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中的年鉴事业发展思考

2017-04-11刘传仁

史志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年鉴升级资料

刘传仁

(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吉林 长春 1300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指出:“地方志要在‘五大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与其自身价值、功能相匹配的作用,就要因时而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1]李培林.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7,(1).提出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开启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征程。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适应转型升级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年鉴作为舶来品,自1909年中国出版发行第一部年鉴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20世纪末,年鉴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年鉴大国。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更加规范,质量持续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编纂质量良莠不齐、规章落实不到位、跟踪信息不及时、开发利用成效不显著等现实问题。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年鉴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应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勇于担当、求精求新,在综合年鉴转型升级发展中大显身手。

(一)深刻理解转型升级内涵,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目标

地方志转型升级,要实现“六个转变”,即实现地方志事业大局化、全面化、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六化”[1]。“六个转变”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对年鉴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围绕自身工作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变、从单纯修志编鉴向同时多业并举全面发展转变”[1]李培林.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7,(1).明确了地方志事业大局化、全面化的工作目标。这就要求年鉴主编站位更高、眼界更宽,要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设计框架,为适应横向发展,规划内容、组织编纂;作为年鉴编辑,不能局限于编辑室,为了编鉴而编鉴,年复一年,机械劳作,而要多措并举,把发展的理念融入编鉴工作,出成果、出成效、有成就。

“从依规修志向依法治志转变、从地方志机构修志向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转变”[1]理清了地方志事业法治化、社会化的工作格局。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法治方式来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年鉴编纂工作,使资料报送全面、快捷,信息渠道顺畅、高效。切实落实好“一纳入、八到位”,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人大监督、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依法参与的工作体制。

“从单一纸媒体志向广泛运用数字媒体志转变、从修志囿于当地向把地方志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转变”[1]理清了地方志事业发展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年鉴向数字媒体转变,不只是由纸媒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而是要融入信息化发展行列,利用好年鉴大数据,走好开发利用之路。年鉴源于世界,在中国发展于现代,繁荣于当代,要在更好发展的基础上还鉴于世界,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率先实现理念升级,全面谋划转型发展

要改变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对自己的经验、思想、观念进行“扬弃”,剔除不合年鉴发展实际的作法,在保留有生机、有活力先进理念的同时,抓住转型升级伊始的关键时期,率先实现理念升级,尽早谋划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发展。到2020年,随着“两全目标”任务的完成,综合年鉴编纂将实现全覆盖,发展格局全面铺开,事业发展将达到巅峰。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量上的全覆盖,只是实现了初级目标。在此基础上必须坚持转型发展,把“六个转变”落实到年鉴事业发展中,把“六化”目标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用智慧和拼搏守护这份责任。要从转型升级理念上谋出路,从年鉴事业发展中找办法,只有练好转型升级的内功,才能在年鉴事业发展中赢得优势和主动。要对照“六个转变”“六化”的要求,结合当地年鉴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解析任务,明确目标,彻底摈弃“一本书”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全面意识;坚持依法治志,坚持“一纳入,八到位”,形成有利于年鉴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拓宽视野,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立足当地,放眼世界。不能只做“来料加工”,编纂成书就算完成任务,一年一鉴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全身心投入到年鉴事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中,全力提升年鉴质量,为世人留下丰硕的文化精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配合转型升级发展,全力推进年鉴编纂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鉴事业快速发展,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年鉴创新问题。经过20多年的创新研究,促进了年鉴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今,转型升级理论的提出,为年鉴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年鉴又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没有创新发展就意味着停滞,而停滞就会被淘汰。要想更好地实现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必须以创新思维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模式、管理方式、工作手段。”[1]李培林.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年鉴事业发展新跨越——在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6,(9).

(一)争取主动,抢占资料先机

“资料性是年鉴的第一属性”[2]许家康.许家康集.线装书局,2011.(P3)。掌握好资料是编纂好年鉴的根本,也是发挥好年鉴作用、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地方综合年鉴被人们称为“政府公报”“官书”,多年来,入鉴资料主要来源依赖于政府部门,这是个收集资料的好办法,也是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但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进一步简政放权,资料报送渠道越来越窄。另一方面,即便是政府职能部门提供资料,由于报送体制机制不健全,撰稿人又均为兼职,再加上有些单位不重视,难以保证资料时效和质量。要想抓住资料先机,必须从思想上树立转型意识,开拓新局面。

一是坚持依法治鉴,畅通资料报送渠道。充分利用国务院及当地的条例法规、政府规章等,争取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纳入政府督查或绩效管理范畴,实现依法依规编鉴。例如,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与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每年组织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省各地修志编鉴工作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会同省政府法制办进行执法检查;吉林省部分市县把资料报送纳入当地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项目……这些举措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珲春年鉴》原来资料上报时间拖沓持续6个多月,通过依法治鉴、政府督察通报等措施,到2017年报送资料时间缩短为10天。所以,要加大依法治鉴力度,争取主动,扭转资料报送不畅的局面,改善资料报送效率和质量,提升社会参与度、认知度,为增强年鉴服务功能奠定基础。

