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17-04-11邓凌怡李越成俊涛李楠刘文怡
◇邓凌怡 李越 成俊涛 李楠 刘文怡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邓凌怡 李越 成俊涛 李楠 刘文怡
现代旅游业早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出现了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趋势。铜仁市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但是,其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针对铜仁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说明,对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终进一步探讨铜仁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10.13999/j.cnki.scyj.2017.03.014
如今,旅游者看山看水,更渴望看到山水深处当地人原生态的生活。旅游者看的是文化,并且渴望看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铜仁市目前的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到访的大部分旅游者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然而铜仁市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着重大的开发潜力,若将铜仁市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民族风情资源相结合,加以合理开发与利用,将提升铜仁市旅游对国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为铜仁市的旅游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一、铜仁市旅游发展的自然优势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辖八县两特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8.4%,居住着29个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多达10万以上。铜仁市的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多达8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旅游景区就是梵净山自然生态区,周边三县(江口、印江、松桃)风光秀美,如江口亚木沟景区、印江棉絮岭、松桃潜龙洞风景区等等。此外,铜仁拥有大量红色旅游资源,如周逸群烈士故居、印江木黄会师纪念馆、德江枫香溪会议旧址等。只是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地理位置分散,目前只适合于观光旅游。
铜仁市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目前铜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已经得到一定的开发,有的正在进行开发(如梵净山的佛教文化)。铜仁市多民族杂居,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如寨英滚龙、松桃苗族绝技、铜仁傩文化等)。铜仁各族人民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如苗族踩花山节、侗族斗牛节、土家族炸龙节等),思南土家花灯戏、石阡仡佬毛龙节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民族建筑文化(如东山古建筑群、寨英镇古建筑群、苗王城等);民族服饰文化(如苗族服饰、土家族服饰、侗族服饰等);民族饮食文化(如思南土家香肠、侗乡荤油茶、沿河糯米包子等);民族手工艺品(如织锦、银饰制作、木雕工艺等)。铜仁这一系列的民族文化资源构成了铜仁市独一无二的旅游特色。
二、铜仁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文化资源未得到合理挖掘与科学开发
铜仁市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基本处于原生状态。首先,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未形成佛教氛围。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早在宋代,佛教便已传入梵净山,梵净山曾经香火鼎盛,周边多达上百座寺庙。但是现如今仅有十座处于开放状态。其次,铜仁市的红色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保护,未打造出红色旅游的精品路线和品牌。最后,傩文化未得到充分宣传,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铜仁市又是傩戏之乡,目前铜仁市仅局限于对傩文化的保护,缺乏对这种神秘的民俗文化的宣传与开发,若加大对傩文化的宣传,将吸引一大批中外旅游者来铜仁一睹傩戏的风采。
(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铜仁市目前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打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旅游者可以充分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1]。现有的文化产品缺乏传承性与创新性,品味不高且缺乏民族文化特色与内涵。铜仁市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村寨(比如江口云舍村、松桃苗王城,江口太平乡等等),已开发的村寨旅游产品形式雷同,大多只局限于观光村容村貌、观赏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农家乐的形式,属于浅层次旅游开发,民俗文化并未充分得到展现,旅游者无法体验到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此外,铜仁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同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未具备生态文化旅游理念。只有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纳入生态理念,才能使旅游产品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客源角度来看,到访铜仁市的旅游者主要来自周边地区,远途旅游者往往只将铜仁作为过境旅游点,缺乏对远途旅游者的吸引力。
(三)旅游营销力度不够
铜仁市在旅游开发方面的营销模式还是比较传统,主要依托旅行社促销以及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而旅行社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仅为简单的“食、住、行”,很难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近几年,虽然铜仁市包装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以及《多彩贵州桃源铜仁为祖国喝彩》等文化产品,但就其资源与知名度而言,其宣传力度显然是不够的,造成部分地区仍处于“地处深山少人知”的状态。一个旅游景区想要有好的发展前景,就需要打造出一个独特的民族品牌,一个品牌缺乏宣传,即使拥有好产品也无法将之推广出去。
(四)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不到位
铜仁市人文旅游资源保护近年来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一批重要的人文资源获得了较好地保护。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比如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严重滞后;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可列入重要旅游点的历史村镇尚未进行修缮整治,当地群众对保护村镇文化遗产缺乏正确认识;对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容乐观,建设性破坏情况比较突出,一些重要古迹没有按照遗产要求进行科学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较弱,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传统村寨、传统建筑、传统工艺等尚未纳入保护日程[2];人文旅游资源的环境风貌状况保护较差等等。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若不顾社会人文资源特性,完全根据商业需求化来运作,就会丧失民族文化的内涵,更有民族文化庸俗化的可能。比如近年来梵净山旅游区周边大肆兴建商业区,与梵净山祥和的佛教氛围形成巨大反差,导致梵净山申遗屡遭失败。
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科学制订旅游发展战略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人文资源开发的保护和运行机制,实施统一领导,科学管理。深入调研铜仁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文物古迹;重点开发苗疆文化、土家族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深度挖掘铜仁傩文化;大力宣传红色文化。通过科学合理地发展,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特点和系统工程原理,发展人文旅游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规划,使民族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制和引导旅游业政策发展、促进管理体制创新、创造旅游业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总之,旅游业作为铜仁市的新兴产业和后续支柱产业,要加强培育实施“旅游城市”战略。构建一山(梵净山)、两江(乌江、锦江)、三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模式[3]。
(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
一是把旅游者的体验感作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提高旅游参与度,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就民族村寨的旅游产品而言,要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实现旅游扶贫的目的。在提供简单食宿和向导服务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民宿、建立乡村博物馆以及农产品采摘、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二是以梵净山生态区为核心,联合周边县区重点旅游景点形成联动效应,依据各县区特色进行整体策划,打造一系列精品旅游路线,形成有效互动,提升铜仁市旅游发展的整体竞争力[4]。三是通过锦江"黄金旅游带”的建设,打造一系列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旅游产品,在铜仁市集中展示各县区灿烂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铜仁“文化大餐”。
(三)整合营销方式、加大营销力度
迎合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主题,围绕梵净山良好的生态优势和铜仁市独有的黔东文化打造本土生态品牌和民族品牌。积极参加各种大型旅游展销会和交易会。加强节庆活动策划,打造铜仁市重点节庆活动和旅游文化品牌。重点突出举办“中国铜仁傩文化节”,再根据需要逐步推出“中国铜仁民俗文化旅游节”、“中日徐福文化节”、“黔东北饮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利用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有计划地、叠加式地宣传,开拓省外与海外市场。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
(四)做好人文资源的保护工作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明确保护是根本,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好铜仁市的文化旅游资源,既要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不改变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能够获得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展示水平。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包括必要的修复拓展和整理开发,恢复其原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环境风貌的协调性,提高展示方式和阐释水平,以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要重视铜仁市古建筑以及各民族村寨传统居民建筑的保护,做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艺术的传承工作,只有维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才能不丧失其特性和其内在价值[5]。
[1]田敏,崔榕.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
[2]李忠斌,郑甘甜.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与反贫困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6(03).
[3]张江福.乌江旅游文化与梵净山旅游文化发展之雏见[J].理论与当代,2012(08).
[4]彭虹,龙建辉.铜仁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2).
[5]李智伟,张超.旅游开发中贵州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G201612026002)。