建“双一流”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36(2): 1-4.
[4] 胡海岩.基于战略思维推进高校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 z1): 52-55.
[5] 阎光才.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 (1):5-8, 13.
[6] 周巧玲,谢安邦.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 32(9): 36-40.
[7]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 (12): 9-11.
[8] 姜朝晖.大学综合改革: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5, 9(5): 18-23.
[9] 左铁镛.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4): 1-5.
[10] 王晓华,王 杰,李海燕,等.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9): 219-221, 254.
[11] 武 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9(7): 206-209.
[12] 郑传明,胡长文,黄如丹,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6): 382-384, 397.
[13] 周伯明.勤学习研究,重管理服务——浅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24(2): 4-6, 24.
[14] 邓文婷.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功效再造[J].高教探索,2016(1): 95-98.
[15]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75-78.
[16] 贾振元.建设“双一流”实验室支撑至关重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1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