二是发挥主动性,深挖有价值的资料。在采用年度培训、电话约稿等常规方式的同时,对一些重点部门和行业的“重、大、特、新”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比如,“一带一路”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等等,拉出清单,甚至列出条目,进行时时跟踪,缕清事实,核对数据,挖出深度,不达目标不罢休,充分体现年鉴提供信息的深度和价值。还可以通过建立年鉴网站与读者实时互动,也可以在地方志网站设立专栏或互动栏目,比如,设“我来编年鉴”栏目,让群众广泛参与,提供信息,甚至自编条目,提供参考。

三是开辟资料来源新途径,主动出击,采集特色资料。“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年鉴的资料性,对于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P4)突破信息资料收集固有模式,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信息资料来源,深入社会采取调研、采访等方式补充资料内容,丰富信息量。比如,《延边年鉴》采取到民营企业收集资料、到社区采访调研等形式,补充了“经济”“社会民生”类目的内容,弥补了靠政府部门供稿造成的内容不全、记载肤浅、缺乏广度,体现不了“经济”“社会民生”大主题的缺陷,使年鉴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充分发挥综合年鉴记住昨天,鉴事今天,服务现实的作用,实现综合年鉴应有的价值。

(二)优化框架,充实内容,随时而变

“从围绕自身工作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变”,不再仅限于编纂体例和规范研究,通过创新框架,让栏目、内容紧跟时代,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生成周密、连贯的轨迹,形成信息密集、堪存堪鉴的实录。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框架,及时充实新栏目,淘汰过时栏目。年鉴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要在数字时代保持竞争力,坚守规范的同时,需要实现内容的差异化、独创性。“内容”外延扩大,并不是一定要覆盖所有,而是应找准定位,从当地社会事业发展的特点入手,用高质量的内容连接读者。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地方综合年鉴应在概况类目下,除设自然概况分目外,还应对当地“五位一体”发展情况作以概述,但多数年鉴仍停留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分目状态。又如,早在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10多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年鉴里体现并不多见,有的甚至没有设置相关栏目。再如,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受供稿局限,往往记述的残缺不全。仅从以上3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综合年鉴还存在着更新不及时、创新不够的问题,迫切需要升级。所以,在每年每鉴的编纂中要及时调整栏目,有废有进,常编常新。

二是要充实内容,紧跟社会发展。综合年鉴要及时、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不只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实事求是地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充分反映体现社情民情,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新成就、自贸区建设等。还有,无户口人员可以落户、老年公寓有了“家庭医生工作室”……只要善于发现,及时跟进,就会有足够数量的新鲜资料需要补充,增加条目、分目,甚至类目。比如,《山东年鉴》增加信息量、增强实用性,在部分栏目末辑录了相关的知识性、咨询性、互动性信息资料,突出反映了山东的优势、特点。再如,《吉林年鉴》及时补充栏目内容,对吉林省积极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进行了跟踪记述,反映了农民生产观念和经营观念的更新和进步,充分体现了吉林省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新进程。日常生活中承载着记忆,需要年鉴人通过近距离的触摸来感受过往的岁月,也是一种有历史感的体验。尤其城市年鉴,在记述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城市信息的广泛要求,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等相应栏目,及时锁定城市街路、桥梁、居民生活等些微变化。比如,哪年有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哪年婚庆习俗有了变化、养老模式在创新、无人机进入百姓生活等,应及时捕捉,抢入鉴中。否则,稍纵即逝。过些年,有些事物的发端,难以寻觅。

三是要确保连续性。连续性是确保年鉴信息权威、有效的前提。缺乏应有的连续性,读者就难以通过年鉴把握相关领域、相关事物的发展轨迹。每项事物发展都是有过程的,除当年已经完成的项目外,必须确保事物发展、项目数据等连贯性,要逐年连续记述。今年有材料就记,明年无资料就不记,中间出现断档,就无法分析事物发展。连续记载,就能让人们更好地跟踪、了解事物的发展全过程,尽管有些事情也有新闻报道,但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年鉴作为年刊,应充分体现其年度性、资料性、权威性的特点,对年度内的新事物进行综合整理甄别,有始有终,有数据有图片,形成完整的信息链。

(三)充分体现综合年鉴提供信息的有效性

“就汇集资料的数量和密度来讲,年鉴是其他一般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1]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P6)年鉴的信息量大是公认的。有的年鉴为了资料全面,部头越来越大。但字数多不代表信息量就大,部头大也不代表有效信息就一定多。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可全书294卷,只有300多万字。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资治通鉴》堪称是记述有效信息的典范。由此,应引起我们深入思考,提升年鉴信息的有效性也是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必要之举。首先,要甄别资料的有效性,发扬“沙里淘金”精神,为入鉴信息把好第一关。其次,在具体编纂工作中,甘为每一个条目负责,敢为每一个数据较真。确保年鉴的资料真实、全面、权威、有效,彻底剔除年鉴中无人问津的死条。第三,对年度资料进行统一整合、梳理、编辑,增强年鉴信息的有效性,实现信息量最大化。

三、紧跟转型升级步伐,助力年鉴事业蓬勃发展

“经过近40年的蓬勃发展,年鉴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步拓展和延伸,不仅包括覆盖许多地区和部门的年鉴编纂,还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地情书籍编写、信息资料咨询、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等工作。可以说,年鉴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元素,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地各部门年度文化活动的一个闪光点。”[1]李培林.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年鉴事业发展新跨越——在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6,(9).时代在发展,人们捕捉历史记忆的方式也在改变。随着年鉴事业的转型升级,年鉴事业道路越来越宽。要让年鉴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把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推动年鉴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年鉴的知晓度、利用率和影响力。”[1]让年鉴由“一个年度文化活动的闪亮点”点亮一大片。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

当前,新媒体兴盛,形成了推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契机,各种思维、理念、技术、模式创新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年鉴事业发展也面临着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年鉴工作者应清醒地把握这个大趋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争取主动,融入信息化发展的大潮中,依托互联网形成年鉴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数据可以复用,信息可以共享,这是网络空间超越以往实体空间的本质特征。要抓住时机,加强转型发展中年鉴信息的开发利用,建立各类数据库,通过配合当地“政务云”平台建设,把服务项目逐步向自助服务终端移植,开放数据、共享信息,积极用数据、信息进行研判问题,跟踪社会发展;通过资源共享,方便群众,优化服务内容,为大数据提供支撑和依据,让广大群众跨越“数字鸿沟”,分享“数据红利”;利用年鉴信息密度高的优势,了解民情民意、广泛分析,正确理解和解读民众的愿望和诉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激活沉睡的记载和数据,让年鉴由一本书走向一种媒介,让省情、市情看得见摸得着,走进政务,来到百姓身边。

(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年鉴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综合年鉴这份资源,融入社会发展大潮中,拓展综合年鉴服务社会功用,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引领社会风尚,

综合年鉴要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现实、服务社会。据《中国年鉴发展报告》收录的部分省(区、市)2015年材料看,有些省、市不断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方式,推动年鉴工作与现实服务接轨。比如,北京、广东、重庆、深圳等地提炼地方综合年鉴资料,出版年鉴简本;山东、湖北、大连等地选取地方综合年鉴资料,编写地情手册、地情概览或实用指南等地情资料书籍——《山东省情概览》《简明湖北省情手册》《数字看大连》,河南省及全省17个省辖(管)市、60个县(市、区)开展大事月报编辑工作。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更深入、更广泛地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综合年鉴要在精神的纬度,把握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比如,《吉林年鉴》与《新文化报》合作,充分挖掘草根大众当中的善行义举,进行宣传报道,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审,每年选出10个“感动吉林”年度人物,在《吉林年鉴》卷首对感动人物的事迹进行刊载。利用每年“感动吉林”人物评选活动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先后编纂《“感动吉林”人物榜》《“感动吉林”评选纪实》《“感动吉林”人物评选年鉴》,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高年鉴利用率和影响力

“年鉴适应了人们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即开放的、全方位的、系统的、比较的,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等各种方法的需要。读者既可通过年鉴了解事物的概况全貌,又可从中找出专深的内容和便于深入研究的资料数据及其线索,完成有分量、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1]肖东发等.年鉴学.方志出版社,2014.(P141)随着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发展,应不断挖掘潜力,持续提升年鉴的利用率和影响力,实现年鉴价值最大化。其一,适当扩大信息资料的时空范围,“注重从民生方面深入挖掘题材,准确、深入和真实地反映民情、民态和民意,提高年鉴的文化含量和人文气息。”[2]吕鲜林.管窥《上海年鉴》编纂之要略.上海地方志,2016,(1).通过充实年鉴内容,增加实用性、利用率、可读性,比如,城市年鉴增加“办事指南”“生活指南”“社会调查”“基础设施”“养老就业”等栏目,不仅内容更丰满,还增加了有效信息量。其二,开发辅助品,让年鉴也“悦读”。比如,根据几十年的年鉴数据积累,形成多种《大数据报告》《农业发展大数据报告》反映当地农业产值变化,粮食产量情况,农民收入情况等,《生态大数据报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恢复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变化趋势等。其三,利用综合年鉴的影响力,推动专业年鉴发展。积极指导推进各部门、行业编纂专业年鉴,通过专业年鉴遍地开花,提供针对性更强、更专业、更详实、更密集的信息。综合年鉴则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让年度信息形成网络,让有效数据全覆盖,让年鉴发挥更大的作用。

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发展任重而道远。转型,不是抛弃规范;创新,也不是全盘否定。在年鉴事业发展中,把转型升级理念化作行为自觉、工作指南,改进老办法,探索新方法,在时代洪流中书写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年鉴升级资料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回暖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